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电影 贝拉电影1980美国版
夏日炎炎,一股“阴风”刮上了热搜。
谁?
圆圆的脸蛋,清澈的大眼,一头标志性的双马尾……
以及,那个时隔13年回归的童年阴影。
还是想不起来?
来,Sir先把她“头像”给你们看看:
(高能预警)
3。
2。
1。
心动了吗?
哦不,DNA动了吗?
是的,这个经典恐怖故事《孤儿怨》,即将推出续集《孤儿怨:首杀》,计划8月19号在Paramount+ 上线。
这故事当年有多经典?
尤其对于中国观众:
前作《孤儿怨》当年创下全球近8000万的票房,这还不算什么。
豆瓣上一个数字极为惹眼。
在惊悚片&悬疑片类目里,它都排在10%以上的金子塔尖。
只是单单一张海报。
中国影迷都能解读解读出八百种吓人的细节。
从眼神,到构图、衣领、头花……可见“中毒已深”。
如果说《咒》是晦气,那《孤儿怨》给广大国内影迷留下的阴影绝对是不可饶恕了。
在2009年,我们接触恐怖片还不算多的时候。
《孤儿怨》的惊吓的确算得上顶级:
幽魂般游走的镜头;
夸张扭曲的妆容;
萝莉暴走这样三观崩塌的故事……
然而。
对于续集前景,大家观点似乎不太统一。
故事定位是第一部的前传,发生在女主被收养前,让全家丧生的恐怖纵火案。
这段背景在前作曾简单提到过:
33岁患“不老症”的精神病患者,装作9岁女孩被中产家庭收养,勾引养父不成,放火烧了一家子。
光是听描述就不寒而栗。
看预告,更“吓人”。
当年12岁的伊莎贝拉演9岁儿童,如今,她25岁的她,还是要演9岁儿童……
那时小演员说自己演技最大的困难就是演大人。
现在最大的困难应该就变成演小孩了。
而且整个剧组,坚持不用CGI或者其他技术手段,这就导致,预告片一出,评论区纷纷:
眼熟?
不是恐怖那种,是搞笑那种……
well well,一个预告片,也不好下定论,不过就演员在第一部里的表现来说,影片也不是没可能通过演技和氛围的营造,让大家忘记演员的年龄……
吧。
咳咳。
回归正题。
预告片一看完,Sir最大的感觉就是:
这不就是第一部吗?
故事结构(如果预告片是顺剧情剪辑的话)、经典桥段、吓人手法,都和第一部有着惊人的相似。
说好听了叫致敬,说难听了恐怕就是“自我复制”。
女主这次走进的家庭,和第一部有个共同点:女儿走丢。
艾斯特看中的就是这个漏洞,通过扮成走丢女孩的方式融入,还要一边小心提防事情败露。
故事逻辑和前作差距不大。
挑好家庭→用计谋让他们把她带回家→家里的母亲敏感地发现她的异常→掌握特定信息的外人接近真相边缘……
第一部,这个外人是修女,被艾斯特残忍锤死。
前传预告片里,一位看起来像警察的亚裔承担了和修女差不多的功能:
把艾斯特送到新家庭手上,也是第一个对她的身份产生实质性质疑(母亲只是感觉)。
最后一个他出现的镜头,是比对了指纹之后,电脑显示“不匹配”。
而镜头一移,他身后,出现了艾斯特的影子……
角色设定也几乎没变。
第一部里有的心理治疗师,这部也有类似角色。
△ 上:预告片;下:《孤儿怨》
第一部里有个早早发现她不简单但被威胁的弟弟,这部里也有个差不多的哥哥。
△ 都是预告片
而且同样,故事的发生地,在白雪皑皑的北方。
表现手法上,也看不出太大改变。
经典场面,用荧光颜料画的恐怖画作:
在白天看起来就是孩子会画出的,单纯无害的作品,但当晚上一打开鱼缸的紫外线灯,画就显出它们狰狞的本质。
妈妈头上插把刀,宫殿里出现大火和各种死法的尸体。
新预告片几乎一比一复制。
再比如,夫妻做事的时候,艾斯特会忽然出现。
△ 上:预告片,下:《孤儿怨》
还有这个镜头,养母表情冷漠,而艾斯特露出人畜无害的表情递给她一杯水。
不知道是不是在致敬第一部中以讨好之名,再次伤害养母的桥段。
总之,惊喜和创新,Sir在预告片里是没太看出来,不过,就算不求创新,要是能延续前作的优秀,不掉水准,对观众来说,也是及格的情怀延续。
