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地图 东汉末年地图全图超大图
- 题/收藏!地理对历史的影响,被400mm等降水量线“控制”的北方边界
- 文/何以飘零远
-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之后,中国就进入了封建的大一统时代。在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尽管我们经历了20多个朝代的更替,中间还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混乱时期,各个朝代的疆域和边境线也不尽相同,但是2000年来,我们的气候条件很稳定,这也就导致了严重依赖自然条件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政权的疆域变化基本上都围绕着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进行分割的,(南宋比较特殊,是大概以8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可见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也遵循着地理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表)
秦汉大一统时期的疆域变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清六合,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秦朝在吞并“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之后,其疆域面积也拓展到了极致。
刚灭六国的秦朝已经脱胎换骨,战斗力空前强大,但是当时的秦国在北方又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匈奴的游牧政权。
(秦皇扫六合)
公元前214年,始皇帝为了帝国北方不受侵扰,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700余里,次年收复河套平原,之后征用浩大的人力修筑了长城来抵御匈奴,即便如此,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能完全消灭匈奴,只能通过修长城来维护国家领土。
(秦朝与匈奴以长城为界对峙)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定都长安,但是匈奴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刘邦还差点在白登丢了性命,这也埋下了汉匈大战的定时炸弹,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资本后,汉武帝在自己统治时期使得匈奴再也不敢南下侵扰,甚至在汉宣帝时期,还开疆拓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时期汉匈之战汉朝基本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北方疆域仍然还局限在长城一带。
(西汉与匈奴也基本以长城为界对峙)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看待这种巧合,以长城为界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要想弄清楚这个原因,首先我们现在将二者地图重合一下,看一下会出现什么神奇的现象。
(将两张图重叠合并后得到的结果)
从合并后的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秦汉北方的边界线有着惊人地重合!那这个分界线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
在冷兵器时代,这条线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后勤补给线所能达到最远的距离了,同样游牧民族如果越过这条线,其战马的水草也不能得到充足的供给,而秦始皇正是以此为依据,修筑了秦长城。
秦长城这条线大致沿着阴山、贺兰山一带绵延,将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分割开来,而这条线的本质实际上就是400mm等降水量线。
(400mm等降水量线图)
三国——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化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孙权等王侯将相相继逐鹿中原,经过二十多年的争斗与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北方游牧民族从匈奴变成了鲜卑、羌胡等少数民族,疆域虽然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依然围绕着400mm等降水量线。
不过,这段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孙吴已经开始与夷洲(今台湾岛)进行交流了,这是历史上最早与台湾的交流记录,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时期的疆域变化)
经过三国近百余年的相对稳定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中原地区群龙无主,各路诸侯割据,中国历史上进入了一段不稳定的混乱时期,而北方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也趁机纷纷圈地自立为王,大有与中原政权鼎足之势。
此时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虽强,本来应该借中原政权争斗不断,趁机入主中原。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中原割据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达成了地理上的默契,他们以400m等降水量线大致为界各自发展,地理的因素制约了各自的发展,这种默契实际上是双方在地理环境上的妥协。
(南北朝时期的边界)
隋唐时期疆域变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时代。
在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历史性地从战乱走向大一统,在这个充满开明气象的时代变化中,唐朝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而随着唐朝逐渐步入极盛状态,唐朝的疆域也超过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时期。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北方民族和汉族农耕文明的生产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因此人民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唐朝和北方突厥等政权基本仍以400mm等降水量线(即长城一带)为界。
(盛唐时期唐朝疆域)
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的,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都在不断发展,但是二者疆域几乎都是围绕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变化。
唐朝历经三百年,在唐朝存在的过程中,民族融合加快,并且民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呈几何式增强,而胡汉得民族大融合大大加强了交流,双方的活动区域也不再局限在原来自己的土地,这也渐渐淡化了400mm等降水量线的作用。
(唐朝繁盛的景象)
两宋时期的疆域变化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帝位,成为北宋第一位皇帝,但是北宋自开国以来就面临一个心腹大患,就是北方的辽国与西北西夏国的南侵。
北宋时期,中原王朝重文轻武以及文官挟制武官的制度造成了北宋军队战力始终无法赶上辽和西夏。这时期由于民族的融合,辽和西夏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再单一,他们向往汉人的生活,因此有了向南方侵略的野心。
宋朝初年,宋辽开战,北宋不敌,其在北方的疆域在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向南后撤,故领土面积有所缩小。
(北宋时期的疆域)
到了南宋时期,通过民族融合,金人已经可以完全在北方地区生存并且休养生息。
公元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发生了靖康之耻事件,中国的北方地区也完全沦为金朝的统治区域,通过北宋末年以及南宋初年的一系列战争,南宋和金之间相互罢兵,金朝与南宋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基本上是800mm等降水量线),北方也就此脱离了汉族正统政权的管辖。
(靖康之耻)
由于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极大,耕地环境、水文条件已经完全不适应当时的游牧政权——金朝,游牧政权既不可能抛弃祖先之地,而打下南方地区又无法长期统治,因此与南宋达成合议,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而此时800mm等降水量线也第一次在历史上成了游牧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分界线。
从两宋时期的疆域变化可以发现,由于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各个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和活动区域已经不再局限在原来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突破和跨越地理上的天然分界线也就成为了可能,这也是金朝可以长期统治北方地区的原因。
(南宋时期的疆域)
明朝的疆域变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基本完成统一天下的时候,他也留下了一个暗藏危机的大明天下,而这个危机就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北元。
北元与大明在明朝初期的边界划分大致如下:
(明前期疆域图)
这是明朝朱棣北伐时期的局势图,可见当时大明和蒙古瓦剌等势力的北方分界线又回到了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历史又重新回到了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围绕400mm等降水量线进行拉锯战的时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明朝末后期,特别是嘉靖和万历以后,明朝面临北方蒙古势力,东北辽东后金势力以及内部农民起义等内忧外患,疆土与明朝前期相比损失不少,但是明朝仍然围绕400mm等降水量线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斗争,维持着明帝国最后的荣光。
(明朝1550年疆域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处于双方矛盾的中心,明朝皇帝可谓真正实现了“天子守国门”。
这种将国都放在矛盾中心的做法在明朝强盛时期是没有问题的,北京处在400mm等降水量附近,而这附近自古以来就是朝代边界战争频发之地,将都城设立在此,大大缩短了北方作战动员的集结距离和所需时间,而军需物资供应、人员补充也能得到国都源源不断的供给,有利于对外作战。
可是换过来讲,一旦明朝实力不济,就容易陷入类似”土木堡之变“的帝国危机中。明朝的灭亡和后金入主中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土木之变后救大明于水火的于谦)
总结
从秦汉时期到明朝时期,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与等降水量线分割不开,可见历史的发展中也蕴藏着地理沧海变迁的知识。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时期,自然地理对于政治、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于影响至今。
(清朝疆域图)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统治前期缓解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矛盾,使得各民族之间交流更加和谐。而民族问题的解决和相互交流也奠定了中国目前的疆域与民族融合的基础。
再加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400mm等降水量线作为分界线也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渐淘汰。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无知还是理智?丰臣秀吉为何敢与明朝叫板?五个原因解释了一切
从5张奇怪的古代地图看古人的世界观
古代政权交迭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禅让制
南京是王朝克星?南京为都的王朝都短命?南京表示:这锅我不背!
不易君子是文史地理爱好者聚集地,后台私信:“交个朋友”一起谈笑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