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名字的由来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一个小山村里有这么一家,老两口儿领着一个小孩儿过日子,老头儿是个勤快人,天一亮就起来干活儿。他家有八亩地,经他细心侍弄,年年粮谷丰收。他老婆也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一天三顿精打细算,日子过得还不错。左邻右舍有人说:“你们的日子过得那么仔细干啥?”老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一家三口人年年丰衣足食,还常常拿出积蓄的钱和米周济邻居们。
转眼间,儿子长到十七、八岁了。小伙子膀大腰圆,可跟他爹妈不一样,吃饱饭睡懒觉,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人们送他个外号叫“瞌睡虫”。
有一天,老头儿摸摸自己的花白胡子,对儿子说:“孩子啊,爹娘只能养你小,
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往后啊,你别老睡懒觉了,也得学种地过日子啊!&34;瞌睡虫哼了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照样睡懒觉。
不久,老两口儿给儿子成了家。娶个媳妇跟他们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针线都不拿的手儿。人们送她个外号叫“没底锅”。
这一天,老婆婆梳着满头的白发,想想自己是土埋脖梗的人了,就和儿子媳妇说:“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粗粮,粗布衣裳穿得长。过日子得会精打细算哪!”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也听不进去。
过了几年,老两口儿都得了病,卧床不起。他们把小两口儿叫到跟前说:“要想日子长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说完,老两口儿就咽气了。
小两口儿看着粮食满囤,男的说:&34;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34;再看看被褥满床,衣裳满箱,女的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忙到日西偏。”小两口儿一唱一和,谁也没把老人临死前嘱咐的话放在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八亩地变成了荒草坡。家里的柴米油盐,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袜,一天烂一天。一青一黄,一年过去了,地里颗粒没收,家里吃喝将尽。春去冬来,小两口儿只得躲在屋里忍饥挨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气越来越冷。这一天,来到腊月初,大雪封门,北风“呼呼”地刮。小两口儿僵在一起,冻得直筛糠。肚里没食,身上一衣单,眼看没有活路了。忽然瞧见地缝儿里有几粒米,墙旮旯有几棵干菜和一捧麦
糠。两口子乐坏了,这可是宝贝呀!就点上灶火,放到锅里去煮,煮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粥。这时,小两口儿才想起了老人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小两口儿一人端了一碗杂七杂八的粥,刚吃几口,一阵大风刮来,房子被刮倒了。等邻居们赶来,扒开一看,小两口儿已经死了。
从这以后,每年到了腊八这天,人们就做这样的粥,让孩子们吃,边吃边讲“瞌睡虫” 和“没底锅”的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一代接一代。因为这粥是在腊月初八这天做的,人们就叫它“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