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上西雅图 北京遇上西雅图2王志文完整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博古说
编辑/博古说
《北京遇上西雅图》固然是一部爱情电影,却也是一部面向女人电影,作为一名女导演,薛晓路对男人眼里的女人爱情有了更细致,更深入的了解,她了解女人在爱情里的心态和发展历程。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可是在影片中,它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的观念的演绎。
一、人物价值理念的转变与东方审美的交融
精神与物质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对于物质的追求,是人的生存之本,可是,当我们在追求物的同时,我们对精神的追求,究竟应该往何处去?尤其是在中国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关于“拜金”的各种事情、各种说法比比皆是,这样反应出当下这个社会的喧嚣浮躁。
难道,人性对于心灵的追逐,已经被现实扭曲了吗?《北京遇上西雅图》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这一点的思考,而他在影片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拜金女”的感觉,前半段更是通过大量的小细节,将她这种大手大脚行为展现出来,给人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弗兰克去机场接人,帮文佳佳拎着她的行李箱时,文佳佳叮嘱道:“当心点,这盒子可不便宜,你可负担不起!”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文佳佳其实就是一个很有权势,很霸道的女人。从她住进了产房,跟黄夫人要了一间大屋子,要了一份阿拉斯加大虾,又要了一份干干净净的洗衣服务后,她就一直说着“我付钱”。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开头,把文佳佳说的像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又蛮横霸道的小三,似乎她认为金钱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事都可以用金钱来摆平。不过,这样一个从里到外都是贪财好色的女子,任谁都不会太喜欢。
如果说,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可以被货币所代表,而人们对精神的渴望,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元素——爱。原来,文佳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钱,只是她追求的是物质,但她追求的是感情吗?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已经完全被物质欲望所左右的一个关键条件。
电影里,导演对文佳佳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致,给我们展现出了文佳佳表面上一副乐此不疲,其实内心深处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准确地说,是得到老钟的关怀。
电影里文佳佳花钱如流水,她说:“他不送我礼物,就不会打电话来找我。”然后她还用手指,指向墙上挂着的一张相片,说:“他找我了。”接着,她还指向墙上挂着的一张中国男人。
无论老钟到底是要赚钱,或者是有其他的目的,总之文佳佳现在的心情很好,和之前在酒馆里面的嬉闹完全不同,因为她觉得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让老钟对她产生好感,这样她就可以做一个“小三”。
其实文佳佳最早的想法,还是从圣诞前夕,老钟跟她说她会在圣诞前夕来找她,她会兴奋地在手机上跟老钟说,她会穿着最好的衣服,在家里等着老钟回来。等到文佳佳开门,看着快递员拿着老钟送来的鲜花,还有那个包包时,刚刚还一脸笑意的她,给了个特写。
说罢,文佳佳便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家门。这一刻,镜头变成了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将文佳佳衬托得如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姑娘,谁也不知道她到底要做些什么,更不清楚她到底要做些什么。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的镜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文佳佳因为要迎接老钟,所以换上了一件颜色较为艳丽的长裙,上面有着大片的红色和黄色,而她则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明亮的颜色与冷清的街道格格不入,衬托出她此刻的孤独和落寞。
除此之外,这幅油画还隐约透露出了文佳佳此时的心情,她所经过的街道,虽然很冷清,但是周围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金灿灿的花灯,每一盏花灯都闪烁着光芒,仿佛是一张张金钱的纸条,这些纸条,都是老钟送给她的,他正和自己的老婆在家里欢度圣诞节,别人给予她的,只有金钱,没有感情,所以,被金钱环绕着的文佳佳才会如此失落。
这部电影一开始,导演只是在不经意间给了大家一个暗示,说文佳佳并非一个“小三”,但后来老钟落网,文佳佳的世界观,以及她现实中的物质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感情上来讲,文佳佳跟老钟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钱财,而她的银行账号被封,她就等于是断了财路,更是连老钟给她的最后一点照顾都没有了。在这种既无情感又无材料的状态之下。
弗兰克问她是否想要将这个小孩生下来,而文佳佳却用一种“即使他已经死去,我也要为他留一个血脉,即使坐上十年八年的牢,他也不会忘记那个小孩”的话语,来表达她对老钟的喜爱。
片刻后,陈悦转头看向了文佳佳:“他是个富二代还是个富二代,我都无所谓,只要他对你好就行。”文佳佳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一副很委屈的样子,不过显然她也很认同陈悦的说法。
再加上陈悦回国后,本来打算留给她一些宝宝的东西,但是却被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看着她低着头,摸着渐渐隆起的肚子,一脸茫然的表情,她就顺手送了陈悦一个袋子,作为对她的报答。
