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淡水湖 中国最大咸水湖是哪个湖

时间:2023-05-03 16:5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162 评论:0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中国大湖

NO.618-中国大湖

作者:冷夜寒星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长江流域一直湖泽广布,而这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通江大湖最负盛名。它们也已分别成为湖南、江西两地重要的地理名片。

长江中上游省份都有大量河流注入长江

其中最大的河流往往成为该省的主轴

相似的流域环境,使得两湖不免常被人们拿来比较。尤其是在人进湖退、水域面积不断萎缩的生态恶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湖的关注也不仅仅停留于文人骚客的名句或是秀丽的风光,而是在于两座大湖的广袤水域还能维持多久。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洞庭湖与鄱阳湖。

洞庭西望楚江分

水尽南天不见云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

作为典型的通江吞吐型湖泊,四方河流的流入与泄出是洞庭湖赖以存在的生命之源。洞庭湖的水源可谓相当充沛:南面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的径流汇入和北面长江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河道入湖的水沙,以及湘东北诸如汨罗江、新墙河等小河流的加入,成就了它浩瀚广阔的水域。

湘江只是洞庭湖的水源之一

湘西河流众多,一路向东入洞庭

这些汇入的径流中,南面的湘江、资水、沅江、溧水四河贡献了近六成的入湖水量,而奔涌的长江则带来了八成的入湖沙量。水沙来去间翻涌的湖水,最终又在洞庭湖东北部的城陵矶泄入长江。

百舸入长江

岳阳城陵矶附近

先秦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楚王狩猎区——大湖“云梦”,即包含今天的洞庭湖水域。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后来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因位于洞庭山(今湖南岳阳君山)之南,故这片水域得名洞庭湖,而洞庭湖亦有了古称云梦之说。

如果北岸没有被填成江汉平原

也不会有今天的武汉

在中国古代,洞庭湖通江引流,北连长江向东可达东南富庶之地,向北经汉水可至中原,向西逾三峡可通巴蜀;而汇入洞庭湖的江、资水、沅江、溧水不仅能于水上交通辐射整个湖南,还能上溯至贵州、广西等地,是中国诸路南方水道汇集之地。

周边的长沙、岳阳等城市也自然成为了官商文人云集之地。无论是李白笔下“水尽南天不见云”的浩如烟淼,还是刘禹锡笔下“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湖光山色,亦或是范仲淹岳阳楼登高远眺后“衔远山,吞长江”的由衷赞叹,都表达了人们对洞庭湖旖旎风光的向往之意。

南有长沙,总湘南之水入洞庭

北有岳阳,总湖南之水入长江

从《广舆图》、《湖南全省舆图》等历史文献记载来看,19世纪中期的洞庭湖有近6000平方公里的水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那时的洞庭湖已经开始了萎缩的步伐,不负诗文中的盛名了。

这张图还是颇为详细的

1852年和1973年,长江荆江南岸藕池和松滋相继发生决口,加上已有太平、调弦两口(1958年调弦堵口建闸),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形成,荆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开始大大增多。

湖区沉积的泥沙量由此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周边官军民众,一见淤州便竞相围垦,导致湖面越来越小。洞庭湖由此萎缩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大通湖等若干小湖。

枝江到岳阳这一段长江

便是所谓“荆江”

1949年,湖泊面积减至4350平方公里,1983年更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由此,“八百里洞庭”威风不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交椅也只能让给隔壁江西的鄱阳湖去坐了。

芦荻渐多人渐少

鄱阳湖尾水如天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几乎整个江西境内的主要水系都最终汇入鄱阳湖。这其中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五水是鄱阳湖主要水量来源。

江西诸水汇于鄱阳

和洞庭湖不同的是,鄱阳湖北部空间被西侧的庐山和东侧的丘陵挤压,湖面开始大幅收窄。以湖中的松门山岛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片湖区。

洞庭湖是北有岳阳南有长沙

鄱阳湖是北有九江南有南昌

较小的鄱阳湖北湖形成早于南湖。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文献记载长江在今皖赣交界区域九江分流,形成诸多湖泊,这其中面积最大的便是彭蠡泽。今天的鄱阳湖就是古代彭蠡泽的江南部分。

先秦楚国的云梦泽和彭蠡泽

逐步变为今日的洞庭湖和鄱阳湖

汉代以来,由于长江主河道南移,九江分流较少,彭蠡泽江北部分萎缩成诸多小湖。这些小湖中属大家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最为出名。此时南湖才开始逐渐发育起来。南朝刘宋时期撤销鄡阳县(今已在鄱阳湖湖底),正是此时鄱阳湖南侵的有力证明。

在东吴时期尚且有鄡阳县

南朝刘宋时期撤销

如今早已没于鄱阳湖底

唐宋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给那时的长江流域带来了充沛的降水,逐渐形成了今天鄱阳湖的规模。发育壮大的鄱阳湖也和洞庭湖一样开始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注意。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湖外庐山已见招,春风好送木兰桡”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

都是人们对鄱阳湖的赞誉和向往。

京杭大运河建成后,鄱阳湖更成了关系江西水运与贸易通道的生死关节。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广州的水运交通干线成为中国古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内陆南北水运大通道。

