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省份

时间:2023-05-03 18:1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146 评论: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夫子,曾经率领他的众多亲信弟子,拜访过多个诸侯国,希望能够将儒家施政治国理念,应用到现实的国家管理之中

那么,孔子周游列国到底都去了哪些诸侯国?孔子周游列国都经历了哪些故事?孔子周游列国的结局和意义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之中。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早年丧父,生活很是困苦,为了生计,孔子干过很多脏活累活。

孔子天资聪颖,少年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很是受到执政者的赏识和重用。

据史料记载,孔子20岁娶妻成家,年仅23岁就开始在鲁国招收弟子讲学。

孔子在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官,他凡事恪尽职守,严格要求自己,在鲁国官场一路飞升。

与此同时,孔子还曾经到过齐国,齐国国君很赏识孔子,但由于齐国奸臣的排挤和打压,孔子最终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孔子在56岁时,鲁国国君任命他为鲁国代理宰相,孔子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便开始在鲁国践行儒家学派仁政礼治的政治思想。

孔子在执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了鲁国名士少正卯。

孔子认为少正卯虽然学识渊博,但是他心性不纯,善于哗众取宠,日后可能会为祸一方,因此便利用自己的权力将他铲除。

除了诛杀少正卯,孔子在鲁国还作出了许多政绩。

在内政方面,孔子使鲁国朝政焕然一新,官员治吏清正廉洁,上下尊卑有序,鲁国国民安居乐业。

除此之外,孔子在鲁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他削弱了鲁国三大世袭贵族的地位,将鲁国的核心权力重新集中在了鲁国王室的手中。

在外交上,孔子一改鲁国在诸侯国中的颓势,大有使鲁国复兴的趋势。孔子与齐国国君谈判,迫使齐国归还了曾经侵占鲁国的大片土地。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的日益强盛引起了齐国的忌惮,齐国为了自己的强大,不会坐等鲁国恢复往日的强盛。

齐国君臣想出了一条打压孔子的计谋,他们向鲁国国君进献了许多宝马、乐器和美女,借以麻痹鲁国国君,使其荒于朝政

孔子在屡次向鲁国国君进言无果后,他们君臣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最终,孔子被鲁国朝廷处处排挤,最终离开了鲁国。孔子离开鲁国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周游列国的历程。

孔子周游列国的大致路线

在鲁国受挫后,孔子希望可以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应用于其他诸侯国,便携带自己的众多弟子离开鲁国,他希望可以借周游列国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据史料记载,孔子于公元前496年离开鲁国国都,先后经过卫国、宋国、郑国、齐国、蔡国、陈国、楚国等诸侯国。

孔子游历的这些诸侯国主要是在中原地区,他最远也只是到达了楚国边境和晋国的黄河边上。

而且,孔子主要是在鲁国周边的国家游历。

孔子周游列国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孔子的名声在列国中的名声很大,但是由于儒家思想违背了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潮流,不适合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加之列国权臣忌惮孔子的名气多是排挤孔子,诸侯国采取的做法大多是尊孔子而不用其人,儒家思想可以施展的舞台实际上是非常小的。

孔子颠沛流离十几年,一路上遭遇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却始终没有收获。孔子在走投无路的艰难困境下,决定带领一行弟子返回鲁国。

在离开鲁国十四年后,68岁的孔子最终再次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的孔子仍然没有受到鲁国国君的重用,他也决定余生不再参与政治生活,潜心于收徒讲学,研究学问,在鲁国国都的陋巷残垣之间度过了他的晚年生活。

孔子与卫国

据史学家考证,孔子周游列国将近14年,其中有10年的时间是在卫国度过的。

鲁国和卫国毗邻,两国民风和社会基础十分接近,而且孔子的许多弟子都来自卫国,除了鲁国,孔子似乎与卫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孔子将卫国作为了他施展儒家思想的首选地。

孔子在其弟子友人的引荐下,拜见了卫国国君卫灵公。

卫灵公用高规格的待遇接见了孔子一行人,然而,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并不感兴趣。

