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钟与蝴蝶 潜水钟与蝴蝶截图
有句话说,好的艺术家都有暴露癖。他们拥有在世人面前袒露自己内心的勇气。对我来说,余秀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就像那首让她瞬间成名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她用一种令别人羞赧的方式直面自己对爱欲的渴求。她的诗,是一场失败者的飞翔。
“脑瘫诗人”是余秀华摘不掉的标签,这个标签给她带来关注,也带来误解。从这个标签出发,观众会觉得自己将看到一部励志的纪录片,看一个脑瘫的农妇如何一跃成为万人瞩目的女诗人。
但导演范俭却有意避开了这一带有猎奇趣味的主题,转而通过“女人”余秀华来展现人性,展现她身为一个身有残疾、心怀诗意的女人,如何追逐一份对普通人而言很容易、对自己而言却很渺茫的爱情。这样的落差本身就携带一种悲剧性,而余秀华直面它,像唐吉诃德那样,不断碰撞着“社会”这枚坚硬的风车,她从不避讳自己的失败,也乐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样的坦白令人喟叹。
“切肤之爱和灵魂之爱,这两种我都没有得到过,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很失败的”。
“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女人,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没有经历过”。
没有鸡汤式的人生感悟,没有哗众取宠的抖机灵,观众把人生的困惑抛向她,她也将自己的困惑抛向观众。她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始终是平等的,这样的平等让人觉得,即使驾驭着一副残缺的躯壳,但在这副躯壳下却始终掩映着一个真实有趣的灵魂。
一个有高度精神自觉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却出生在一个只重视物质需求的评价体系中,这样的错位让她一开始就注定成为生活的失败者。
影片花了大部分时间讲述余秀华艰难的离婚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她对于这种失败生活的对抗。她和母亲的冲突,是传统夫权社会和现代女性意识的冲突。即使是身边最亲的人,她对这种落后观念的抨击仍然是不留余地的。
母亲一直极力反对女儿主动结束将近二十多年的婚姻。在她的观念中,保全一个完整的家庭远比追求个人价值重要,活给别人看也远比活给自己看重要。当母亲得知女儿真的离了婚的时候,她在院子里伤心地抹着泪,边哭边指责余秀华“心硬”。余秀华毫不手软地反击,“心硬也是你给的心,你要哭就哭吧”,她的脸上是忿忿不平的表情,眼里却有泪光闪烁。
余秀华赢得了一本离婚证,但始终没法赢得亲人的支持和理解。站在个人的角度上说,她似乎是胜利的,但站在家庭关系的角度上,她又是失败的。明明是相互关心的两个人,却偏偏用语言刺伤对方。在落后的农业文明尚未完全摆脱,现代文明又尚未完全成形的乡土地区,余秀华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显得太先锋了,但以她强硬的个性来说,她绝不会妥协,即使这样的反抗在刺痛亲人的同时也刺痛自己。
外界在解读余秀华诗歌的同时,也是在消费她的残疾。这是一把双刃剑。成名以后,她需要参与大大小小有意义无意义的发布会和研讨会。
影片中有一幕很有意思 ,她受邀参与了一个名为“余秀华研讨会”的会议,坐在一群大男人中间,听着这些专家学者对她的诗进行各式各样的解读。这个场景有些荒谬,好像一个失去自主性的囚徒在接受别人的审判。但她显然不甘于这种被动。她侧着头倾听,脸上不时呈现出一种抽离的、戏谑的表情,好像别人口中的余秀华并非她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到她发言总结时,她强调,别人口中的艾米莉?狄金森是独一无二的,而她余秀华也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个人模仿另外一个人都是失败的。她观点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态度,毫不避讳别人的尴尬。这是她一直以来的个性,不接受,就反击。我欣赏她的直率与真诚,果真其人如其诗,见字如见面。
导演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在影片最后,他揭示了这种追求带给余秀华个人的迷茫和孤独。
她说,别人结婚和离婚都是有强烈感受的,到我这里,怎么没有多大的变化,我的人生还是这个样子,我真的是一个人吗?好像努力争取了半天,发现人生还是孤独。
导演在访谈中说,“她活在一种对明天的期待里,她又哀叹这个期待本身”。在我看来,这是整个片子最悲剧的部分,却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从结婚到离婚,从农村到城市,余秀华的生活和心理都在经历巨变,这种身份转换对她来说看似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却又会带来新的烦恼。但对这一部分的展现,影片只是浅尝辄止,实为可惜。
除却影片的主题表达,许多意向的选择也颇值得玩味。
影片中不时闪现各种境况下的鱼,比如在水中自由流动的鱼,被丈夫的网兜猛然兜住的鱼,被困在荷叶上的小鱼,被余秀华亲手刮去鱼鳞的鱼……“鱼”同余秀华的“余”谐音,同时“鱼”的意向会让人想起余秀华写过的一首诗《瓷》,“我的残疾是被镌刻在瓷瓶上的两条鱼/狭窄的河道里/背道而行”。这两条鱼即分别代表了余秀华分离的肉身和灵魂:身体受到禁锢,灵魂却很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全身瘫痪的法国作家让·多米尼克·鲍比,在《潜水钟与蝴蝶》这本书里,他说,“现实就是一座潜水钟,愿我的灵魂能如一只冲破潜水钟的蝴蝶,去振翅飞翔。”
当然,影片还是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比如电视节目访谈资料插入过多,大部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都来自于这些访谈资料里余秀华的妙语连珠,而影片对余秀华在农村和城市生活的刻画相对有些少,对她身份转变和思想变化的挖掘也可以再深挖。
我个人最喜欢的余秀华的一首诗,是《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我身体里的火车/油漆已经斑驳/它不慌不忙/允许醉鬼,乞丐,卖艺的,或什么领袖上上下下/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从这样的诗句中,我读出余秀华的开放性,她从不拒绝生活的击打,哪怕这是风暴或泥石流,她也不惧怕外界各色人等对她的各色解读,这种笃信与不慌不忙,是她面对失败人生的姿态,纵使背负的是耀眼的孤独,也一样义无反顾。就像她曾在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