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本味 吕氏春秋本味的全文

时间:2023-05-03 07:2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112 评论:0

从美食到美文

为什么是“美文美食”,而不是“美食美文”?明明是参加“国家级非遗潮州菜”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应该将袁枚《随园食单》“美食”放在前面才对呀。殊不知,这正是读书人的明智之处,从不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这个场合,根本轮不到我来谈论潮菜的源流、特色以及传承方式。

袁枚《随园食单》。

妻子是北京人,朋友纷纷传说她嫁给了潮州人,整天吃潮菜,很幸福。她不得不再三辩解:家中日常主厨是她,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潮州人做的菜都叫“潮菜”。最近十几年,因时常陪我回潮州,加上冷链快递方便,不时品尝来自家乡的食物,她也逐渐吃出门道来,偶尔会在外行面前卖弄潮菜的ABCD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在北京琉璃厂买了十多种“中国烹饪古籍丛刊”,这套书校勘不理想,但选材很有特点,除了单本食谱,还有《吕氏春秋·本味篇》《太平御览·饮食部》《齐民要术(饮食部分)》《闲情偶寄(饮食部分)》《清嘉录(饮食部分)》等,闲来翻阅,大长见识。日后妻子根据《造洋饭书》等撰写了专业论文《晚清的西餐食谱及其文化意涵》(《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我则将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中的“满山香”“胡麻酒”两则选入了《中国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且在小传中称:“不仅是‘食谱’,其强调乡居中的‘粗茶淡饭’,蕴涵着某种文化精神”;“在介绍具体饮馔时,作者不限于烹调方法,而是插入诗句、清言、典故,甚至自家生活见闻,如此夹叙夹议,大有情趣”(第324页)。其实,这正是中国饮食文章/书籍的共同特色——谈美食而不限于食物,往往旁枝逸出,兼及社会与人生,因此,将其作为文化或文学读物欣赏,也没大错。可惜,这个兼及美食与美文的阅读/写作计划,只是昙花一现,没能长期坚持。

台湾的美食文章

2002年秋冬,我在台湾大学教书时,台大历史系教授、著名美食家逯耀东先生已经退休,但校园里还流传他开设“中国饮食史”“饮食与文化”“饮食与文学”等专题课的故事。据说因选课学生太多,普通教室容不下,改在文学院大讲堂上课。后来读他的随笔集《肚大能容》(三联书店,2003)、《寒夜客来》(三联书店,2005),看他将文史典故、怀人忆旧、饮食生活、社会变迁,全都融为一体,很是佩服。尤其称《西游记》写了很多神仙的食物,实则“表现了明代晚年扬州江淮一带的饮食习惯”(《肚大能容》第283页),出乎我意料之外。以下这则资料,我也没注意到:

袁枚视其《食单》与诗作等同,其《杂书十一绝句》咏《食单》云:“吟咏闲余著《食单》,精致乃当咏诗看,出门事事都如意,只有盘餐合口难。”不难体会袁枚《食单》所蕴的诗意了。(《肚大能容》第147页)

逯耀东《寒夜客来》。

《寒夜客来》收录的《袁枚与明清文人食谱》,对此有更深入的阐释,不过“闲余”变成了“之余”(第94页)。袁枚此诗存《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六,“闲余”作“馀闲”,“精致”为“精微”,大致意思没错。将“四十年间,颇集众美”的《随园食单》,与苦心经营的自家诗作相提并论,此等生活趣味,在历代文人学者中不乏同调。