孔子多次向卫灵公进言却不被采纳,他看不到卫灵公对他的诚意,而且受到卫国奸臣的排挤,孔子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遭遇了许多危险和挫折,他在64岁时再次回到了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处处碰壁要返回卫国后十分高兴,他在卫国国都郊外的大道上隆重迎接了孔子。

孔子这次在卫国结交了一些忠贤的好朋友,他在卫国的五年时光也因此好过了许多。

春秋末期的卫国已经走到了下坡路,卫灵公一心想复兴卫国,便向孔子请教治军征战的学问,希望能够增强卫国的军事力量,以抵挡晋、齐、楚等大国的外部威胁。

然而孔子一心想要贯彻仁政理念,他十分反对战争,因此便拒绝向卫灵公传授战争知识。

孔子在返回卫国后,重新回顾了自己周游列国十年的经历,他经常与友人相聚谈经论道,针砭时弊

与此同时,孔子在卫国广招门徒,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弟子规模比先前更大,而且其中有许多人在各个诸侯国得到重用。

孔子在返回鲁国之前,一直受到卫灵公的礼遇,后来,他的弟子冉求扫除了鲁国的障碍,最终将孔子迎回了鲁国。

宋国之危

孔子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孔子多次拜访过宋国。孔子在离开卫国后,辗转来到了宋国。

相传孔子到宋国后,在宋国国都郊外的大树下与弟子讲授儒学和他的政治主张,吸引了很多宋国人前来围观。

宋国大臣司马桓魁与孔子不和,因为孔子曾经公开批评他主张厚葬厚殓,这惹怒了司马桓魁。

与此同时,司马桓魁担心孔子受到宋国国君的重用,从而危及他在宋国的地位。

于是,司马桓魁在得知孔子在宋国讲学后,便派人去砍倒了他们聚集在周围的那棵大树。

孔子以为司马桓魁要报复加害他们一行人,便带领弟子仓皇离开了宋国。

迷失郑国

孔子离开宋国后,由于担心司马桓魁在半路上截杀他们,便都换上了普通百姓的衣服,分批次潜入了郑国。

在进入郑国后,孔子不小心和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孔子在郑国孤立无援,只好站在郑国城门口等待自己的弟子。

孔子的弟子得知老师走丢后,便着急四下寻找。

当时,有一个郑国人向孔子的弟子子贡描述说,东门口有一个高大魁梧、相貌丑陋的老者,他如同一条丧家之犬呆呆地站在城墙边。

子贡依照宋国人的描述找到了孔子,并将这些话如实转告了孔子,孔子也觉得宋国人的比喻很恰当,他的处境使他的确像一条丧家之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艰难。

泰山奇遇

泰山距离鲁国很近,因此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经和弟子一起登临过一次泰山。

据史料记载,孔子经过泰山时,曾经遇到过一个村妇在一座坟墓前失声哭泣。

孔子见到这种状况很是好奇,便命弟子子路去询问妇人哭泣的缘由。妇人回答说,他的一个家人被老虎吃了,后来埋葬于此,她待在这里是为了凭吊先人。

子路进而询问妇人她为什么不肯离开那里,妇人回答说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短暂躲避征收苛捐杂税的官兵。

孔子得知事情原委后,感慨良多,他教育弟子说苛政猛于虎,要求他们入仕后要轻徭薄赋,爱护百姓。

被困陈蔡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陷入过一次极其危险的境地。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在蔡国、陈国居住了三四年,然而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重用。

楚国得知孔子的境况后,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孔子能够到楚国施展抱负。

陈蔡两国的大臣害怕孔子到楚国后对他们不利,便派出军队在楚国边境截留了孔子一行人。

据说孔子被围困七日,吃的喝的都没了,情况十分危急。幸好孔子的弟子子路趁夜色逃出包围到楚国求援,孔子一行人才没有被饿死。

结语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辗转去了多个诸侯国,然而他的思想主张一直得不到重视,这也成为了孔子一生的遗憾。

相传孔子回到鲁国后,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曾经低声哼唱一首泰山歌,寓意泰山将崩,而他的生命也行将结束。

七天之后,孔子就与世长辞了。虽然孔子的生理生命结束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却传承了下来,因此可以说,孔子一直活在仰慕他的后人的心目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