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教案 19课牧场之国教案

时间:2023-05-03 15:4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452 评论:0

第1课《古诗三首》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第2课《祖父的园子》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还追蜻蜓、摘吃黄瓜、捉玩蚂蚱等。

特别之处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许多可爱的昆虫,白、黃、红、金、绿,各种颜色一应俱全。

(2)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 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a、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b、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3、 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内容:祖父去世后,作者对园子景象的想象与猜测。

新的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

《语文园地一》

一、交流平台

朗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

(2)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3)抓住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4)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描写广阔背景之下的大月亮,以此对比家乡的小月亮,突出故乡月亮之美,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句子将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对比,说明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母亲的生活,成为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表达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这个句子把姑爹破旧的小船与绍兴精致的乌篷船作对比,表达“我”对父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日积月累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注释:

①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秆,也指子女的心意。

④报得:报答。

⑤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第5课《草船借箭》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2、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4、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8、9自然段。

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第6课《景阳冈》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

【筛酒】斟酒。

【哨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主要内容:讲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武松见了大虫,惊吓不已,忙从青石上翻身下来,闪在青石边。大虫从半空里撺下来,向武松扑去,武松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大虫又一剪,武松闪在一边。武松抡起梢棒劈向大虫,不料却打在了树枝上,梢棒折成两截。大虫又扑过来,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就势把大虫的顶花皮揪住,把它按下地去,然后朝大虫的面门上眼睛里乱踢。大虫边咆哮边扒身下的泥,扒了个土坑,武松把大虫按下坑里,左手揪住大虫,空出右手,使劲打大虫。打了好多十拳,大虫七窍流血,不再动弹了。

4、 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a、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我认为这两种评价都有道理。武松明知山有老虎,却无惧无畏,而且最终打死了老虎,这是他勇敢的一面;另外他不听店家劝阻,有些固执,而且看到官府的榜文后,不肯返回,说明他很要面子。

《语文园地二》

三、日积月累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闲:安静、悠闲。

⑶春山:春日的山。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 扰乱。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诗意: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赏析: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第9课《古诗三首》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消息的电报,以及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的悲痛之状。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儿子遗体的安葬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这个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地留恋。

这是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他很快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放在上面。

这是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黯然”是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内心无比悲痛;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6、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是毛主席的心理描写。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三、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第11课《军神》

课后习题答案: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语速和语气,凸显人物的特征和情感的变化。

二、沃克医生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沃克医生曾经当过军医,根据伤口就能判断出来;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从容,这是一名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由此确定眼前的病人绝非一般人,只有军人才能做到。

因为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重伤之后他不仅从容镇定,而且在做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疼痛使他把身下的新床单都抓破了,但是却一声没吭。遭受剧痛的折磨,却能清楚地数出刀数,手术后还谈笑自如,他那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沃克医生,所以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三、从下面的句子中, 体会刘伯承的心理活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内心:你说是就是吧,只要能给我做手术。

“微微一笑”表现了病人具有超凡的意志,在伤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够露出微笑。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内心:我是一名军人,我相信自己有坚强的意志,这点儿痛苦怕什么,我一定能坚持到底!

“抓住”、“暴起”、“汗如雨水”、“使劲”、“抓破”这些细节描写,形象突出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但是他却强忍和坚持了下来,表现了病人具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非凡的毅力。

四、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冷冷……惊疑……柔和……怔住……慈祥……肃然起敬”。

体现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从轻视到认可再到赞叹的心理变化。

讲故事:

一天,我的诊所里来了一位病人。每天来我这看病的人很多,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只是冷冷地对待他。这是一个眼睛受了伤的人,根据伤口来看应该是枪伤。他伤得很重,但是却依然很镇定,我知道他应该是一个军人,而他的回答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准备要给他做手术了,但是他却提出了不用麻醉的要求。要知道,这么大的手术,不用麻药风险太大,于是我教训了他,认为他这是在胡闹,但是我听了他的理由后,我不得不给他做这个手术。手术过程非常烦琐,要知道眼睛不比别的地方,而他的伤势又是这样的重。看到他因过度疼痛而失去色彩的嘴唇,用力揪住床单而青筋暴起的双手,我的心里真的很担心他承受不住痛苦而晕倒,可是他却坚强地挺住了,一刀一刀地数着手术的刀数。这绝对是我见过有着最坚强意志的人!我知道他的身份一定不简单,当我得知他就是川东支队将领刘伯承的时候,不禁感叹有这样的将领,何愁战争不取得胜利。

●阅读链接

文章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语文园地四》

一、交流平台: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时,要细腻揣摩,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心理,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人物心理的变化。

我会从下列情景选择一个,仿写一段话。

焦急地等人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示例:我和李丽在球场上焦急地等待着,小明怎么到现在还不来?是不是被老师看到了?我朝宿舍方向望了望,什么人也没有。李丽说:“算了,我们不等他了,打球去!”

