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电影 朝九晚五日剧完整版
文章来源微信号电影烂番茄(ID:dylfc99)
微信后台回复“250部”可获取250部经典电影(还有每周电影票福利赠送哦)
2016年戛纳电影节的新闻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报导。
最牛逼的一条是获得戛纳有史以来影评人的最高分,场刊3.7(满分5分)
3.7是个什么概念捏?
红遍全球的《她》评分是3,获得金棕榈大奖的《我是布莱克》评分2.4,获得评委会大奖(相当于戛纳二等奖)的《只是世界尽头》评分是1.4(汗!心疼多兰小公举)。
这么看.……这个3.7的含金量已经不能用好评如潮来形容了。
(她、我是布莱克、只是世界尽头)
随后它却颗粒无收,引起欧洲影评人的一番骂战。
最后戛纳不得不颁发了一个不痛不痒的费比西大奖,实在有平息众怒之嫌,这番曲折,更让我对这部无比神秘的电影产生好奇。
它就是——
《托尼·厄德曼》
IMDb给出高达8.0评分。
烂番茄91%新鲜度。
豆瓣评分7.7。
好莱坞报道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部既有趣又感动的电影。
是金子总会发光,错过了戛纳,《托尼·厄德曼》东边不亮西边亮,以横扫之势获得了欧洲电影节的全部重要提名,又代表德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回想以往戛纳影评人的口味,那真不是一般的闷骚,几乎部部都是一场和睡眠的遭遇战。
这部依旧是老掉牙的父女危机题材,女儿也不是啥小鲜花,已是一枚人老珠黄的OL(Office Lady)。
再看看160分钟的片长….番茄君似乎已经感觉到睡意袭来。
可一开始的画风就让我小吃一惊。非但不闷,而且切入点极其风趣新颖,各种包袱段子说来就来,逗逼场景应接不暇,分明是碗暖暖的鸡汤啊,还是洒满葱花那种!
看完后番茄君长舒一口气,傲娇地往杯子里倒了点路易十四-----看来,番茄君的审美和法国影评人们在同一个水平啊!
这部逗逼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步入老年的父亲独自生活在德国小镇,她的女儿在一家位于罗马尼亚的企业担任高管,女儿在旁人看来可谓是风光无限的女强人,可父亲却想亲眼确认女儿的幸福。
于是他独自飞到罗马尼亚看望女儿,谁知,他的到来让女儿的生活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女儿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嫌弃诸多生活怪癖的父亲,父亲也发现女儿生活并不像她描述得那么如意。
于是父亲突发奇想,强行为自己制造另一个身份——一个名叫“托尼·厄德曼”的喜剧人物,试图为女儿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如果你有点懵逼的话,番茄君把情节切换成中国语境,你就秒懂了。
人到中年的北漂姑娘,精明强干,在朝阳区IT企业过着年薪百万的金领生活,每次过年回到南方家乡,都各种显摆忙碌,做出一副地球没了她就不转的样子。
这一切也许瞒得了别人,可知女莫若父,在家里天天钓鱼打牌的父亲轻易就看穿了女儿精心包装下的精神空虚,于是决定去北京告诉她:人生不只有朝九晚五衣食住行。
可在女儿心目中,父亲无非是一个庸庸碌碌的loser,根本没有资格告诉自己什么叫人生,于是故事开始了……
看见了吧,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同样的问题困扰着两个半球的人,父女关系是世上最细腻,也是最麻烦的情感关系之一。
我们一边各种诉苦父母无法理解自己,一边又在朋友圈QQ里屏蔽父母,害怕父母了解我们真实的生活。
而电影最精彩之处,就是它用不露痕迹的喜剧手法表达出来。
在角色设置上,导演用了“错位”的喜剧手法,按照以往描述父女关系电影的套路,父辈都比较古板苛刻,儿女却叛逆任性,由此展开冲突。
在《托尼·厄德曼》里却恰恰相反,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逗逼至极的父亲。
快递小哥送货,他对快递员说:“这是给我哥哥的,我去叫他”。
随后他自己换身衣服,打扮一番,装成自己“哥哥”的样子出来。
观众和快递小哥的表情一样一样的,都是大写的“什么鬼”。
这个细节高明的地方是,搞笑之余也描述了父亲一人的独居生活是多么无聊苦闷,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我们在笑过之后也略感心酸。
