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杜鹃花注音版

时间:2023-05-03 15:4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722 评论:0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基调】思乡

【年龄】李白55岁或李白59岁之后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注释】

宣城:郡名,今属安徽省。

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初春、中春、暮春。

三月:指一月、二月、三月。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在今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地区。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李白55岁)春,李白当时在宣城郡因思乡而作;另一种说法认为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59岁)李白因永王李璘谋反事件被流放遇赦归来,归来途中流落到安徽宣城,此时李白已经是年过花甲,又身染疾病,浓重的乡思之情陡然袭上心头,遂做此诗。

【赏析】

夏日花开千百种,在这绚烂多姿的夏花之中,有一种被称为“花中西施”,那就是杜娟。杜鹃花常开在高高的山地上,花期从春天开始,一直开到夏季才算结束,所以也叫“山石榴”或“映山红”(但其实杜娟花的颜色不止有红色,还有粉色、黄色、蓝色等)。

杜鹃花在古诗中一般有两种意向:一种是对故国的深情怀念,另一种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杜娟花与乡愁之间最著名的诗篇,当属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相传李白曾在安史之乱中受永王李璘谋反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结果在白帝城忽然遇赦,归来后流落到安徽宣城。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又在路途染了病,可谓是年迈多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他此时年老体衰,浓重的乡愁就袭上了他的心头,于是才有了这首诗。

前两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这两句感物起兴:在遥远的故乡,我曾听闻杜鹃鸟彻夜不停的哀鸣,如今在他乡宣城,我又见到了漫山红遍的杜鹃花。

杜鹃,是鸟名也是花名,李太白在这里以杜鹃鸟和杜鹃花起兴:暮春之际,正是杜鹃高歌的时候,此时也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李白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开时,忽然就想起了自己家乡杜鹃鸟的啼鸣声,由此勾起李白的思乡之情。

可是有人会问了,为什么看见杜鹃花就会想到子规鸟呢?

其实,子规鸟也叫杜鹃鸟布谷鸟断肠鸟。相传古蜀国(古蜀国:上古时期,由蚕丛创建的国家,目前存留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的皇帝杜宇非常勤政爱民,在农忙时节经常亲自帮助百姓去耕种田地,杜宇死后,他的灵魂舍不得离开故土和自己的子民,于是就幻化成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天,杜鹃鸟就会悲鸣起来,鸣叫声仿佛是呼唤百姓“不如归去(布谷布谷)!不如归去(布谷布谷)!”,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巴都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便化作了杜鹃花,所以古人看到杜鹃花那样的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深情的“杜娟啼血”而染成的。此时流落他乡的李白看到如血般鲜红的杜鹃花,当年在家乡曾经听到的杜娟鸟的啼声仿佛又依稀回荡在耳边了,于是思乡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杜娟是一种执着的鸟儿,它日夜悲啼,而且它本身口腔上部和舌头是鲜红的,古人会误以为它日夜悲啼,一直啼到嘴角流血,所以古人会叫它“断肠鸟”。写这首诗的时候,大唐已经是风雨飘摇,李白在战乱中不仅身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而且内心也是饱受煎熬,他天纵英才,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从施展,蹉跎至今已经垂垂老矣。所以当背井离乡的诗仙听到子规鸟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他“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子规,谐音“子归”),怎能不教流落他乡的李白肝肠寸断: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这两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产生了时空交错、试听并置的效果。并且这两句的语序是倒置的,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世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乡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后两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杜鹃叫一声,我泪流一次,肠断一回,在这明媚的阳春三月,我却反复地深深思念着我的故乡。三春指初春、中春、暮春;三月指一月、二月、三月;三巴指巴东、巴西、巴郡。于是在这柔和的阳春三月里,李白沉入了杜鹃花颜色一样的乡愁里。

这里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他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诗中的“一”与“三”反复三次,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这两句虽未对仗,但那以“一”和“三”隔句叠用的写法读起来,倒是独有一番曲折环绕的韵律感,使读者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这也体现了诗仙李白对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具有高超的驾驭手段。

遥想当年,李白也是个风流倜傥、志在四方的巴蜀男儿,年少时偏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今再想回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他满怀的乡愁无释处,唯有凭借他乡小小的一朵杜鹃花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