2、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2)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这些句子都通过一个人物对一件事情前后不同表现的描写,运用对比来表现出人物的反常,以此更加突出某种情态。

第一句中,沃克医生在往常的手术中是镇定从容,而这一次的表现体现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手术。这样的手术,在医生看来,病人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沃克医生异常紧张。

第二句通过“我”面对不顺心事的不同表现,“一笑而过”与“‘心神不宁’、‘无法入睡’”的前后对比,体现出事情的糟糕,令人烦恼,“我”无法释怀。

三、书写提示

抄写课文时,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最好写在每一行的中间;段落要分明,每一段前空两格。

四、日积月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注释:

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⑥何须:何必。

⑦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⑧度:吹到过。

⑨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诗意: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地眺望黄河的独特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第二句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的主要的意象之一。这句诗显示出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又在词采上多了一层“单薄”的意思。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荒凉的风光。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尽显悲凉,勾起征夫的离愁。“杨柳”向来与离别有关,听到曲子也会触动离恨,“怨杨柳”不仅深化诗意,也强化了流露的怨情。“何须怨”艺术手法委婉蕴藉,表现了边防将士虽乡愁难禁,但也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是自我宽解。末句用“玉门关”入诗,借用典故,表现征人离思,这句诗写出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后两句尽管有愁思,但豁达豪迈,悲而不失其壮,表现出诗人广阔的心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注释:

①之:往、到达。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辞:辞别。

④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⑤下:顺流向下而行。

⑥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⑦唯见:只看见。

⑧天际:天边。

诗意: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首句不光是为了点题,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两位诗人可能常聚于此,因此有了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诗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已去,李白在江边目送远望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友情至深。最后一句不单纯是写眼前景象,也表露出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的。

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骆驼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小嘎子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从“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个句子中“欺负”“猴儿似的”“总想”“下冷绊子”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胖墩儿经验老到、沉着稳重,从“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可以看出。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由此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

严监生吝啬、爱财胜过爱生命,从“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可以看出。

二、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摔跤》中写嘎子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起初,他依据自己和胖墩儿的体形差异,找准对方的弱点,“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采取了围着对手“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推拉拽顶”,想出了各种办法。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又如“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嘎子与胖墩儿的好斗、各不相让。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如“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外貌描写,从穿着的角度写出了祥子为拉车所做的准备,表现了祥子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

《两茎灯草》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如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是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刻画了严监生焦急的样子,表现了他吝啬、爱财胜过爱生命的特点。

第14课《刷子李》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刷子李是个刷墙技术高超的奇人。(1)规矩奇:刷浆时,穿着一身黑,干完活,如果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2)动作奇: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3)效果奇:刷子划过屋顶,匀匀实实一道白,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

他充满自信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高超技艺;他还敢于立下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他是心细如发的人。“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二、画出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不管怎么写,这样写却吊起了读者的胃口。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15课《自相矛盾》

课后习题答案: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先通读全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现代文翻译的意思进行断句,并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再借助画面深入理解文章,背诵课文。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第16课《田忌赛马》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有一次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了上中下三等马的出场顺序,帮助了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孙膑被田忌举荐给了齐威王,并做了军师。

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齐威王:上等马——马田忌:下等马

齐威王:中等马——马田忌:上等马

齐威王:下等马——马田忌:中等马

原因:因为双方每个等级的马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但在孙膑的计策中,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其优势。然后再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能取胜。

☆ 选做: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比如: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第17课《跳水》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孩子被激怒,孩子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取帽子,陷入险境)→(船长逼孩子跳海而化险为夷)

讲故事:

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人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来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去夺帽子。后来,孩子在猴子的挑衅下失去理智,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取帽子,从而陷入险境。在水手和孩子都被吓呆的关键时刻,船长机智、果断,用枪逼着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险为夷。

2.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1)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因水手拿它取乐而更加放肆,拿走了孩子的帽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一方面因为水手的哄笑而难堪,另一方面对猴子无计可施,所以一时哭笑不得。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水手们更加放肆的笑声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恼羞成怒。于是他不顾一切去追赶猴子,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才有了后面孩子陷入危险的情节以及如何救孩子的高潮等。