林文月《饮膳札记》。

2004年,我积极引荐诗人及美食家焦桐主编的“饮食美文精选”,并代拟书名《文学的餐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那篇题为《纸上得来味更长》(《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26日)的导言,除了特别强调“中国谈论饮食的文章及书籍的共同特色:不满足于技术介绍,而是希望兼及社会、人生、文学、审美等”;再就是坚称:“‘文学的餐桌’,很可能比真实的餐桌更迷人”。四年后,我应邀为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撰写序言,题为《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7日),除了提及“‘饮食’一如‘作诗’,同样是‘绝知此事须躬行’”;更重要的是表彰作者烹制以及谈论美食的态度:“即便在偶尔露一手时,作者依旧重‘心情’而轻‘技艺’。这正是《饮膳札记》的魅力所在——有‘厨艺’,但更重要的是宴客的心情,以及师友欢聚的乐趣;故以饮食为表,人事为里,时常旁枝逸出,显得摇曳多姿。”又过了三年,我为焦桐的简体字版《台湾味道》(三联书店,2011)撰写前言,题为《诗人的美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9月5日):“谈论饮食而能勾魂摄魄,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故事、细节、心情,以及个人感悟。书中提及的很多餐馆,你大概永远不会去;提及的好些菜色,你也永远不会品尝,可你还是欣赏这些文章,除了诗人文字的魅力,更因背后蕴含的生活态度。”

为何如此青睐台湾的美食文章,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谈美食的文章数量很少,且受时代思潮影响,大都放不开手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调整政治方向,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迅猛发展,食物充沛,氛围宽松,加上商业推动,“饮食文化”方才成了雅俗共赏的热门话题。我和学生合编“漫说文化续编”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刊),其中专列一册《世间滋味》,搜集资料时,充分体会到今日中国大陆,谈论“美食”的“美文”,也已经同样“美不胜收”了。

美食、美文与地方

为了本次会议,重读我和杨早合编的《世间滋味》大样,忽然意识到自己阅读/品鉴饮食文章的偏颇。选的是文化散文,涉及各地食物(也有重叠或泛论的),大略分布如下:北京14篇,上海7篇,江苏、浙江、四川各5篇,湖南3篇,云南、新疆、东北各二,广东只有一篇,还是粤菜(而不是潮菜)。所谓饮食文章,涉及食品、技艺、餐馆、厨师、食客、民俗等,天地异常宽广。而文学家与美食家各有各的兴奋点,好读的文章不一定好吃,好吃的食品不一定入文。北京五方杂处,本无独特菜系,但文人雅士多,谈美食的文章因而独占鳌头。都说“食在广东”,可广东不是文学大省,谈论“世间滋味”的好文章不多,近些年方才有明显的起色。

汪曾祺《人间滋味》。

这就说到“美文”与“美食”的区别。看老舍和汪曾祺津津有味地谈论“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你会以为这道著名的北京小吃很美味,但品尝过且真心喜欢的,少而又少。谈论食物的好文章,或考证精微,或妙笔生花,或意蕴宏深,这就够了;至于好不好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值得注意的是,好的饮食文章,谈大菜的少,谈小吃的多,因其平民化,接近日常生活,骚人墨客更容易驰骋想象。编《世间滋味》时,我们甚至故意挑了两篇描写食物匮乏的文章(莫言、南帆),并提醒读者关注张贤亮、阿城那些讲述特殊年代饥肠辘辘、面对食物两眼放光的小说。

饥饿乃美食的反面,二者相互映衬,更能体现人的欲望与本能。引入食物匮乏以及饥饿感这一维度,让美食走出近乎真空的厨房与餐厅,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那样更容易与大历史对话。两年前编这套丛书时,希望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散文取得的成就,更多着眼于文章韵味。基于乡情,我还特意提醒合作者编《旧戏新文》时,一定要选一篇谈潮剧的;可百密一疏,竟然漏了名声更为响亮的潮菜。无论如何辩解,谈饮食的文化散文集中,竟然没有潮菜什么事,总是很不应该的。

