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归来开放 我从星海归来txt

时间:2023-05-02 23:2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252 评论:0

蒋佳冀,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6月出生,1999年8月入伍,四川成都人,现任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空军上校,特级飞行员,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是空军首个三夺“金头盔”的飞行员。2018年,荣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20年前住在成都红星路一号桥旁的那个少年回来了。

蓉城飘着零星的冬雨,本报记者与百名“改革先锋”中最年轻的代表蒋佳冀进行了约定的采访。

干练板寸、刚毅面容、蓝色军装,谦逊而幽默,不时嘴角弯起浅浅的微笑。这就是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蒋佳冀,诸多军迷眼中的“男神”,生活中更像邻家“暖男”。

从成都列五中学课堂上与老师激辩的骄傲少年,到万里长空中首个三夺“金头盔”的飞行员,再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80后”旅长……

时针开始回拨,蒋佳冀的记忆从成都开始,在他爽朗的笑声里,我们听到了最年轻的“改革先锋”是怎样炼成的,知道了三夺“金头盔”背后的热血故事。

从起点望未来,在外“翱翔”多年的蒋佳冀,内心深处最留恋的还是故乡,“不管我走到哪儿,我最后都会在成都定居。”

蓉城少年初成长

调皮任性理科好

高中班主任是最难忘的成都故人

“他很严厉,对我是又爱又恨。”说起对自己影响很深的高中班主任,1981年出生的蒋佳冀思绪回到了在成都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

少年时的蒋佳冀成绩不错。母亲是物理老师,本着不给母亲丢脸的想法,从小理科就是蒋佳冀的特长,初中时,在成都市数学竞赛中得过一等奖,在四川省物理竞赛中得过三等奖。“虽然物理是我妈硬逼着我学的,但理科成绩好,对飞行确实是有帮助,比如在飞行员学习中,其中有一门课是空气动力学。”讲起少年时理科优势,蒋佳冀笑了起来,眼中透着纯粹的光。

但同时,少年蒋佳冀也有点捣蛋“不服管”。“我经常与他对着干,包括有次在课堂上发生争吵,我就走了,他也很生气。”在蒋佳冀的描述中,虽然与作为他高中班主任的数学老师偶有争辩,但是他记忆里那位个子比较小的老师,却对他非常关心。

“他是列五中学高薪从区县上挖过来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在市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了金奖。他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去扩大。”也正是这位老师,让蒋佳冀看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可能。

“高中招飞的那一年,他鼓励我去的,对我很有触动。”后来蒋佳冀不管是民航还是空军招飞都通过后,那位小个子的班主任给予了他更多的支持。“虽然他没有让我去夺得奥林匹克奖,但是也挺好的。”蒋佳冀爽朗地笑着,仿佛回到了调皮纯真的少年时代。

当思绪回到当下,蒋佳冀的眼中渐渐流露出一些遗憾的神情,“多年以后我回来,了解到他因为生病去世了。”而这位老师也成了他最难以忘怀的一位成都故人。

偶然抉择成为必然

立志清华北大想当“宇航员”

偶然招飞入伍找到人生方向

许多人在儿时都有远大理想,蒋佳冀也有,“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宇航员,包括现在,我也在想,人一辈子还是应该到太空去看看,但是,小时候确实没想过要当飞行员,是机缘巧合走上了这条路。”

与许多人一样,蒋佳冀小时候想考清华北大。最终选择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的蒋佳冀,用“突然转了一个弯”来形容自己人生的改变,“我走上空军这条路,相当于踏上了一条不同的轨迹。”

如果没有考空军飞行员,蒋佳冀很难想象现在自己的样子,“我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青年。”

雄鹰属于苍穹,蒋佳冀适合飞行。“在飞行中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位。”在飞行员培养的过程中,蒋佳冀在同批招飞的战友中是那种极少数一直被教官表扬的学员,飞行之路比较顺当,“我幸运地选择了一条改变我人生的道路,从事了我自己喜欢的一份职业,并将这份职业作为了毕生追求的事业,一直走到了今天。”

“当我驾驶飞机在海上超低空飞行,看到航船上的国旗,心潮澎湃。”这也是蒋佳冀心中一个空军飞行员的血性和担当,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踊跃参军。

鹰击长空的淬炼

事事严谨细致仿佛“强迫症”

合格飞行员须满足4个条件

高速公路蜿蜒绵亘,路旁信号基站塔次第分布。夜幕降临,目视范围逐渐缩小,而此时,一架战机沿着高速公路,以不足100米的高度呼啸而过,进行夜间超低空飞行训练。

陌生的线路,复杂的地形,此时,飞行高度每下降一米,就多一分风险。蒋佳冀还记得那一次飞行,与老领导同乘一架战机,后舱的领导要求他,按照飞行训练大纲要求的最高标准来,飞最低的高度!