由于在铁路之前的时代

内陆交通严重依赖河流

从大运河南下至长江流域后

长江再向南就只能走赣江或湘江

其中以赣江为最近

江西省内的瓷器、药材等大宗本地物资多经由水路输送向外,鄱阳湖作为江西内部五水的汇集之地,一下子繁荣起来。

湖南与江西这两条内陆南下路线,一东一西

在南阳盆地是南北走廊的时代

湖南线更加重要

在大运河成为南北主轴的时代

江西线更加重要

江西古代四大商镇之一的吴城镇就是凭借在鄱阳湖西岸的物资集散优势而兴盛起来。吴城镇通过水路又与上游三大商镇(“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镇、铅山河口镇)产生联动,描述出一幅繁荣的商业图景。

景德镇的瓷器

但由于流域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鄱阳湖的情况水土流失情况不断加剧。20世纪80年代鄱阳湖五水除信江外,赣、抚、饶、修四河的年均含沙量分别大幅度上升。

鄱阳湖周边河湖交错的状况

已经显得颇为复杂

(下图为抚河入湖口附近)

由于鄱阳湖“五河”入湖流速减小,入湖泥沙大量淤积为三角洲,呈扇形扩散。三角洲淤到一定高度后筑堤围垦,堤外继续淤高,使堤外高于堤内,即当地群众所称的“久圩成塘”,不断向湖心推进,致使各河入湖口下移。

江西省会南昌

正是位于赣江的入湖三角洲

赣江在此处分作数支流入鄱阳湖

不过南昌平原要平整得多,没有那么破碎

曾经洞庭湖迅速萎缩的光景仿佛又重现在了鄱阳湖身上。

已是平生行逆境

更堪末路践危机

洞庭湖和鄱阳湖看似相似,实则在水位地理特征上有着一些不同。这些不同正是导致洞庭湖快速萎缩、鄱阳湖萎缩较慢的自然因素。

首先,虽然都是通江吞吐型湖泊,洞庭湖既吞湘江、资水、沅江、溧水四水水沙,又吞长江荆江的水沙。而鄱阳湖除了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五水外,没有长江的入湖口。因此通常是鄱阳湖的水汇入长江,而长江水沙进入鄱阳湖的机会少、数量小,从而湖盆泥沙淤积的情况要远远好于洞庭湖。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鄱阳湖仅以很窄的出口与长江相连

长江便没有途径向鄱阳湖平原大水漫灌

其次,鄱阳湖北侧的地形相对洞庭湖更封闭,尤其是北湖沿岸山地丘陵广布,农业生产用地有限、开发程度有限、人口规模有限。因此周边相对平坦的洞庭湖平原能够成为湖南的“鱼米之乡”,江西的粮食基地却要南移到昌抚平原。

再加上庐山的阻隔,使得江西北部重镇九江的城建没有像湖南岳阳那样衔江傍湖的发展起来。历代鄱阳湖沿岸围於造田的势头要比洞庭湖沿岸的广大人民低。

抚州附近,抚河沿岸

洞庭湖、鄱阳湖萎缩带来的生态危机,不仅局限在水域面积的萎缩,更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受江湖关系变化引起的枯水位和特枯水位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的影响,洞庭湖、鄱阳湖出现了退水淹没过程不规则波动。湖泊丰水期维持的时间缩短,水位提前下降,使许多洲滩过早出露,水淹时间大幅缩短。长此以往,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满足湿地植物的生态需水,湿生植物被耐旱植物所取代。

鄱阳湖进入枯水位期湖洲变身“草原”

近年来,两座大湖周边的外来入侵种数量明显增加,植物群落大大改变。植物群落的改变,又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每年越冬来此的候鸟生存环境。

洞庭湖、鄱阳湖鱼类种质资源衰退也较为明显。1980年前鄱阳湖拥有鱼类物种122种之多,201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鄱阳湖常见鱼类仅为84种,鱼类资源退化趋势明显。世界濒危物种长江江豚生境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长江江豚

人们哀叹两湖的命运,也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命运并非一家独有。

自然的地质构造运动、泥沙淤积,加上人为的围淤垦田、过渡捕捞、滥采湖沙、水利设施不科学的规划建设等,使洞庭湖、鄱阳湖不断萎缩的现实已成中国南方地区大多数湖泊生态危机的典型写照。

杜牧曾有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哀叹两湖令人堪忧的生态现状的同时,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必将影响到湖区周围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不能人定胜天

罗布泊荒凉的戈壁滩,咸海边风蚀的盐碱地,也门马里卜水坝的残垣断壁,都在警示着水与之生命不可或缺的价值。

另一座中亚大湖的结局

2009年,江西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部分阶段性举措也正在实施;湖南省也于近期推出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希望这一系列举措和行动能够遏止或延缓洞庭湖、鄱阳湖萎缩的趋势,还两地一片美好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伍新福:《湖南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刘志刚《鄱阳湖发展演变及江湖关系变化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

4.史璇:《江湖关系变化对洞庭湖湖滨湿地生态演变的影响与调控》,2013年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吴海文:《清代洞庭湖区水患和洞庭湖治理研究》,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李青:《历史上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ND

了解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