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歌曲 昭君出塞歌曲简谱

时间:2023-05-03 19:0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162 评论:0

来自网络

“共恨丹青人”,这是唐朝诗人常建的《昭君墓》诗中的一句。

我读到这句诗时,很是不解,为什么要“恨”而且是“共恨”呢?我就不恨。

王昭君,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出塞呢,历史上也确有其事。但是她的出塞并非因为“丹青人”的使坏。

王昭君远嫁西域的匈奴,史书是略有记载的,比如《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不过,它们并没有说是因为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师而被其画得不如真人那么美丽,才被汉元帝赐给了匈奴的。

我们不妨看看《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里的记载。

《汉书》有两处写昭君出塞。一处是《汉书·元帝纪》,一处是《汉书·匈奴传下》。

《元帝纪》云:“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蔷为阏氏。’”

《匈奴传》云:“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两处的说法基本事实是相同的。王昭君是汉元帝赐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与“丹青人”也就是画师使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资治通鉴》在《第二十九卷·汉记二十一》。司马光取了班固的说法。其云:“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古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的记载较《汉书》《资治通鉴》要详细,但王昭君是元帝赐予单于这个基本事实是没变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的记载是:“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元帝赐予单于不是因为当时汉朝的衰弱,用和亲来讨好匈奴。恰恰相反,当时汉朝汉朝经济、军事等实力雄厚,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被消灭,而西域的匈奴国需要依附于汉朝。

那么,把昭君出塞归罪于画师,还说昭君出塞是衰弱的汉朝不得已而采取的“和亲”之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言以蔽之,文学作品的虚构。

最早是《西京杂记》(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作者虚构出这样的情节:汉元帝后宫妃嫔很多,他哪能每个都看。于是让宫廷里的画师把她们的相貌画下来,元帝便按照画上的美丑召她们来宠幸。因此宫女们纷纷贿赂画师,多的给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只有王昭君不肯贿赂。于是画师就把她画的一般般。所以她始终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匈奴来朝拜汉元帝,请求赏赐一个美人作皇后。于是皇帝按照画像选中王昭君出嫁。将要出发时,元帝召见了昭君。原来昭君的美貌在后宫里没有人能比得,还善于应对,举止优雅大方。元帝肠子都悔青了,但是人已确定,只得让昭君跟单于走了。

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了这一传说,而且把受贿作弊的画师集中到毛延寿一人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师画图,单于按图求索等情节。

文学家们为什么对真实的历史作颠覆性的改写,虚构出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大概只有他们才知道吧。

退一步说,王昭君出塞是因为她不肯贿赂毛延寿。那么毛延寿这样的“丹青”该恨吗?

王昭君贿赂了毛延寿,毛延寿肯定会把她画得美丽动人。汉元帝见到画像后,也肯定会“幸”她。那么她的命运又怎么样呢?唐代的杨玉环被唐玄宗“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因她“从此君王不早朝”。但杨玉环的下场又如何呢?“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唐玄宗也只能“掩面救不得”。可以肯定,王昭君留在汉元帝身旁,只不过给汉元帝多了个漂亮的玩物,汉元帝会多几个皇子公主罢了。她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光彩。从她进宫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人生将是悲剧的。

昭君出塞,不管怎么说,毕竟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昭君出塞后西汉与匈奴50多年就没有战争。从这一点上来说,她远比留在汉元帝身边的意义要大,生命更有价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