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原文

时间:2023-04-24 16:5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244 评论:0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新说:

子贡说:“我不希望把别人的想法强加给我,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夫子说道:“赐呀,这就不是你能做到的了。”

对于子贡的这个想法,夫子告诉他这是做不到的,几千年来,谁也无法做到。把想法强加给人与自己不肯接受,往往比较难分得清楚。比如,别人给你提的建议很正确,但是,你与那个人关系不睦,或者缘份不对,一见到他就心生反感,此时,你是断然不可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的;再如,领导给你布置工作,你偏不按领导的要求去做;又如,你只觉得你自己是正确的,希望别人都应该按你的想法去做。世界上偏偏有一种人,只以为自己是对的,对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从不思考是否合适、恰当、正确,就要求别人必须接受自己的想法。这些现象,在家庭、社会上、单位里、朋友之间都会存在,只是要看当事人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对待了,这个也可能涉及到情商问题,有的人直接怼过去,可能会造成矛盾;有的人用巧妙的方式使双方都满意,实际上却没有接受;有的人用沉默来对待,埋下矛盾的种子。所以,当遇到你接受了不好,不接受也不好的尴尬境地的时候,该如何处理,也是对人的一种考验。夫子认为这是无法逃避的。

但是,人们正在努力的是,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衡量是不是应该接受别人的想法。如何去客观公正,就是以律法、制度或社会上大家都认可的道理为依据、为参照系,虽然每个人的理解水平与角度不同,但是,能大大增加共识,减少强加给人的现象了。

子贡又说道:“老师的学问,我们可以学习并且领会;老师关于人性与天道方面的道理,我们还没有学习。”

子贡说老师的诗书礼乐方面的学问,他们都能听到看到并能学习领会。但是,关于人性与天道的学问,却没有听到也没有办法学习。其实夫子在实际生活与教学中,在其释《易》的过程中,都已经讲了,人性无常莫测,天道有常,接其自性运行不已,人要法于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这些学问,估计那时夫子还未讲。

子路好勇,只要听到老师讲的学问,就立即去行动了,唯恐老师又讲出新的学问,影响他对已听到的学问的学习与实践。

这里是说子路是急性子,虽然做事雷厉风行,但是却很踏实。听到了完整的一个学问,就立即去做,做好了,然后再学新的。如果多听了几个学问,再去做就难了,一是不知先做哪一个,或者是否忘记了或记错了,二是容易把所听到的拼到一起来做,结果什么也做不了。

两千多年前,子路就懂得信息接收过多,容易造成思维的无序。而现在只是很短的时间,要能够在现在做好事情,就必须抓住现在,也就是思维能够在现在起作用,那么人们的思维就应该有序才能准确地利用当下的信息处理事情。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走路一边听耳机一边看手机,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手机,就是吃饭或者方便的时候,也都看着不断出现的众多信息,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的,布置一项工作,几个领导讲话,可能讲话的内容相互矛盾,下面具体操作人员就为难了。如果经常接收如此众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人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接收的信息能否为当下所用,使人不断焦虑、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心俱病的现象就会逐步成为了普遍现象。

要改变这些现象,回到身心健康的状态,就必须向子路学习,保持思维有序的前提下接收信息。如果遇到许多领导讲话显示存在感,具体工作人员首先以文件制度去做,如果制度中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再找领导讲话来解决。尽管领导讲话可能相互矛盾,但是你按要求去做了,责任就很明确了。

子贡问道:“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称之为‘文’呢?”夫子答道:“他行为敏捷,聪明好学,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后世人们大概把好学而不耻下问的人称为文人吧。

孔文子这个人真正把谦虚好学落实到行动上,所以才称他为“文”。现在称为文人的,应该也是谦虚好学、并以行动来印证学问的这一类人吧。

人们为什么要谦虚好学呢?有的是为了探究未知,有的是为了多学点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有的也许是为了让人觉得他谦虚好学,等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最后肯定都能提高自己,比整天无所事事,做其他打发时间的事情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