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十大金句
静气中见性灵——宋人花鸟小品中的虚静美:
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历史高峰,在宋人“夺造化而移精神”的精湛技法背后,展现给世人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厚。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是老庄书成后,道家哲学成为文人士大夫思想修养的重要源泉,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更是文人士大夫个人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和修心方法。而道家哲学中的虚静美学思想也“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中国古典文艺的精神,是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而宋人花鸟虽然在形式上依然重写实,但在精神层面,“虚静美”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就已经被确立下来,并成为指导花鸟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体悟宋人花鸟画虚静空灵之美的重要门径。我们先来看看虚静的审美定势对宋人花鸟小品的取材与取景的影响。
浅谈宋人花鸟小品之趣味:小品的最早含义是指篇幅小、语言简约、便于阅读的简本佛经。在绘画领域,小品通常指表现折枝、局部和寻常花鸟鱼虫的扇面、册页等小幅作品。宋人小品构图篇幅小,多为方正的圆矩型,形式上注重画面边角,一般采用内敛的结构,内容上多表达特定的场景和瞬间的情态,于状物精微的同时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一、画幅之趣味首先,小品之小,先就是就篇幅形体而言。宋人小品多为长、宽25厘米的方、圆尺幅。篇幅小就便于对物象局部进行精细的描绘,着意刻画细节和意韵,于小的篇幅中营造另一个幻境。宋人对艺术的玩味,着意在于“开门出仕,闭门归隐”(苏东坡语)。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所产生的各种情感,由这种“中隐”调和升华成一种“不执”的人格和人生境界。篇幅不在大,构制虽小但小中见大、微中见著、以少胜多、以轻压重,是“寸瑜胜尺瑕”。对于物象来说,它所描绘的是局部;但由画面本身而言,它所表现的又是完整的整体,包含了两面性。
论宋朝绘画,不得不提及花鸟画,宋人花鸟作品无论技法还是意境的营造都远胜于前代,其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宋人花鸟画形象刻画准确生动,设色有富丽堂皇的,也有清幽雅致的,在工整细腻中充满了一股浓浓的诗意。宋代花乌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赵昌清晨绕栏谛玩,对花调色写生;易元吉深入荆湖深山,观察猿猴野生情状;韩若拙画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谙熟解剖结构。宋代花鸟画家画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务求生动逼真。宋代花鸟画既有精工富丽,表现宫庭珍禽异木的“黄氏体”;也有笔墨简拔、淡彩着色,描绘败荷凫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体”、“吴元瑜体”;也有直接抒发士大夫情趣,专写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戏体”。
宋人花鸟小品对现代花鸟画创作的启示:宋人花鸟小品,多为圆形或方形,虽然大不盈尺,却需要画家付出整个心灵和全部技巧;虽为小品,却能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王国维曾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遂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遂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独有的特色,艺术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忠实而真切地记录了每一个时代对于美的独特见解。以此看来,花鸟小品又何遂不若长幅巨幛!一幅优秀的宋人小品,并非仅仅是一些孤立的技法现象,它还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的体悟和对艺术的理解。笔墨技法只是表达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是体悟与理解所产生的一种形式语言。因此,深入地品味宋人小品并分析出其审美特征,对当今的花鸟画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一、花鸟小品的缘起“小品”原本是佛教名词,佛经中详者曰“大品”,略者曰“小品”,早在晋代就有了,后来才被延用于文艺领域,如绘画中将尺幅较小的作品称为小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