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女儿 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有孩子吗
1997年,钱瑗离世后第8天,昏迷中的钱锺书突然大喊女儿名字:“阿圆,转回自己家去”。杨绛贴着丈夫耳朵说:“你说的话阿圆听到了,她笑眯眯答应了,已经回家转了,我祝福她了。”
1937年,钱锺书与杨绛在牛津读书时生下女儿钱瑗,钱锺书高兴极了:“这是我们的女儿,我喜欢的。”后来,杨绛打趣地问钱锺书,要不要再生一个,钱锺书摇摇头,不,不,我要把全部的爱都留给她一个人。
钱瑗从小受尽父母宠爱,聪明善良,在家庭熏陶下很喜欢学习,自幼熟读四大名著。钱锺书培养她要严谨求学,不断求证,给她打下了良好的人生底色。钱瑗18岁考入理想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在美好的大学生活中,钱瑗刻苦学习,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中的顶尖者”。
爱情也悄悄地降临了,同校历史系的王德一才华横溢,很符合钱瑗的择偶标准。钱锺书和杨绛也看了这个小伙子,憨厚踏实,把女儿交给他,夫妇俩很放心。
踏入婚姻殿堂的钱瑗,洋溢在幸福中。没想到婚姻仅仅持续半年,王德一就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动荡岁月中选择了跳楼自杀,留下孤零零的钱瑗。
钱瑗在丈夫自尽的楼下,伫立了许久,抬头望着楼上悬挂的红布标语,她哭不出来,只觉得心口堵得慌,简单收拾了几件贴身衣物后,离开了集体宿舍,回到了父母家。
她就像暴风雨中惊恐的小鸟,孤独无助,父母只能给她安慰,却无法替她抹去悲伤。
几年后,钱瑗的生命中闯入了另一个男人,著名建筑设备专家杨伟成。杨伟成有个18岁的儿子以及一个女儿,正值青春叛逆期,对于钱瑗来讲,如何做好后妈是个巨大的考验。
钱瑗虽然没有做妈妈的经验,但对孩子有极大的耐心。果不其然,钱瑗与两个孩子相处地非常融洽。每次周末回家,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大包小包的好吃的,为了能和孩子有共同语言,她去了解孩子们正在看的电视剧,读的书,讨论情节,表达情感,她的善良和细心,给予了这个新家庭暖暖的爱。
更重要的,钱瑗成了继子杨宏建的英语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给他补习,渐渐地,杨宏建将钱瑗当成了依靠,只要遇到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找妈来解决。
钱锺书对女儿的评价十分准确:“圆圆温润的外表下,那股刚强像极了她的外公。”
1978年,钱瑗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出国深造回来后,成为北师大英语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她平易近人,教学严谨,不论对待学问还是对学生从来没有丝毫怠慢。有时刚下班回家,还没等坐稳,就有学生打电话请教钱瑗学习问题,她一直都是耐心解答,从来不会厌烦。
钱瑗淡泊名利,上课认真严谨,首创英语“文体学”,爱教育,也爱学生,因为看到所教课程无法避免枯燥,她会在备课时到图书馆翻阅书藉,看到其中的精彩例句会记下来。
她总是想,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感到有趣,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榨干自己,常常熬到深夜备课,第二天大早又要赶公交车到学校上班。
杨绛劝女儿不要太辛苦,别把自己累坏了,偷点懒,放松点,钱瑗总是摇头:“我已经骑在虎背上了,一定坚持下去。”
钱瑗的付出,学校都看在眼里,给予了高度评价:““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她的责任心是百分之二百。”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钱瑗身体出现毛病,1995年春夏,她发现自己先是咳嗽,继而出现腰疼,但都没当回事儿。
疼的实在受不了了,钱瑗自己就随便在上班路上买点止疼药吃,直到有一天腰疼得无法下床,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悄悄给北师大外语学院打电话求助,在同事帮助下被送进医院。
当检查结果出来,大家很震惊,钱瑗被确诊为骨结核和肺癌晚期,通过专家会诊发现,她肺部积水癌细胞已经扩散侵入脊椎,医生已回天乏力。
化疗并没有控制住钱瑗癌细胞扩散,她肺部功能更弱了,已经离不开氧气,癌细胞侵入到骨髓,脊椎一动就会骨折,只能平躺着不动。
后背上褥疮已溃烂露出骨头,根本没办法进行治疗,下身瘫痪,肠胃蠕动功能消失。
不能进食只能输液,但全身静脉血管没什么好地方,医生只能在钱瑗左肩胛骨下方做个手术,开个输液小口来维持生命。
1997年3月,钱瑗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提出要见妈妈一面,在病房里,杨绛知道女儿是放心不下她和丈夫。钱瑗对杨绛说:“妈,我累了,想睡觉了。”
杨绛将女儿温柔地揽入怀中说:“圆圆,你安心去吧,我和你爸爸都祝你睡好。”不久,钱瑗便闭上了双眼,沉沉地“睡去”。
在钱瑗病逝次日,杨绛来到医院看望丈夫,此时钱锺书已经不能自己进食,靠鼻饲维持日常营养。
虽然杨绛从未向他提及女儿病情,但入院很久的钱锺书早有感觉,因为钱瑗已经很久没来看他了。
就在钱瑗走后第8天,昏迷中的钱锺书突然大喊女儿名字:“阿圆,转回自己家去”。杨绛贴着丈夫耳朵说:“你说的话阿圆听到了,她笑眯眯答应了,已经回家转了,我祝福她了。”
钱锺书明白了妻子话中含义,但他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流下两行热泪,对守护在他身旁杨绛点头:“辛苦你了。”
钱瑗的离开,杨绛心里异常悲伤:“阿瑗是我平生唯一杰作”。短短一句话,道出母亲对女儿的自豪和无尽怀念。
这年钱瑗不满60岁,她是带着对父母挂念,对事业和生活追求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是《我们仨》这一家三口中,第一个离开的。
对于钱瑗后事,杨绛很坚决,不留骨灰,不办追悼仪式,但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对其很是不舍,在外语系同学强烈恳求下,将钱瑗埋葬在校园内一颗雪松下。
为了纪念钱瑗教授,北师大外语系1969应届毕业生,原北师大香港校友会长,董事长张仁强先生捐资100万设立钱瑗教育资金会。
缅怀恩师,旨在支持和鼓励更多像钱瑗一样的优秀老师,为教书培育后人而做出的突出贡献。
后来,杨绛回忆女儿钱瑗的去世时说:“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就像一直饱含热泪的眼睛。”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世间最大的痛,表面的坚强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苍凉。
一位学生曾经问钱瑗:“钱老师,我发觉世界在宇宙中太微小了,人就更渺小了,比蚍蜉强不了多少嘛!”
钱瑗微笑着对他说:“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钱瑗是一个可敬的老师,亲切的同事,朋友。她出身书香世家,虽然成就不及父母,但是她拥有大爱、耐心与认真,活在爱的人心中,永不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