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病需要心药医

时间:2023-05-02 17:1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070 评论:0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医学能做到的,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擅长用语言去改变患者的精神和生理状态,甚至治愈疾病。如他运用以喜胜悲法,治愈了一例因悲伤过度而心下结块的病人:“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

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张从正发现患者是因大悲而致发病。《内经》有“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及“喜胜悲”的观点。依照中医理论,喜为心之志,悲为肺之志,心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可以胜悲。张从正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喜胜悲,使悲消则气散而痛止病愈。

张从正还擅长用行为疗法来治疗心理疾病。如《儒门事亲》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

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这种治法类似于现代的系统脱敏疗法。“《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让患者习惯各种声音,就不会再被惊吓到了。之后,疗效非常好,“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患者的心理疾患被治愈了。张从正将《内经》“惊者平之”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使其习见习闻则不惊矣”。 张从正还擅长在针药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疗法配合,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余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情志疗法与针法并用,使得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

人的情绪变化容易诱发疾病,而良好的情绪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基本原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主要是七情的急剧变化引起的,这七情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的喜就是高兴,怒就是生气,忧就是忧伤,思就是思虑,悲就是悲哀,恐就是恐惧,惊就是惊吓。这种精神的因素对于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影响。七情之中,怒对人体的刺激比较大,导致急症、危症的可能性也最大。怒伤肝,怒则气上。

怒会导致人体气血上逆,同时也可能会犯胃肠,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脑出血、肝癌等疾病。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置闲少欲,减少产生怒气的可能,同时学会适当地发泄和利用一些疏肝理气的食物来防止怒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