如果你认为父亲的逗逼到此为止,那骚年你就太年轻了,随后年迈的奶奶问:“你为什么不让小狗安乐死”。
父亲耸耸肩,说:“我不也没让你安乐死嘛”。
还摆出一副“来呀!互相伤害啊”的随意。
他在小学里面打扮成骷髅头上台表演,又毫不介意地保持着骷髅头的装扮来到家庭聚会,引发各种笑料,这样宇宙级逗逼的父亲,实在让番茄君不爱都不行啊。
相反,女儿的生活却像一汪死水,随时随地保持着同一幅严肃的表情,在客户面前各种迎合,各种使唤着下属。
因此,当逗逼父亲闯入面瘫女儿的生活,制造一系列尴尬,自然是笑料不断。
编导精心地将这种笑料细分成三个部分,逐步升级。
第一部分就是刚才的“性格错位”。
而第二部分则是“身份错位”。
父亲戴着一头假发、墨镜、呲着假牙,把自己强行分裂成“托尼·厄德曼”,假装自己是女儿的网球拍档,出入于女儿的各种生活场所。
而不善应对的女儿被逼无奈,只好陪着父亲做戏,在别人面前也把父亲介绍为“托尼·厄德曼”。
当女儿工作问题无法解决时,父亲又假扮成“德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女儿是他秘书)”得以拜访那位法国女外交官的家,又引发了各种不仅让戏中人尴尬,还让观众爆笑的好戏。
最后是彻底的“人物错位”。
当父亲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入女儿生活时,居然异想天开,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庞然怪兽,闯进了女儿的Party。
最终,女儿被打扮成怪兽的父亲感染,脱下了自己的金领面具,一人一兽在和煦的阳光下携手起舞。
这些笑料背后,暗含了生活随性的逗逼父亲,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打破社会规则的束缚。
不难看出《托尼·厄德曼》真正的主题,编导只是借助喜剧手法的外壳,表达一个“褪去伪装”的命题。
电影处处都在涉及这个“身份伪装”,在父母面前,我们总是保持着双重身份,一层是自己的社会身份,一层是父母面前赤裸裸的亲子身份。
一开始,我们或许还能从容不迫地区分这两者,可久而久之,我们逐渐在两层身份里面迷失自我。
出于各种各样的苦衷,我们武装起自己的社会身份,出现在父母面前。
电影里酒会一场戏,精确地表现了这种“身份无法变换”的尴尬,由于父亲临时来访,女儿只能带他去参加客户的酒会。
酒会现场里,生性自由的父亲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无聊,女儿认为这让自己在客户面前失态丢脸,苛责了父亲。
随后,客户却意外地邀请父亲去酒吧聊天,女儿意识到这是个接近客户的机会,虽然父亲想回家休息,她还是怂恿父亲去酒吧。
这场戏里,父亲从累赘变成了工具,此时,女强人这个社会身份已经彻底掩盖了女儿这个亲子身份,引起喜剧之外的反思。
而电影的高潮,举办裸体派对的情节更是一种三层身份的变换。
首先,女儿想出裸体派对来激励团队精神,这个点子大胆有趣,也含蓄地说明了她不像自己想得那么古板,或许在骨子里,她也遗传了父亲那些有趣的怪癖。
然后出现了一个精彩至极的细节,女儿无法自己脱下连衣裙的拉链(真是女导演才能想出的生活细节),于是她用叉子脱下拉链。
此时,连衣裙象征了女人的身份束缚,结合此前上司的严酷,和脱下连衣裙是为了激励团队的裸体派对,这让我们体会到女儿的女性身份在职场生活中简直犹如探险,她的冷漠也有自己的苦衷。
之后上司和下属也响应了号召,纷纷赤裸相见,意味着脱下了职场身份的束缚。
最后,父亲打扮成怪兽,闯入了聚会,更是打破了人兽的身份界限,导演用各种身份引发的尴尬提醒我们,只有褪去身份的伪装,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番茄君知道,在这个嘈杂的时代,我们习惯用各种高大上的东西包装自己,出入各种聚会为傲。
而那个布满怪癖的父亲却是如此地朴实无华,亲切可爱,只因为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永远是父亲这一个身份。
最后,别忘了给家里钓鱼打牌、喝茶闲聊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当然,是以儿女的身份。
微信后台回复“托尼”可获取此电影!
需要电影的亲也可加番茄君微信号:gudajun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