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疗法
核心概念1:精神病理学模型
要想真正了解心理学,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精神病理学模型。如果不搞清楚它,就会影响我们对心理学真正的深刻理解。它是一个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甚至是心理学必须要了解的最重要、最初级、最深刻的,并且又是少有人知道的概念。
众所周知,在心理学领域,争论特别常见,而且每次只要有争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也是心理学最糟糕的地方。换句话说,心理学糟糕的地方就是:不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而学了心理学的人,很多也不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什么。那么,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公布这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前面我们已讨论过的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绝大多数学心理学的人都会忽略的问题——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
心理学的范式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要讲精神病理学模型这个概念的原因。
大家知道心理学有多少种范式吗?现以精神病这一现象来举例。
首先,有生物学的病理学模型和精神分析的模型。而精神分析的模型内部又分为若干个模型,有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模型,有客体关系的母婴驱力模型,有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模型。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模型又分成三种不同的模型,比如婴儿自恋的需要、反应性的需要、镜像的需要。所以,那些只描绘出一个自恋的婴儿的理论仅是科胡特理论的三分之一,而科胡特又是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几分之一,科胡特的模型后面还有拉康的模型,还有其他的精神病理学模型。
其次,除了精神分析的模型,还有行为主义的模型、认知流派的模型、人本主义流派的模型、社会学的模型、文化心理学的模型、大脑神经认知科学的模型,等等。
这么多种精神病理学的模型,哪一种模型是对的呢?其实,他们每个人说得都对。但是,每种范式都只是分别研究了人类精神病的某一种成因,而每一种精神病理学模型都有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和范围,一旦超出了它的范围,这种理论模型就会从科学变成谬误。所以,心理学最糟糕的地方就在于此,因为它的理论与范式太多了。而且,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理论与范式,这也是心理学最难学的部分。心理学的难学又容易使很多人走向一个误区,认为心理学这么多的理论与范式,是不是哪个说法都有道理?其实,不是这样的。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来研究每个人不同的主观感受的科学,所以,它既是客观的,又有主观性的成分。举个例子,今天有人对你说:“哇,今天太阳出来了,好热啊,应该有25℃了,穿背心都感觉有点热。”另外一个人说:“今天好冷啊,我穿了外套,温度最多只有15℃。”结果用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是气温为18℃。这就是心理学最难学、最糟糕的部分。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真实的,但是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客观的。所以,心理学研究就要同时兼顾一个客观的标准和每个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本质的人,就不会单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说出一个观点,从而避免重犯上面的错误。
只认为“人们都是自恋的”或者“人们都是恋母的”的观点都代表着抛出此观点的人没有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本质。心理学工作者是不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评估别人和其他更多人各自不同的主观感受的。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界也是最容易诞生谬误的地方。迷信、欺骗人的东西之所以最愿意混迹于心理学圈层,是因为在心理学圈层、心理学领域,每个人都可以自说自话,只要有人愿意听就行。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来说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那么,谁又是对的呢?那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对的呢?不是用这样的思维判断的。在心理学圈层,当每个人都凭自己的感受来自说自话时,必须要加个限定词,比如,某人可能会说:“在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里,在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我只看到了自恋。”第二个人可能会说:“在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里,在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我只看到了自卑。”第三个人可能会说:“在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里,在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人们都是恋母的。”当你用任何一种理论所建构出的眼光和看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与你所用的理论保持一致,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主观的。这也就是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人眼中的世界。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着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你可以说,透过你的眼睛看到的所有人都是一个个自恋的婴儿,这个主观感受是真实的,但是并不代表着每个人真的就是自大的婴儿。同样一个案例,在另一位咨询师的眼里,也许他看到的就是恋父或者恋母的情结,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多范式效应。
前面我们说过,关于精神病理学模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比如,有遗传病理学的医学模型、社会学的模型、精神分析的模型,有认知流派、行为主义等模型。那么,这些模型是否可以互相串着使用呢?比如,精神分析是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中的个体的特征,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中群体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的范式,比如用研究个体心理学特征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是否可行呢?