过眼的潮菜书籍

不是我没读过有关潮菜的书籍,而是读这些书时,从未往美文的方向想。因为嘴馋,加上思乡,偶尔也会翻阅若干谈论潮菜的书籍与文章。比如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下编“潮汕民俗文化”的第一章“潮汕饮食文化”,将潮菜与粤菜放到一起比较,强调其四大特点(潮菜偏重鱼鲜、更加清淡鲜美、注重佐食调料、筵席必用小吃配搭),对我很有启发。曾楚楠《潮州菜史话——雏形期篇》(《潮州日报》2010年7月14日)及《潮州菜史话——发展定型期》(《潮州日报》2010年7月28日)二文,提要钩玄,对我了解潮州菜的历史很有帮助。这两位都是很好的学者,考辨精微,着墨谨慎,与近年坊间及网上流传的张扬、矫饰的美食文章大异其趣。

作为一个远离故乡、与美食圈完全不搭界的读书人,我以为大江南北吃潮菜之成为时尚,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这其中,潮菜实力雄厚固然是重要的内核,但旅游业的发展,纪录片的渲染,国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加上生活/文化趣味的转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容否认的是,众多潮菜书籍的出版,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里,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略为点评我阅读过的若干种潮菜书籍。

我最初接触的潮菜书籍是张新民的《潮菜天下:潮州菜系的文化与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记不得是朋友寄赠,还是出版社送的,反正至今仍存我书房。该书涉及的潮菜品种繁多,知识面广,文字清通,很好读,再就是黄挺在序言中所说的,该书“不把饮食孤立起来,让它回到生活中间”。我当过十六年的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2000—2016),对下面这一段表彰,自然是心有戚戚焉:“在他的文章里,饮食与歌谣、与民间故事、与民俗礼仪……与潮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并发生,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可以这么说,我对潮菜的粗浅了解,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本《潮菜天下》。

为张著写序的黄挺教授是我的好朋友,他建议我补读佘文华的《潮州菜与潮州筵席》(花城出版社,1999)。那书收入“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第二辑,薄薄的小册子,总共才83页,且印制简陋,若非专门提醒,我不会注意到的。据黄兄介绍,佘文华是笔名,作者乃潮学大家、长期担任汕头教育学院院长的杨方笙先生,且此书内容多是向原汕头市烹饪协会会长肖文清请教采写的,故比较实在。我赶紧补课,总共六章,别的好说,第四章“潮州菜的荟萃——潮州筵席”最为惊艳。讲过了潮州菜的特点、形成及传播过程,再来谈论无关味蕾的“潮州筵席”——席面摆布、上菜顺序、礼节规矩、就餐环境,这就犹如剧本之走上舞台,一下子活了起来,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道道美食,而是带入了具体而微的礼仪、习俗、社会经验、时代氛围等。在我看来,这一环补得好。

听说我对潮菜书籍有兴趣,几年前,朋友先后送来钟成泉的《饮和食德——潮菜的传承与坚持》(砚峰文化出版社,2017)和汕头市美食学会食潮编《现代潮菜——一代食侠林自然菜谱》(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前者讲述汕头的潮菜史,以及作者的从厨经验,这个我很有兴趣;反而是对各种食材及烹饪技法的介绍,我毫无感觉。不知道这算不算“买椟还珠”。后者印制十分精美,各种美食图片让人垂涎。同样,我对林自然先生毕其一生所创作的108道潮菜菜谱没感觉,甚至挑剔他为何每道菜都要注明下味精。但读蔡澜撰写的短序,方知朋友们之所以称他为“一代食侠”,缘于下面这很有戏剧性的对话:

“这么请客,不怕亏本?”我问。

他回答:“我开的这家大林苑,东西卖得很贵,专斩贪官污吏。”

