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为你葬花 来自远方为你葬花出处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场次。
这段曲辞以细腻凄美的文笔,写出了宝玉和林黛玉伤春自怜、闲愁万种,以“葬花”来传情的、幽微缠绵的爱情。
【山坡五更】(宝玉)“忒匆匆韶春已暮,乱纷纷落花如雨。急煎煎子规唤人,闷恹恹一腔心事和谁语”,
恹恹(yān),指精神萎靡,或者气息微弱的病态。
太匆匆已经到了暮春时候,看落花乱纷纷如雨飘落。子规鸟已经开始鸣叫催人,由不得闷闷地一腔心事。
在古代诗歌语境里,暮春往往有伤春怀春的含义。落花代表韶华易逝。子规鸣叫,就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辛弃疾有“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贾宝玉站在满幅缤纷的落红图景中。在落花春景中,他有一怀愁绪。原本和他两小无猜的林妹妹,自从搬入大观园,就和他若远若近,让他感觉惆怅。
“心缘在,信誓虚,情怀误。只为神光离合,离合无凭据。长恨绵绵,那和春去”,神光离合,写春日景象的扑朔迷离。
情缘还在心里,信誓旦旦的誓言却恐怕成空,这份情怀只怕白白耽误。只为这落花春景的扑朔迷蒙,怕是人间的离合也没有凭据,摇落不定。人生总是这样,总有绵绵愁恨,怎样才能和春一起归去?
这是痴心宝玉的心事。他心有所属,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神光离合的春景迷蒙中,他很担心自己对黛玉的誓言成空,一往情深的真情被耽误。
【前腔】(宝玉)“破苍苔斜依花树,对香词细参宫羽。问东风吾生奈何,逐游丝芳踪多怅纱窗阻”,
香词,指《西厢记》。
踏着苍苔斜倚在花树下,对着《西厢记》的辞藻香语慢慢品味它的曲调意境。问东风我的命运是怎样的?看空中的游丝飘荡随风,不由惆怅它被纱窗阻隔。
“花鲜润,水洁清,无尘污。你看明霞千点,千点随波去。流出仙源,知他何处”,
花儿鲜艳润洁,水流清亮,没有尘污。花瓣如同千点明霞,随着水流而去,流出了仙源,不知流到哪里。
这鲜润洁净的花,在贾宝玉心里,如同冰清玉洁的女子,也隐喻他真情痴恋、不染尘污的爱情。可是在红尘之中竟然没有安放之处,只能流出仙源,到达不可知的远方。
这是宝玉无处存放的爱情。
这时黛玉也出来葬花。她见到落花,无限伤感,所以拿着纱囊出来收拾,想着自己的花梦。
【紫花儿序】(林)“早贮过绛纱囊丹砂几斗,回避了催花雨过眼缤纷,又遇着妒花风拂面飕飕。不分明芳春竟去,无倒断花梦谁留”,
绛纱囊,红纱制作的纱囊。无倒断,不断,没完没了。不分明,不知不觉。
红纱囊里面放着几斗朱砂,等催花的寒雨过后,满眼缤纷之时,又遇着妒花的风飕飕吹面而来。不知不觉芳春竟然过去,没完没了的花梦谁能留住?
“芳春竟去”,伤感的是落花,感叹的是韶华易逝,美人迟暮。
“飘流,这是薄命红颜榜样否?怎怪的烟荒月瘦、燕懒莺痴、蝶怨蜂愁”,
顺水漂流,这就是薄命红颜的榜样吗?怎能责怪眼前景物迷濛凄迷,烟云荒迷,冷月消瘦,莺燕都感觉痴懒,蜂蝶还含着愁怨?
风雨摧花,红颜憔悴,这是借景抒情,暗喻凄风冷雨的外界环境对黛玉爱情的威胁。
林黛玉在这样的雨打风吹中,执着又迷茫地行走。
她这时候很像杜丽娘,在花园里寻梦。在缤纷的花雨中,她清晰能聆听到青春落幕的声音。她无力挽回,只能喟叹。
红颜对落花,是主体和客体。也许两者并没有分别,她们是不同的形与神。花和人,情与思,所在与所想,此时浑融在一起。
林黛玉的生命、情感,灌注在那一片春愁当中。你能够看到一个瘦影,在泪眼看花。
黛玉葬花,葬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隐喻性”的情节。
也许整个黛玉的精神,都在“葬花”这个举止里。也许整个《红楼梦》的灵魂,都在“葬花”这个情节上。
花神贾宝玉说:“美女名花,都是天地至灵之气。美人全在温存,花片岂能践踏。”
这就把美女和名花作了灵魂上的对应。人们在凄美而绚烂的落花中,看到无法留住的青春,和生命流逝的匆匆脚步。
林黛玉葬的是春愁,葬的是“不耐人间风和月”的韶华和爱情。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和她一起葬花的,是她最痴爱的宝玉。
葬花是两个人无声的盟誓。这是一个隐喻的情节:将那份属于两个人的爱情之英共葬。这似乎具有象征意义:将凄美的爱情留在永远的韶华时代。
《红楼梦》是“讲情”的著作,里面很多人物和素材取自元明。
黛玉葬花的情节来源,出自唐伯虎。他的《六如居士外集》记载:“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至花落,遣一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明代画家沈周82岁的时候,约了文徵明、祝允明等几个好友在桃花坞花下对饮。一阵风过,落英如雨,残红遍地。感于人生时事,好友们相拥痛哭。酒终之后,沈周让小童将落英捡拾于锦囊,珍重地埋于家中院栏之下,以纪念那日的情景。
明末清初诗人杜浚,特别爱插花。他也葬花,且作有《花冢铭》:“凡前后聚瓶花枯枝……穿穴而埋之。铭曰:汝菊、汝梅、汝水仙、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荣必有落,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真诗乎?”
明末叶绍袁在《续窈闻》中记载其女叶小鸾殁后,被招魂受记时,坦承曾犯“痴”戒:“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叶小鸾就曾用粉盒葬花,并且出现“葬花魂”这样的语句。
清初诗人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作中,也写到:“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的诗句。
葬花在明清时屡屡出现,这和当时“情学”观念兴起关系很大,人们开始从落花中感悟生命的绚烂和易逝,更加关注人的情感。
曹雪芹熔铸百家,写出了黛玉葬花这样凄美绚烂的场景。韶华流逝,落红如雨,人物命运与暮春落花交相对应,情景交融,写出了生命里另外一种凄美绚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