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方程式 盛夏方程式为什么杀人
东野圭吾的《盛夏的方程式》是作者伽利略系列中的一部。小说出版于2011年。这里讨论的是2013年拍摄的日本版电影。
东野圭吾的创作数量惊人,其小说已经达到九十余部,国内引进出版的小说,也达到70余部左右。
如此巨大的产能,后面有没有什么规律性的秘密?
可以说,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核心情节要素,遵循了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大致架构,这样,他的作品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素材,加载到万能公式里,便能很快生成一部小说的故事线索与链条,这比无所适从地在黑暗里摸索、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胡编硬凑要快捷与方便得多。
下面,我们将推理作品万能公式再次拷贝如下:
一是找祸型(无人策划)。它是指一个无关的小小的因素,与主体案件没有关系,只是在偶然的时间里,出于偶然的原因,恰好撞到主体案件的范围内,从而被当成了主案件的前因,诱导误会。比如在福尔摩斯探案的第一篇小说《血字的研究》中,房东女主人因为痛恨死者的无耻行径,曾经唆使自己的儿子殴打过死者,被警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凶手。
二是嫁祸型(有人策划)。这里分两种。
第一:推卸型。其机制如下:1、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作案时间。波洛探案中的《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肇事者都在努力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虚假表象。2、移动作案时间。比如波洛探案中的《滴血的钻石》,凶手早已害死了老者,但通过手动绳子,操控了屋内的物品,并用玩具发生尖叫的声音,以达到死者才死的假象。作案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效地逃避嫌疑。3、装作受害者,其目的也是改变作案时间,造成作案时间的变化。这是最高深的一种障眼法。如扮作死人,其实人并未死。克里斯蒂小说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无人生还》就写了一个被害死的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作案人。
第二:转嫁型。这一种类型比较简单,也就是凶手找一个替死鬼,引导注意力。这里我们再分成两个模板:1、被动地成为替死鬼。在《血字的研究》中,作案人是在墙上故意留下了一个神秘组织的“血字”符号,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2、主动地成为替死鬼。东野圭吾如《嫌疑人X的献身》。人是自私的,为什么有人要主动成为替死鬼?东野圭吾作品里将其归结为“爱”,爱的力量,使人愿意献身,承担责任。
《盛夏的方程式》的情节模式,在万能公式里属于“转嫁型”里的“主动地成为替死鬼”类型。而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里的两个争当替死鬼的男人,动机竟然完全一样,都是因为根本性地爱着一个女人,而不惜牺牲自我,承担罪责。
女人的力量,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往往得到一种超强的展示,由此,我们窥见到的是日本文化对爱的一种偏激的表达方式。这种爱,甚至会偏离到一种变态的程度,从而在一种日式文化特有的情境中,我们才能感知到这种爱的表述方式的古怪离奇。
一句话,日本文化里有一种我们中国文化很难去理喻的“爱的方程式”。
《盛夏的方程式》以主人公汤川到海边参加一个海洋开发的研讨会开始了情节的现在进行时。
在海边,一起死亡事件,很快使他卷入到一场推理的陈年旧案中,并由此揭开人性背后隐藏着的“爱的方程式”的最终谜底。
死者是一名老警察,他摔下海边的堤岸,却身着拖鞋,排除了失足的可能性,而他先有一氧化碳中毒然后再有摔死的迹象,都证明了他是先期死亡之后被抛入到海堤之下的。一句话,他是被杀死的。那么,谁是杀死他的凶手?
