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古都 川端康成古都参考文献

时间:2023-05-03 02:0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122 评论:0

日本东京都,神奈川县镰仓。

这是一座临海城市,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城。

当然,它也是所有灌篮高手影迷们所向往的朝圣之地。

这里也是80后90后心中永恒的青春回忆。

很多人去日本玩必须要来这里打卡,看看那个路口和小火车,还有青春里的湘北高校。

1972年,一位老人简单地说了声“我去散步”,便离开了镰仓的家中。

此时是下午2点45分。

晚上9点45分,大家发现他还没有回家。

联想到17个月前,他的挚友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但只有这位老人获准进入,虽然没见到尸体,但这位老人大受刺激,他对学生说:“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今天这么晚了还没回来,难道说……

大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赶紧去找啊。

大家赶紧前往逗子市的玛丽娜公寓寻找,这是老人平时的工作室。

在公寓管理员的帮助下,房门打开。

发现老人正安详的躺在被子里,口中含着煤气管子,枕边放着刚开封的威士忌酒瓶和酒杯——他就这样死了。

他在自杀前喝了一杯威士忌,他的脸颊因为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一氧化碳而呈现玫瑰色的红晕,这是他对美的最后追求。他的尸体被发现时,还穿着西装和领带,显得很端庄。

现场没有发现遗书,死前似乎毫无征兆。

但又似乎是提前安排好的一样,早在十年前,他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就像他在《雪国》中安排的叶子之死: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在银河倾泻的夜空下,在无边无垠的雪国中,炽烈的燃烧着,死亡在那里无声无息地坠落。

一切都已发生,却又似乎从未发生过。

老人的死,很快在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轰动。

因为这位老人就是继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

41个月前,他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如今就自杀殒命,不禁让人唏嘘啊。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日本大阪,他的童年非常不幸,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死亡。

出生的第二年,父母就因为结核病相继去世。

小学一年级奶奶去世,小学四年级关系最好的姐姐去世,至此川端康成只有和眼瞎耳聋的爷爷相依为命。

然而在他14岁时,爷爷也离开人世,整个家中只留他一人,因此他也被称为“葬礼上的名人”、“殡仪馆先生”。、

他的性格变得孤独而敏感。让他不得不躲入文学中寻找一片栖息之所。

川端康成在青年时期开始发表小说,以其细腻而优美的描写风格受到了广泛赞誉。

他喜欢去各地旅行,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风景,也给他带来了灵感和创造力。

然而无论他写下多么幸福的文字,多么甜美的文章,都无法改变他内心的苦闷和忧郁。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100多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作品涵盖了日本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了日本人的心理和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色,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元素,运用了新感觉派、新心理主义、意识流等多种写作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文学语言。他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誉为“日本文学之花”。

他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

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是川端康成早期的创作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为“新感觉派阶段”。

他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尝试了新感觉派、新心理主义、意识流等各种写作手法,表现了都市生活中的异化、孤独、矛盾和冲突。

当时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淡雪之夜》《浅草红团》《水晶幻想》等。

从193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中期,他回归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美学,这是川端康成中期的创作阶段,称为“日本美学阶段”。

以雪、月、花等自然景物为象征,描绘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和美感。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雪国》《千只鹤》《伊豆之旅》《山之音》等。

从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这是川端康成晚期的创作阶段,他再次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新小说派,创造了一种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写作风格,表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和无意义。

这也被称为“现代主义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古都》《美丽与悲哀》《睡美人》等。

川端康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目睹了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再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走上了对外扩张和侵略的道路。

再到二战战败后的重建,各种政治变革和社会动乱。

最后再到他自杀的那几年,,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日本已经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他对日本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并没有因为19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感到欣喜和自豪,他反而觉得日本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文明,而是带来了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流失和衰败。

加上二战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日本文化出现了变质和失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魂魄,变成一种模仿和附庸的文化。

川端康成本人啊,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了解和热爱。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展现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尤其是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歌舞伎、能剧、源氏物语等。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美丽,是一种生活上的优雅和品味,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和表达。

可是现实他却没有办法改变,他感到了空虚和失落。

1970年11月25日,他的挚友三岛由纪夫自杀,更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觉得自己也应该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民族精神。

他的身体不好,长期服用安眠药,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和衰老。

他对日本社会和政治的现状感到失望和厌恶,认为自己无法适应和改变这个世界、

他对生活和爱情感到空虚和孤独,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和满足。

于是,他对死亡有着一种美学和哲学上的追求,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和超越。

他对1933年自杀的日本画家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极为赞赏:“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于是,川端康成在极度忧郁、矛盾中选择了“最高的艺术”。

当然,关于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和分析,直到今日学术界还在讨论,一直没有最终结论。

我希望大家听完今天的故事,一定要珍爱生命,不要去模仿他的行为,应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他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思考和贡献,而不是模仿他对死亡的态度和方式。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川端康成没有留下遗书,但后人模仿他的口吻,替他写了一封。

算是对这位文学巨匠最后的送别了。

“我已经无法再写作了。我感到一切都是空虚无意义的。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希望。我只想安静地死去。请原谅我的自私。请不要为我的死而悲伤。请把我的遗体火化,并把骨灰撒在富士山上。”

1972年4月16日,历史上的今天,川端康成自杀。

什么时候,你能与一个老人待一下午,饶有兴趣得听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已经成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