联系: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这“笑”使得猴子肆无忌惮,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渐渐失去理智,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发生。

3.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孩子当时所处的地方是桅杆最顶端的横木上,假如孩子稍有不慎掉到甲板,即使等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失足丧命的危险。船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避免孩子直接掉下来。船长希望迫使孩子挑水,因为跳水后孩子不会因为摔伤而有性命之忧,甲板上的水手们都熟悉水性,孩子一落水,水手就去施救,如果能及时救起孩子,孩子生还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综合当时的所有因素分析,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

《语文园地六》

一、交流平台

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

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我们要学会思维,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组词语每组的第一竖行词语都是文言文,第二竖行的词语都是现代汉语。第二竖行的词语既是文言文中加点字组的词语,又是对前面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仔细读句段,发现两段话中真实的时间与人物对时间的体验差异很大,这种体验表现了人物独特的心理。

◇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在这四十秒钟里,孩子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是很长的时间,但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中,又是很短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下面的材料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一读,说说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这样修改。

(1)用词的准确性。如,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还有“书皮”被叶老先生改成:“课本的包书纸”这就更确切了,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2)长句断成短句。(3)句子的通顺。(4)合理分段。(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日积月累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从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小艇有哪些特点,再体会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加点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小艇的特点,突出了威尼斯小艇外形特殊、美观实用的特点。

3.体会作家笔下威尼斯的动、静之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注意作家描写时句子的节奏、停顿。

4.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威尼斯》《威尼斯之夜》《威尼斯的小艇》三篇文章都是对威尼斯进行描写,虽然内容侧重有不同,但三位作家描写时都运用了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进行描写。

第19课《牧场之国》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

2.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在作者的眼中,真正的荷兰有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是奶牛的天堂,骏马的世界,猪、羊、鸡等各种小动物的乐园;有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是一个宁静的世界。

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点明了荷兰的特点,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荷兰作为牧场之国,不但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这也表达出作者对荷兰强烈的爱。

3.作者笔下的牛、马、羊等动物都别有一番情趣。如,“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

(1)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

(2)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3)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课文呈现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如: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

——《牧场之国》

这是动态描写,描写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体现了牧场的动态美,同时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

在这里谁都不敢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威尼斯的小艇》

这是静态描写,这些景象都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因此通过这些景象能感受到人们的活动。

我拓展,我积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荷叶、荷花是静态描写,荷香、荷波是动态描写,这样写有动有静,充满生机。

二、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两边的建筑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处好。

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之快,侧面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的高超。

(2)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写出了车船过后,荷兰静谧、安详的情景。

仿写示例:

放学后的校园

叮铃铃……教室的音响中放出欢快的音乐,同学们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老师见状,也不好拖堂,匆匆布置下作业便离开了教室。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收拾书包,拉链声、欢笑声、说话声,不绝于耳。灯一盏盏地灭了,门一扇扇地关了,嘈杂的校园顿时安静了,在暮色中沉静下来。

群鸟飞过湖面

那些鸟儿不知道从哪儿跑出来,像音符一样在天空或树枝上排列。它们对于阳光的和声和回音渐渐响彻天空。一群接着一群鸟掠过湖面,溅起层层涟漪。许久,湖水不再骚动,在夕阳下一片静好。

火车进站

“呜——”火车进站了,车身沿月台缓缓停下。车厢门打开以后,熙熙攘攘的旅客在上上下下着。旅客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欢笑声、说话声、皮鞋声、行李箱的声音,不绝于耳,让我印象最深的算是一位中年妇女了,行李箱很多,她抱着孩子拿着奶瓶,昂起脸,探着头,艰难地走着,嘴里还念叨着:“10车厢……”工作人员看到,微笑着帮助妇女上车。最后,车厢门关闭,火车又要离开站台远行了。

拓展积累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2、读一读,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1)在金色的タ阳下,金色的田野,全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种很美的意境——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的,尼罗河的河水泛着金光,金字塔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种特别瑰丽的、宏阔的画卷。句子注重色彩的描写,突出了金色,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2)站在白色大理石铺的地上,眼里看到的是纯白的大理石脚下踩的是纯白的大理石;陵墓是纯白的大理石,栏杆是纯白的大理石,四个高塔也是纯白的大理石。你被裹在一片纯白的光辉中,仿佛给这个白色的奇迹压住了,给这纯白的光辉网牢了。