由此,汤川将目光锁定了老警察租住的当地一家旅馆的老板一家人。并由此发现老警察还牵涉到十五年前发生的一起案件,而那起案件的凶手,正是现在这户旅馆人家的女儿。
小说由此将十五年前的一起案件与当下发生的案件联系起来,而杀人者的动机,都是保护旅馆老板娘与她的女儿。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出于“献身”动机的替死鬼。
我们先看十五年前的“替死鬼”。事情的源头,是老板娘年轻的时候很美,追求者很多,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但“使君有夫”,两人难以走进婚姻,所以这段情缘只能割断了结,但是她却怀上了那个男人的孩子,生下了女儿。从理论上讲,前一个男人只能说是她的情夫吧。
十五年前,一个无业的游荡女人,发现了老板娘孩子的秘密,拿着一张照片,就去威胁十多岁的小女孩。女孩怒发冲冠之下,用刀杀了这个要挟的女人。
在东野圭吾的笔下,女孩暴力杀人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凶案源头,可能是女孩身为弱者的身份,使她们容易受到欺凌,更具有合理性的情节铺垫基础,所以东野圭吾的小说里往往以此作为揭开一起黑暗幕布的原始牵引力。女孩杀人反制的动机,无法是受到侵害,这包括肉体的侵害与精神的侵害。《祈祷落幕时》里的女孩,典型的属于肉体侵害,而本作品《盛夏的方程式》中的女孩则毫无疑义地是属于精神侵害。
女孩杀了人,承担责任的却是她的生父。十五年前,正是这个生父因为出于爱女心切的人类天性,承担了杀人的职责,从而保全了女孩的日后人生。
十五年后,当年案件侦查的老警察意识到案件的“掉包”疑云,便一直尾随到海边老板娘的旅馆里,想进一步弄清原委,也在这里,他触犯一个危险的禁忌,从而带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老警察的追查,很可能要将女孩当年杀人的真相揭露开来,这样,老板娘情夫的“替死鬼”牺牲努力将会前功尽弃,女孩的人生也会因而毁于一旦。
老警察的到来,让老板娘一家如同惊弓之鸟,而按照推理小说万能公式的模板,老警察只能被杀人灭口。
而这次杀死老警察的是老板娘的丈夫,也就是女孩的继父。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一种出于爱的“献身”精神。这也是这部作品里的第二个杀人动机如同《嫌疑人X的献身》情节的主要原因。
女孩继父杀人动机,是认为老警察的出现,必定会破坏他们一家融融乐乐的安宁生活。虽然他早就知道,妻子过去的情史复杂,孩子也不是他所生,但是,他觉得能获得当年最美的女人青睐,是他一生中的最完美的幸福。这种大度的爱情,置放在日本文化里,可能有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但是,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考虑,还是觉得有一种偏颇乖离之感,但是,他的这种为妻女无私奉献的内心力量,的确显现出一种爱的最纯粹极致的最高形式。
只是他的这种出于爱的目的的“遇佛杀佛、见鬼杀鬼”的推土机扫除任何挡路物方式,再次显现出日本文化在爱的表达中所折射出的一种偏激心理状态。他根本没有搞清楚老警察来到这里的目的,其实,老警察根本不是出于搞清真相、将女孩绳之以法的动机,而仅仅是出于当年参加查案时所积淀下来的内心纠结。女孩继父立刻展开了他的环环相扣的杀人计划,他借助到他家里度假的小男孩之手,借口放烟火会引发火灾,巧妙地唆使小男孩堵住了烟囱出口,使烟囱产生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灌满房间,然后诱使老警察进入屋内,使警察中毒而亡。之后,再抛尸制造失足假象。
事发之后,女孩继父一手承担了杀人职责。这样,他完成了对女孩杀人真相的卫护,也借此表达了他对心爱女人的“献身”忠贞。
相对而言,女孩继父的所作所为要比生父来得更具崇高伟大,如果撇开他的杀人动机的话。
继父纯粹出于爱的目的,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生命,不惜殚精竭虑去杀死一个可能威胁安宁的外来警察,从他作出这项选择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把自己的命搭上了。而女孩生父只是在案件发生之后,承担了一个责任而已,他并没有实际的杀人行动,两相比较,女孩继父付出的精神与行动的力量要远甚于生父的选择。
但是,电影里令人觉得困惑与不解的是,继父的这种不顾一切的爱,蕴含着一种可怕的疯狂的力量,它的发生太过容易,太过随意,只要挡住爱的任何东西,都要一律铲除。这使我们想到《祈祷落幕时》也是同样的设置。作品里的父亲,一旦看到有威胁到女儿前途的人与事,不管这个人是否会揭开真相,都要把此人赶尽杀绝,最后甚至为了女儿,不惜通过自已的死亡,来维护女儿的安全。实际上,《祈祷落幕时》里的父亲作为,就是《盛夏的方程式》里的女孩生父与继父行径的“二合一”,一方面杀死外来的任何威胁,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肉体保护女孩的安危。
《盛夏的方程式》里给人展示的是东野圭吾作品里习见的人性的秘境,但这一切的演绎,都是加载到推理作品万能公式里才能够显影出来的。借此,我们只是希望借助于对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测试,来看清东野圭吾作品构成的一点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