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13连跳 富士康13连跳真相
近日,新闻报道成都某小区11栋发生两起坠楼事件,一名14岁女生和30岁中年女性在10分钟内两人相继跳楼,引发网友热议。
据报道,这名30岁的女性是回家时正好目睹了女孩跳楼,然后自己也回家跳楼了。
有网友评论:“看见别人自杀,然后自己也跟着自杀,自杀是能传染吗?”
答案是肯定的,自杀真的会传染。
在我国轰动媒体的案例就是2010年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这13个人都选择用同样的方式自杀--跳楼,都选择在同一时间2010年。
富士康在自杀事件后在员工宿舍安装“防跳楼”
这说明自杀的情绪是能够在群体中蔓延的,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
有分析表明,至少有5%的青少年自杀受到感染影响。
自杀为什么会传染?
- 新闻媒体是推波助澜的助手
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是影响自杀的首要原因。
美国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于1962年8月去世,原因有可能是自杀,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新闻广泛报道,悲伤情绪蔓延从而促使了公众一系列的自杀反应事件,这个自杀比例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
为什么媒体的广泛报道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影响是因为本身有自杀念头的人会通过社会学习来模仿。
如果新闻媒体的报道范围广泛,对自杀进行明确且详细的描述,例如:死者的背景、具体死亡的方法、地点,导致死亡的诱因等等。
这些细致的描述就会提高人们对自杀方法新的认识,这些人以前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方法,会促使有自杀倾向的人将自己带入媒体报道的角色中,进而复制ta的行为。
例如:最近频频爆出升学时期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和父母存在矛盾、受到老师的辱骂等等问题而跳楼的事件。
那么当媒体报道这种事件时,对事件详细的解读,会让同样遇到这个问题的孩子将自杀等同于逃避常见问题或经验的方式,自杀就似乎成为了一种可行和可以理解的选择。
尤其是当看起来“拥有一切”的孩子死于自杀时,这件事将成为他们行为非常强大的驱动力。
有研究发现,有朋友自杀未遂的青少年一年后自杀的可能性几乎是其两倍。 失去朋友自杀的青少年风险更高。
- 名人自杀更有传染力
张国荣的自杀“传染”他人
据香港媒体报道从4月1日到2日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轻生的原因涉及感情、失业、经济、病痛困扰等方面。
有研究数据显示,模仿明星、名流相关的自杀事件比没有模仿的要高出14.3倍。
这是因为有自杀倾向的人会以一种非常特定的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明星和社会名流的的自杀故事比其他人自杀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认同。
有自杀倾向的人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或想要成为自己欣赏的那个人,这样一来就强化了他们原来就已有的寻死念头。
- 自杀的诱因
选择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生理上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疾病,不适应社会环境而引起。
当个体的心理抵抗力不强,外界的压力过大,而承受不了或不能适应社会时,就容易选择自杀来逃避实现。
- 自杀前的征兆
有明显的情绪变化,会低落、失眠;
会在朋友圈、日记中、社交媒体上流露出一些迹象;
愿意独处,会食欲不振,无端哭泣等等;
行为上也让人费解。例如:无故赠送纪念品,收拾东西或感谢某人等。
当自杀欲念进一步增强时,会表现为携带遗书离家出走,或到对自己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畅游一番,选择自杀地点等。
媒体报道的准则
对死亡的描述越生动,它对自杀传染的影响就越大。
- 避免无意中夸大自杀
- 提供援助信息
- 避免对自杀方法和重复进行详细描述
- 故事不应放在首页上,标题上也不应出现“自杀”一词。
- 报告名人自杀时,请勿使用照片或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应格外小心。
总结
事实上,自杀报道的同时,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治疗和预防自杀的信息,并且讨论这种方式给家人带来的痛苦,这种方式能更好的降低自杀传染的风险。
中国第一条24小时生命危机干预热线——“希望24热线”400 161 9995(24小时免费热线电话)
有专门的学生专线,抑郁专线,生命专线 【您的转发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们】
图片来源:知乎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