这个句子 “白”这个字的反复使用,充分地把大理石的“白”这个特点体现出来,给人以震撼,令人陶醉!让读者对此景象的印象非常深刻,不由得感叹、不由得倾倒!形象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

三、日积月累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③子规:鸟名,杜鹃鸟。

④才了:刚刚结束。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插田:插秧。

诗意: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第21课《杨氏之子》

第22课《手指》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大拇指肯吃苦,做吃力的工作,不图名利。食指勤奋卖力,做危险、复杂的工作,敢于探险,不怕牺牲。中指姿态优美、相貌堂堂、性格高傲、养尊处优,只是略微扶衬大拇指、食指工作而已。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精于丝竹,但是能力薄弱。

2.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下来。

比如: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3.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同学交流。

大拇指:其貌不扬却吃苦耐劳,不显摆,像是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对工作认真负责,肯吃苦的人。

食指:很机敏,敢于冒险,像生活中那些敢于探险而又勤奋刻苦的人。

☆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示例1:现实生活中,见得最多的莫过于家长老师严厉的眼神了。真是纳闷,为何那眼神总是阴雨连绵,不知何时才会放晴。同学的眼神是友善的,它没有大人们的深沉复杂,就算平常小打小闹也还是令人亲近。陌生人的眼睛是匪夷所思的,你无法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有一点必须记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示例2:鼻子在脸上的位置确实是得天独厚,他居于中央,有眉毛、眼睛和嘴巴二十四小时保护他的安全,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 换一个角度看,鼻子作为五官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有诸多的生存风险。厕所、下水道中弥漫着的臭气,他不得不长时间忍受,杀菌药水、工厂排出的废气飘散出的令人窒息的气味也只有他独自消受。食物是否变质需要他来鉴定, 药水是否过期更需要他的判断。天灾人祸常常会殃及他,就说最常见的感冒吧,感冒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遭殃的总是鼻子。为了擦掉鼻涕,他常常被面巾纸抹得通红,甚至擦破皮,但他从来都不抱怨,他的奉献精神是最令我钦佩的。

《语文园地八》

一、交流平台

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语言都很有特点,有的是通过巧妙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有的叙述的语言很风趣。

我拓展,我积累(体会语言的魅力)

1、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有名的泼妇,动不动就作河东狮子吼,而苏格拉底从不发火。他说,娶妻有如驭马,驭马没什么可学,娶个悍妇泼妇,于自己修身养性倒是大有好处。有一天,妻子在家里吵闹不休,苏格拉底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走到门口,妻子从楼上倒下一盆污水,淋在苏格拉底的头上。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说 :“我早就晓得,雷霆过后必有甘霖。”一个自我解嘲,把一腔怒火冲个烟消云散,他又迅速进入哲学思考。

2、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道:“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面对美国记者三次不怀好意地追问,周恩来总理都能机智巧妙地应对,并且不失中国的颜面。

仿写示例:

游子回到家乡

1、游子是三月天的纸鸢。即使走得再远,最终归属的也永远都是自己的故土。

2、十几年过去了,当他回到久违的家乡时,特别兴奋,他像只猴子,一路活蹦乱跳,东张西望。

雨点落在窗玻璃上

1、雨点像铁锤一下猛烈的敲打着窗户。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滴答滴答……那声音真悦耳,仿佛钢琴师敲出的美妙音符。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1、远处传来一声雷鸣一般的巨响,把大家从梦中惊醒了。

2、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好像闷雷滚动。

拓展积累

(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2)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3)夜空中的星星就像无数只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

2、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都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撒电铃。

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它是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第一句总起,点明大拇指的特点——肯吃苦,第二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详细列举说明了大拇指如何肯吃苦,吃了哪些苦。使人体会到了拇指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仿写示例:

1、叮铃铃,下课了,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三五成群,愉快地做游戏;有的在练习投篮;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和同学一起聊天。

2、螺丝是最不起眼的,但它的用途却是广泛的。例如二胡、小提琴要靠它固定琴弦;钟表要靠它连接其他零件;电视、空调、电视靠它锁稳固;几块木板靠着螺丝也能装成一把椅子。

三、书写提示

教材中的一段文字简要介绍了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及代表作,并选取了颜真卿《勤礼碑》的部分内容,让我们对颜真卿书法有了初步了解。我们还可以找颜真卿的字帖,好好临摹,好好练习,把字写好。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创“颜体”楷书,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筋”,就是形容他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勤礼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三、日积月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含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含义: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含义: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含义: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含义: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