脑海中,林自然挥剑的食侠形象鲜明。

人有趣,菜好吃,可惜我赶不上。至于印制精美的菜谱,徒然增加我的思乡以及馋嘴,于是连同诸多用不着的图书,送给了韩山师院图书馆。

钟成泉《潮菜心解》。

下面这四册有关潮菜的近著,是目前还在我手中把玩的:钟成泉著《潮菜心解》,广州:花城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2022年6月第2次印刷;林贞标著《玩味潮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2021年9月第4次印刷;林卫辉著《粤食方知味:懂食,从粤菜开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22年2月;陈益群著《潮汕食话》,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2年11月。最后这一本,我还没拿到纸质书,看的是电子版。这四种潮菜书籍,开本差别很大(小32开、大32开、16开),共同点是纸张都很好,且大量使用精美图片,一看就是“赏心悦目”。四位作者我都是仅闻其名,未睹真容,不晓得各自辈分高低、厨艺如何,只当一般的美食书籍阅读。

若当美食书籍读,图片精美是一大特点;如此重视用图,我猜想是受电视节目的影响。而这一特点,既促成其在大众及美食圈的流通,也限制了其进入学术/文化圈。因为,单看面相,很容易将其归入食谱类,随意翻翻,不必认真对待。一旦图与文占据同等篇幅,人们必定偏于“一目了然”的图像资料——何况还是大幅彩图。以我自己的阅读经验,美食书籍与文物书籍、艺术史书籍不一样,并非越精美越好。为一盘鹅肝或一只响螺来一个扣人心弦的大特写,那样的图书,虽然精致,却很难进入真正读书人的书斋。

潮菜美食应联手美文

并非美食家,我只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希望能找到更好的饮食文化读物。我关注的饮食图书,大致包含以下三类:第一,饮食科学化,包括原料构成、营养分析、制作技艺、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除了各级专门学校的教材,还有古今中外无数或精美或简陋的食谱。第二,饮食地方化,谈论的是饮食,但将地方性知识、物产分布、民俗风情、故乡记忆等引入,如唐鲁孙的随笔集《中国吃》《天下味》《故园情》,以及汪曾祺的系列短文《故乡的食物》等,这种文章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雅可俗,比较容易出彩。第三,饮食审美化,也就是说,使用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等,将饮食文化从“技艺”提升为“美学”;这其中,就对社会生活的呈现以及人性的挖掘而言,文字的魅力最为持久。

将美食提升到文化、艺术乃至精神的高度来写作,需要一代代文人雅士,心甘情愿地讲述、刻画、渲染家乡那些“无与伦比”的食物(因夹杂乡情,天知道有多大水分)。还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美食之都”吗?全球一共九个城市,中国独占5个:成都、顺德、澳门、扬州、淮安——后两个号称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而在我看来,明清乃至现当代文人的介入,是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关键。就说当代中国,自汪曾祺、陆文夫以降,原籍或长期生活在江苏的作家/学者,多少人热衷于撰写有关家乡美食的文章,你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我所理解的“味”,兼及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为何“世界美食之都”不见潮州的身影,我以为问题不出在美食本身,而在城市规模、经济状态、宣传力度,以及文学传统——诉诸味蕾的“美食”与关乎人生、人情与人性的“美文”,没能相伴而行。

这就说到文章开头提及的,我为什么把“美文”放在“美食”前面,除了有自知之明(谈美食我不够格),再就是我对于故乡潮州的评判——这里不缺美食,缺的是关于美食的美文。

强调“美食”最好能与“美文”携手,主要着眼点不是产业规模或利润,而是日后潮菜如何“尽精微”与“致广大”。世上本不乏谈论潮菜的好文章,只是实在太分散了,且被湮没在大量技术及产业层面的介绍文字中,不被文化人关注。因此,建议编一册“潮菜美文精选”,让潮菜不仅飘香四海,而且入眼、入耳、入心。至于短期效应吗,起码助力潮州尽快成为“世界美食之都”。

2022年11月12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此乃作者2022年11月19日在“国家级非遗潮州菜”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上的主旨演说,在资料准备阶段,得到黄挺、林伦伦、许志强、李春淮、林卫辉、陈利江诸君帮助,特此致谢。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陈平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