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语文 谈谈我心目中的语文

时间:2023-05-03 16:5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582 评论:0

*所有文章版权归属杨柳风人文学堂【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

*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搜索号 @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

“语文”的样子

文/高鸣(著名作家、《精养女儿》作者)

《精养女儿》书籍封面

语文课绝不仅仅是工具课

《精养女儿》出版后,我的身份有所转变,在读者心里成了半个随笔作家、半个教育专家。不少学校邀去讲座,也和业内的校长、专家一起探讨过目前的教育热门话题:素质教育、公办民办、西方东方教育都有所涉及。讨论的比较多的是目前国内的语文教育。说句实话,我无论作为记者还是随笔作家,都与学校的语文学习无关。我以前认为,学校的语文学习不是提升兴趣而是扼杀兴趣的,原以为几十年过去了,会有变化,但当我好奇地翻翻现在的小学语文书时,才发现变化不大,和几个教师交流下来,不仅教材的变化不大,教学方式也没什么变化,无非是加点ppt、加点游戏式的互动,但就像做菜一样,原材料有问题了,你再怎么拼花色,也不会有营养的。

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无非语言和文字,然后再语言和文学,再升华一点,语言和人文。语文课绝不仅仅是工具课,一旦只把语文课当工具课上,那么,语文课就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载体了,强置进各种生硬的“情感体验”和“政治需要”,这样的课,小孩即使考试成绩不错,也令人担忧。更别说作文了,什么样的作品滋养出什么样的文字,教科书里偶尔也有好作品,但也在讲课时被好词好句肢解分割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欣赏一个人的美是整体的,五官再美,也经不起一一割下来给人细细地看。所以作文教学尤其成了学生、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问题。

据说,布置个题目,让孩子自己写,写好了简单评两句的作文课形式几十年未变,我想,几十年不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教育部门需要不变,不变才安稳,反正出成绩即可;另一个是教育者本身没什么机会去变,试想很多教师同样在这个应试培养体制内出来的,大多数教师平时也不怎么看书,更别说写作了,有点时间也要奉献给职称考试,一本教案吃几十年,你要让他(她)们去尝试改变,何其难也。

培训市场乱象,语文也难独善其身

目前奥数英语培训机构铺天盖地,语文培训机构也有不少,都是来给学校教育做辅助的。我身边朋友的孩子,几乎没有不在培训机构里学习的,和择校一样,无非家庭条件好点的去好点的机构,家庭条件一般的去一般的机构。奥数英语我不了解,几年前无锡就有上千家之多,近年来专打语文品牌渐起,究其原因,还是应试的需要。

有几个大机构托朋友邀请我去讲座的,交流下来,基本还是做海量习题和背海量作文来特训作文的,我统统回绝,这跟去饭店服装店开讲座有何区别。我想不明白的是,家长与其花这个钱让孩子到机构做习题,还不如到新华书店买几本同样的书在家里做,不懂的网上查答案,效果有何不同!

这样的课,是个识字的就可以教了,有专门买了大量习题集隔夜自己“复习”苦读的“名师”,然后第二天再教学生,凑巧学校考试出题也选了其中一道习题(都是网上的海量题库中的),于是家长啧啧称奇,以为该师和学校有特殊的关系,“名师”金身成;网上拷点课程,同行那边骗些课程,专科冒充本科、初中毕业的冒充阅读推广达人、教幼儿园的去教高中生、江湖骗子、神神怪怪混迹其中,孩子何辜,受此欺哄,培训市场乱象一片,看来语文也难独善其身!

这样的语文课,我都想去听

前几年知道身边有朋友也在做语文方面的培训,因为对培训机构的天生抵触,并没有多去过问,只当他也是在做一门教育生意。从去年开始,因为对教育兴趣渐浓,与该朋友接触渐多,并听他多次提及理念并实践心得,这才发现,正如学校与学校不同,机构与机构也有不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该机构,我只要在国内,基本每月都会抽出时间去一次两次随堂听课,一开始是的确是好奇,但后来,课程本身也吸引了我。一年多听课下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才是我想要的语文课的样子,这才是我想要的作文课的样子!

他们的课堂上,语文不仅仅只是弄篇文章分析下,或者背一下好词好句;而是以精选的多样化的文本,甚至有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和电影,以主题课的形式进行设计,融入文学、历史、社会学、艺术等多个门类,并紧扣语言和文字核心,完全打开学生视野。我连听的三节“苏格拉底三问”主题课,里面不仅有相关主题的中西方诗歌、大家散文章节、哲学科学常识等,还包含了地方文化和口述史,连我听了都有读和写的冲动。我想,只要一个孩子看到语文真正的样子,都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渴望表达的,发呆是表达、吵架是表达、玩网络游戏是表达、画画也是表达,而阅读和写作是所有表达形式中最为多元、完整而深邃的,所以,让孩子学好语文很简单,只要让他看到语文本来的样子就可以了。该机构的师资也让我感兴趣,创始人也就是我的朋友是一个本土青年作家,自学成才,在国内大型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不少作品,对地方文化也有涉猎,文学圈内颇有名气,核心团队里基本都是青年作家、诗人和画家,专业背景以教育、社会学和哲学为多。

好像每一个文人都有一个教育梦,这些优秀年轻人聚在一起,搭建起一个民间语文教育的创新平台,研发课程、做教育、做公益阅读推广、一起创作,短短两三年里,已经取得不少收获。得什么奖,多少孩子考得高分进名校,我向来觉得这些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一旦说出来,倒像那些学校和机构的印在海报上的广告语了。这些年轻人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近千名小朋友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并因此弘毅了成长,展开了生命。

语文的样子

“文学是人学”,教育教育,重点在育,它更是人学,它是严谨的,同时又是自由的,这跟文学创作的本质接近。教育与文学,这种精神脉络的相通,也让很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认同他们的团队,把自己的子女送过来,也许,做为家长的语文教师比普通家长更加明白,何谓语文,何谓教育吧。这个专事阅读写作机构的名字为——杨柳风学堂。我的作家朋友、也就是学堂的创始人是阮夕清,我隆重把他和他的学堂推荐给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和写作的家长。他的学堂理念是“以自识融多元、以自信塑成长、以自由得未来!”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样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