而“最高标准”也成为蒋佳冀从“蓝天雏鹰”到“尖刀旅长”的淬炼之路的日常要求。

1981年出生的蒋佳冀是空军首个三夺“金头盔”的飞行员,在他眼里,要成为一名合格飞行员至少要具备四项条件。

“首先要性格比较开朗外向,然后运动神经协调能力要强,看一个年轻飞行员能不能飞好,各种球类至少要有一种擅长,身体素质要好。”当说到第三点“胆大心细”时,蒋佳冀以自己举了例子。

在长久的飞行训练中,蒋佳冀得了一种“强迫症”,“飞行员要动的设备特别多,如果任何一个设备使用错误,在飞行训练时就有可能危及飞行安全,在实战化训练中,如果动作失误了,就有可能丧失战机,可能完成不了需要完成的任务,在空战中,都是以秒来计算,必须要有强迫症,要随时想到、看到、摸到。”

这种精益求精“强迫症”也带入了蒋佳冀的生活,哪怕走到楼下,都还要再上楼去检查一遍门是否关上,“在飞行中,都是生怕哪个地方做错了。”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蒋佳冀总结的第四点飞行员条件,“在外人看来飞行员特别风光,实际上是一个枯燥重复的过程。我之前具备前两项条件,后面两项是在部队经过训练养成的。”

三夺“金头盔”的诀窍

首夺“金头盔”记忆犹新

创新走出信息化电子战新路

空军首个三夺“金头盔”的飞行员,这是蒋佳冀头上炫目的光环,讲起首次夺得“金头盔”的“鏖战”, 蒋佳冀记忆犹新。

2011年,空军首次开展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来自全空军的100余名精英飞行员列阵鏖战,争夺10个象征职业荣誉的“金头盔”,“第一次时很年轻,当时空军的实战化训练刚刚推开,这种‘自由空战’对抗比武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充满期待,也心怀忐忑。”蒋佳冀抱着学习的态度参赛,第一轮打完感觉心里没底,直到地面指挥所传来消息“打得不错”。蒋佳冀与团队及时总结经验,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招法,越打越有信心。他个人战胜了所有“一对一”对手,并取得单场42:0成绩,以优异的成绩夺得首届“金头盔”。

作为空军实战化训练改革中的一名实践代表,蒋佳冀一直在践行这项改革,也致力于创新。“在实战化训练中,只有一个方向是对的,那就是能取胜的方向,那一年我们刚好走对了,在信息化电子战上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整个对抗过程非常惊险,这战之后,我们打出了自信。”

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团队的优势,就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武器性能,将电子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探索,也极大地激发了各部队研战练点的热情,让大家看到了创新的力量。各部队优秀飞行员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后,二战“金头盔”重研究导弹性能,三战“金头盔”重互相配合,蒋佳冀和团队坚信实战化训练和创新驱动这条路,越战越勇,每一次都有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中的荣誉

荣誉是对空军实战化训练努力的肯定

直言自己不是明星是军人

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作为党中央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中“空军实战化创新战法的优秀代表”出席盛会的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蒋佳冀心潮澎湃,“我感到无上光荣。”

同时,蒋佳冀又很忐忑,“这100人里有很多我从小景仰的前辈,有众多为改革开放作出巨大贡献的精英,把我将他们并列在一起,压力特别大。”

看着采访的记者,蒋佳冀严肃而认真地说,“我认为荣誉肯定不是我个人的,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在空军实战化训练中做出的改革成绩的充分肯定。现在是展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而已,没有我,肯定也有其他人。”

“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近年来,蒋佳冀获得了诸多荣誉,但他在采访中以“我始终知道我是一名军人,自己是干什么的,我又不是明星”道明了自己平和的心态,“出名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我身边有太多朋友和战友为我们的国防事业献出了生命,我心中始终有他们。”

谈及改革开放40年的积极影响,这位最年轻的“改革先锋”深有感触,“改革开放对我们这代人影响特别大,跟前辈们的付出相比,我们更多享受的是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他看来,对军队而言,改革开放促使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支撑了高精尖武器装备的研发。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军事变革,使军队训练理念、建设思路发生了巨变,许多国外先进军事理论被引进,“我们现在可以‘走出去’‘引进来’,对外交流也增多了,看得多了,了解得就越多,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蒋佳冀对于思想理念创新特别赞同。

“改革的本质就是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创新对于军队发展来讲是取得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包括我们团队取得的成绩,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在蒋佳冀看来,要有所突出,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一方面必须要有创新,在未来战场上也是一样,永不可能用同一个战法取得胜利。

少年归来已是英雄

对成都发展充满信心

心中念念不忘是故乡

1999年,蒋佳冀收拾行囊离开成都,踏上军旅生涯,但在进入军校的第一天,蒋佳冀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我在成都从来不说普通话,入校第一天,都没有讲话,因为我一说就是成都话,后来在班长的开导下,我才渐渐开始学说普通话。”提起这个啼笑皆非的趣闻,蒋佳冀掩不住对家乡的眷恋。

说到改革开放40年家乡成都的变化,蒋佳冀再次举了一个事例。“我家住在一号桥旁边,2000年底我回了一次家,发现街道都进行了修整,城市发展变化大,1年多时间都快找不到家门了。”

蒋佳冀边说边笑,“成都交通越来越便利,整个城市规模在不断变大,但人与人的距离反而变小了。以前我住在红星路那一块,小时候感觉到磨子桥特别远,走路要1个多小时,现在也就10分钟。”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给“老成都”蒋佳冀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感触。

少年归来已是英雄,说起“猛追湾”依旧乡音未改。“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我更喜欢成都的悠闲,我的亲人都在成都,不管我走在哪儿,我最后都会在成都定居。”成都的悠闲生活节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是蒋佳冀向朋友与战友推荐成都的理由。

作为从成都走出去的少年,蒋佳冀对当下成都青年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有的成功往往来源于坚持之后的再坚持一下。”

记者 胡清 摄影 李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