毕竟第一部《孤儿怨》,无论是从内涵还是手法上,都已达到经典级别。
作为优秀惊悚片,影片深谙“一惊一乍”的合适节奏。
电影屡屡借艾斯特视角,渲染一种无处不在的幽灵效果。
最恐怖的,不是血腥或者残忍场面,而是来自心理:
一种无时不刻的监视感。
更可怕的是,这种心理恐惧有着“养成系特性”。
一开始,母亲只是会在艾斯特在附近时疑神疑鬼,到后来,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她神经紧绷。
整部影片,抛开惊悚片的外壳,内核,还是揭露创伤的家庭伦理剧。
经典的恐怖片实际上都符合一条:吸引力法则。
换成人话就是,苍蝇不叮无缝蛋——往往在“鬼”到来之前,你已心里有鬼。
《孤儿怨》就是这样,以怨吸怨。
初看。
这是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夫妻恩爱,儿女和睦。
但在艾斯特的“捣乱”下,裂缝浮出水面。
丈夫出轨、妻子酗酒,小女儿的胎死腹中,让两人的婚姻关系岌岌可危……
实际上呢?
妻子酗酒,丈夫出轨,女儿被漠视。
甚至,丈夫对艾斯特的无条件信任和重视,也暗藏“洛丽塔”的情结作祟,是内心逃避“疯妻”的秘密地道。
还是那句话:
在这个家,爱和信任已经腐烂。
艾斯特的到来,不过让成年人内心的龃龉、肮脏,邪恶都无处藏匿。
而艾斯特,她是被成人世界放逐的孤儿。
生理缺陷其实是一个隐喻。
在大人面前,她是小孩。
在小孩面前,她心理又是大人。
好像可以占尽便宜?
未必。
她有大人的心智,却没大人的体力(能力)。
她可以利用小孩的身份钻法律和道德的漏洞,但这身份,也是谎言。
她看似在两种身份中游刃有余。
实则两头不靠,别扭之极。
这是一群什么人?
怨念无处发泄之人。
怒积多了,就变成怨。
怨一旦满了,就会杀。
这也是为什么《孤儿怨》能成为经典的原因,吓人之外,还能让观众咂摸一下。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前作的优秀,给第二部天然带来关注,当然也难免与它比较,这就自然拉高了观众的期待。
从预告片上看,质感,肯定是不如第一部。
再看导演编剧的前作,emmm……
导演前作最有名的,《灵偶契约》,6.1。
新加的编剧,最有名的《太平间闹鬼事件2》5.8。
而且一来就上流媒体。
被一些观众怀疑,这是对质量不自信?
当然以上只是最坏的猜测。
毕竟女主,还是伊莎贝拉,当年12岁就演出艾斯特的疯狂和阴郁。
对于“演员”职业的尊重,超越年龄。
她没有说是对自己的挑战,而是说这是对演员的挑战。
花费好长时间说服妈妈,做了很多努力。
甚至自己给角色设计了穿旧式小裙子的细节。
还得打破自己的语音习惯学习新的课程,因为来自爱沙尼亚的艾斯特,肯定是不可能说出美国音的。
对于角色,伊莎贝拉也有着自己深入的理解。
艾斯特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所有的人都不了解她,同样,她也完全理解不了养母,她只是个渴望爱,希望有个完美家庭的小孩。
而且巧的是,12岁的她,只看过两部恐怖片,其中一部,就是儿童惊悚片《危险小天使》,讲被寄养的可爱小男孩因为嫉妒,变成杀人恶魔的故事。
时隔13年,伊莎贝拉尽管长相成熟了不少,但她演技水平依然在线。
比如,一贯的外国人音调。
△ 感受精神
一贯眼神中的阴郁。
都和13年前没有差别,甚至更加老辣。
这也恰是Sir对新作的期待。
不求最经典。
但求能像伊莎贝拉的演技一样。
不必添加什么少女滤镜,返老还童。
岁月留下的痕迹,就是最能值回票价的“加量升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