这说明,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大的收获,有多大的收获。她和弗兰克来到婚纱商店,看到那套镶满了宝石的婚纱时,她说:“这么昂贵,多少人能买的起?”这和一开始的时候,文佳佳那种挥金如土,挥金如土的样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她能用“有钱没心”来描述自己的感情,那就是她对待感情,真的是越来越严肃了。即使文佳佳已经和老钟结婚了,可是文佳佳依旧觉得孤单,最后文佳佳决定跟着老钟好好的过日子,然后再也不去找老钟,也不去找那个“家”,而是去找了一个有钱人,然后再也不去找那个有钱人,也不去找她。
随后,文佳佳抱着孩子,前往纽约,与弗兰克在帝国大楼相会,可谓是天衣无缝,虽然看起来很是唯美,但是,这才是导演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她期望被物欲束缚的人们能在经过生活的洗涤之后,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价值观转变与东方人的恋爱观不谋而合,而最后那句“恋人终于在一起”又是东方人对爱情的追寻,因此,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恰好契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期待,因而,更能获得人们的认可。
二、东方家族传统的定位
《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仅讲述了爱情,还讲述了一个人在当代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是文佳佳、琳达,父亲是弗兰克、老钟。
本文正是借着这一点,向现代父母发出了回归家庭角色的号召,表达了东方的家族观。电影开头,弗兰克在一家酒馆里劝文佳佳,看在他肚子里的宝宝的份上,她说:“很多人到了我们这把年纪,都不愿意打掉,还愿意留下来。”
文佳佳无法去中国领证,只能漂洋过海跑到西雅图,无论这是否只是一个幌子,起码让我们看到了如今中国社会上,许多单身女孩根本就没有当母亲的责任。
就算是结了婚的男人,也可以随时抛弃还没出世的孩子,毕竟现在的社会,生活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许多上班族的女人,为了照顾孩子,连“妈妈”的位置都丢了。电影里,弗兰克夫人琳达是一位当代工作女性的代表。
工作繁忙,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女儿,也顾不上自己的女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会对自己的女儿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为自己的女儿买药,甚至自己的女儿病了,也只是想到了自己的大顾客,而不是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
她妈妈改嫁后,她的小女孩没有出席她的结婚典礼,因此,由于她在家里扮演的角色,她和小女孩之间的感情并不和睦。而文佳佳在这部电影中也没有完全的放下自己的妈妈,正如电影开头所说的那样:“这个儿子,我是真的不忍心,这个儿子是我的,我永远都不会抛弃。”
而现在,就是文佳佳在干的事情。老钟被抓,财产被查封,文佳佳的麻烦就来了,别说她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西雅图生孩子,就算生了孩子,以老钟目前的状态,恐怕也拿不到老钟的任何补偿。可文佳佳却并未因此而倒下,做母亲的就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心。
她给黄妈妈洗衣服赚钱,给自己卖名牌包赚钱,“一定要保住那个小女孩的命。”影片中,文佳佳提着她的更衣室换好的衣物,然后关掉灯光,独自一人慢慢走向她的房间,画面是仰着头拍的。
在这张全景照片上,佳佳仍然独自站着,不过,在这张照片上,她的身体被抬了起来,显示出了对她的崇拜。这一刻,能让文佳佳生下一个儿子,已经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老钟的妻子,只是为了一个母亲的责任。在电影中,弗兰克与老钟同为“爸爸”,二者在角色上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弗兰克放弃了在北京的所有荣耀,去西雅图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就是因为他想要好好养着他的小闺女,所以才会被人称为“小白脸”。哪怕他在现实世界中,也算不上多么讨女孩子欢心,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他还是获得了不少女孩子的好感,主要原因就在于,弗兰克对他的妻女,那是真的非常好。
而老钟,自始至终,也只有他与文佳佳聊过几句,让众人对他有了印象。老钟以前没有小孩的时候,就是小三的丈夫,现在有小孩了,又变成了应酬,顾不上自己的儿子,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只能在家里吃饱穿暖,但在心理上,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丈夫。
弗兰克或许算不上什么大丈夫,但老钟的性格,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好人了,所以,他希望借着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来告诉当代社会中,作为一个有夫有父的人们,要懂得珍惜自己在家里的位置。
薛晓路在开场语中写道:“看到这样一群青春洋溢的女孩,被社会的冷酷和无情所碾碎,就让她们多一份期待,多一份对中国的期待吧,她们都是要做下一代妈妈的人。”
于是,在这个时候,导演选择了一个对感情与物质都有了清晰认知的文佳佳,她在电影里,表现出了一种东方的传统价值观,她要为这个被世俗所禁锢的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存之道,让这个社会不再那么残酷。
笔者观点: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拍摄地点并不在北京,而在西雅图,薛晓路在这个异乡为异乡人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什么是“西方人”的爱情,他想要表达的,他想要表达的只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在这个金钱与权力的世界里,他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对传统爱情与家庭的一种尊重,一种对金钱与爱情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张勇.“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代电影的想象地理[J].当代电影
[2]王艳丽.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社会现实元素解析[J].电影评介
[3]贾磊磊.倾斜的天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文化取向[J].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