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成长 我在阅读中成长600字
或许是受到母亲好读书的遗传影响,自打上小学那会儿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阅读,从此相伴相随,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夏到秋冬,从少年到中年……
试着将记忆的大门打开,任凭纷繁的思绪流淌,让我去追寻那散落于旧日的阅读时光。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还是小学生的我就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和书,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喜欢看的大多是小人书,像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等,都是在那个时候通过栩栩如生的连环画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认识的字多了,就开始尝试看一些章回小说。记得有一次,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行李袋里装了不少崭新的书,有《封神演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从家里的简易书架上取来一本读,很快就被那些或神话、或世俗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至今仍难以忘怀。快上初中的时候,妈妈开始用她的借书证从工厂的图书室里借书给我,像是《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艳阳天》等红色书籍,都是那时利用寒暑读完的。到了高中时代,由于我要到一江之隔的县城上学,索性成为了住校生,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高中的前两年,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苏俄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于是,我一下子成为了学校图书馆的最为忠实的常客,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王蒙的《青春万岁》,还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罗亭》《前夜》《父与子》《烟》、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小说,都是在那个时候读完的。印象深刻的一次,有一天晚上学校宿舍统一熄灯后,自己仍点着蜡烛在蚊帐中“挑灯夜读”,没想到一不小心,蜡烛倾倒了,竟把蚊帐烧了一个黑窟窿,险些酿成大祸,这也着实让我虚惊一场。80年代中期,我考上了上海的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毫无疑问,阅读条件和环境的迭代更新、“鸟枪换炮”,大大滋长了我的阅读热情。记得当我第一次踏入学校图书馆,享受着可以一次借阅10册书“待遇”的时候,我竟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了。大学四年,我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书,而且阅读的范围也从以往较为单纯的文学作品逐步扩展到了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等更为广阔和庞杂的领域,像是《历史研究》《梦的解析》《第三思潮:马思洛心理学》《流放者的归来》《伊甸园之门》,等等,的确有一种“书”海无涯“任”作舟的畅快淋漓。现在看来,更感到有意义的是,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游荡”穿梭于“文汇书展”等各大书展,以及“上海书店”等旧书店之间,连读带买,于囊中羞涩和省吃俭用间淘来了我最初也最为珍贵的藏书。
80年代末,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我被分配到了重庆江津一个较为偏僻的基层法庭锻炼。虽然从繁华都市到闭塞乡村的阅读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促使我继续保持着对于阅读的冲动与热情。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结束了一天的法庭工作,独自待在简陋且略显潮湿的宿舍里,惟有读书是光明而温暖的,它让我有了一种勇毅前行的期待与努力。每当夜深人静时,伏案阅读着一本本在申城上学时淘来的“宝贝”,才足以让我去摆脱百无聊赖的生活,于阅读中去尽情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快乐。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那一段时间我开始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打游击式”地购买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像是《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等。虽然这些当初的大部头至今也未能一一凑齐,但每每望着书柜上这些已经有些泛黄的“残缺”的精神食粮,内心所荡漾的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刻骨铭心的阅读记忆。
1995年的初冬,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千里之外的山城重庆来到了东海之滨的特区厦门,并且从此定居在这里,成为了鹭岛的一份子。记忆中,南下厦门的行李中拖运最多、最沉的就是我的书了,差不多塞满了两个大箱子。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我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不仅读的书是越来越多,而且买的书也越来越多,甚至到了书满为“患”的地步。在我的厦门阅读史中,厦门图书馆一直作为我最好的“阅读伴侣”,神一般地存在着。刚来厦门的时候,位于中山公园南门旁的厦门图书馆还很小,有点像一般大学的图书馆模样,完全与经济特区的名头不相匹配。即便如此,每逢休息日,我还是经常会从大老远的湖里南山路转乘公交车过来,为的就是能浸润在图书馆里,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享受人生。后来,厦门图书馆搬迁到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不仅离家更近了,而且那种近乎脱胎换骨的变化,完全有了一种从地上到云端的感受。为此,我经常会赶在周末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在宽敞、明亮的读书空间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去品味那浓郁的散发着油墨味的书香气息。
在我的眼中,图书馆无疑是最好的阅读场所,一来书多,二来地大,三来安静,加之现在还时常有空调相伴,就甭提有多惬意了。尽管如此,为了能更加方便和自由地阅读,充分满足自身的个性需求,很早的时候,我就一直憧憬着自己的书房梦。这样的一种愿望,直到10年前的一天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我不仅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大书房,而且买书的冲动和阅读的激情再次迸发。据粗略统计,我差不多是以每年50本的数量淘来各种各样钟意的书,来装饰自己的书房的,以满足了自己的阅读乐趣和藏书欲望。这么多年累积下来,偌大的书房已被书籍占据了大半空间,沉醉其中的我在自由阅读的空间中不断成长,不断锤炼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不仅是自己在阅读中成长,我更加盼望的是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喜欢上阅读,和我一起在阅读中共成长。为了能实现自己的这一小小梦想,孩子刚上小学时我就给他买来《唐诗三百首》《西游记》《安徒生童话》《窗边的小豆豆》,还有“大部头”的台湾汉声版的《中国童话》。那个时候,孩子还不怎么识字,我就每天晚上在睡前给孩子读上一篇,让他能早早地在博大精深的世界知识海洋中遨游,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从此爱上阅读。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我给孩子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我读到“小女孩又擦着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四周全照亮了,她看见已经去世的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她是世界上最疼爱小女孩的人,但是奶奶已经住到天堂去了。‘奶奶!’小女孩叫起来,‘我的好奶奶,您怎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呀?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了,就像那暖和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我竟忍不住哭了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泪水流淌。孩子站立在一旁,不解地看着我,问道:“爸爸,您怎么哭了啊?”我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慢慢地对孩子说:“爸爸每次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都会这样的。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这就是阅读的魅力。你长大后就会慢慢明白的。”孩子似懂非懂,静静地拿着书看。从那以后,我发现孩子比以前更加热爱阅读了,还经常会大声读出来。
……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阅读历程,感受自己在阅读中成长的点点滴滴,我还要补充一句,那就是要一直阅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