有人的确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背后实际是有生物学的基础的,比如性的冲动。大家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换句话说,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人做过和今天这些心理学家做的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从某一个精神分析流派出发,去解释整个人类、整个社会,只不过用的不是科胡特的婴儿理论,而是精神分析的驱力理论,特别是用性驱力的理论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的现象。如果用精神分析里面的母婴关系驱力来解释人类社会现象,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就会说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母婴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人们互相在一起最大的驱动力是源于寻找一种依恋。如果把这几种理论都拿出来放在你面前,你觉得哪一种比较靠谱?或者,第一个人说“人类社会是由性冲动而组织起来的”;第二个人说“人类社会是由母婴关系的依恋而组织起来的”;第三个人说“人类社会是由自恋的婴儿而组织起来的”。你觉得哪一种说法对呢?你会发现,这就是心理学最糟糕的部分。因为用任何一种理论去看世界,就会让你觉得世界就是如此的。换句话说,从逻辑推理上讲,假如这三种观点都对,其实它们一定都是错的,因为三种理论彼此之间是不兼容的,不可能三种理论同时存在。所以,站在个人主观的角度来说,你的主观是真实的,但到底外界怎样,并不以你的主观的真实性而决定它的真相。换句话说,外界的室温也许只有15℃,而你感觉很热,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但它并不能够否定外界温度的真实性。你觉得外界温度有25℃,温度计并不会因为你的感觉而变成25℃,这就是心理学。每个人都可以谈论自己的心理感受,但不要试图用你的心理感受去证明其他的人也会和你有同样的看法。所以说心理学很像是自说自话。
如此一来,心理学是不是就没有标准了呢?其实不然。心理学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你必须要了解每一种心理学的范式、适应范围,在它的范围内使用才不会出错,或者说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比如精神分析学主要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的,并不适用于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当用由个体心理学所研究的成果去推导一个群体,推导一个民族,推导一个文化心理现象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开始变得不太靠谱了。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曾针对这种现象指导过我们,他在所著的《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说道:“我不认为把精神分析用于文化集体的企图是荒谬的,或者说肯定没有成效,但是,我们应当非常谨慎,并且不要忘记我们所涉及的毕竟只是类似之处,而且无论是把人,还是把概念从它们所产生和发展的领域中分离出来,都是危险的。”虽然精神分析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有时候似乎也能解释很多东西,好像也挺有力量、挺好用的,但是如果你学艺不精,试图把精神分析的某个流派的概念拉出来去解释整个文化、群体的现象,那么,谬误就显而易见了。
了解了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之后,就要记住,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成分里面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他的部分却并不一定具有合理性。如果你不能合理地使用一连串的推导和因果,试图把从某一个案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由一个具体的心理咨询个案通过连续性的推理,推导到这个文化、这个群体上,实际上就是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正因为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学科,精神分析内部也存在多范式的精神分析。所以不要试图用任何一个小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去解释整个人类现象。如果可以从科胡特自大的婴儿理论去推导群体,推导精神文化,那就可以使用任何一种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去做同样的事情,去推导群体,推导一个文化,那么不仅可以推理出一个巨婴国,还可以推出一个俄狄浦斯国、一个母婴国,等等。这是一件多么错误和荒谬的事情。
前面我们强调了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现在我们来讲清楚什么叫作多范式。
什么是多范式呢?让我们先从大家都熟悉的数学范式说起。数学的基本范式非常单一。我们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数学的公式、法则,整个小学阶段就会学到很多基本范式,比如乘法口诀、加法口诀、除法口诀等,但是无论你学到哪一个知识阶段,即使后来到了大学,学到了高等数学,也无非是加入了所谓的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在运算的时候还是要符合这些基本的运算法则。可以说数学的基本范式非常单一。物理学稍微复杂一点,目前也就两种范式,一种是关于牛顿力学的基本范式,第二种就是关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范式。这两种范式各有其边界,比如牛顿力学主要解决我们在宏观上所看到的大多数物理现象;量子物理学解释的是在微观层面上粒子间运动的规律性。归根结底,物理学也不外乎这两种基本规则。这些我们学过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科学,其实它们的范式都比较简单,真正复杂的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它不仅仅含有所谓社会视角的精神病理学模型、生物学视角的精神病理学模型、行为主义视角的精神病理学模型,以及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精神病理学模型,而且就连精神分析内部的精神病理学模型也包括很多种。
举一个形象化的例子:
在精神分析内部,各位大师们有一天摸到了一头大象,弗洛伊德恰好摸到了大象的生殖器,克莱恩恰好摸到了大象的乳房,温尼科特恰好摸到了大象睡觉时的一个垫子,而科胡特摸到了大象的招风耳。弗洛伊德说一切都是性压抑,克莱恩说好乳房、坏乳房,温尼科特说替代性客体,而科胡特会说一个自恋的婴儿。
那么谁摸到的才是完整的大象呢?如果从科胡特的理论里抽取三分之一,也就是仅摸到了这个招风耳的三分之一,就说这就是一头完整的大象,这就是一头自恋的大象。这就是很多学心理学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即没有建立起关于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学科的基本观念。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重点强调拉康的理论。因为精神分析要学到拉康这里才算是比较完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于,如果只学习精神分析前面几个流派的理论,就像学了一套残缺不全的武林秘籍。好比你只拿到了《九阳神功》的某一部分,最后,像欧阳锋一样炼出了蛤蟆功,因为你根本没有机会看到《九阳神功》的全部。而拉康是一个后来者,最后摸到这头大象,他听到的是大象的声音。他通过语言维度去理解人类的精神病现象,这一点在心理咨询的实操中就十分有用了。因为来访者在和我们说话的时候,呈现给我们的主要是语言方面的信息,对于使用非语言方式交流的来访者,我们就用非语言的治疗范式再去理解他。又因为拉康摸大象很晚,才有机会听到前面摸到大象的人的理论,所以在拉康的精神分析里面其实就包括了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和科胡特的理论,同时又加上了他自己对于语言学的理解的理论。所以,相对来说,拉康的精神分析是建立在更多元视角和更多维度上的。换句话说,拉康摸到的大象显得也更完整些。
但即使到了这里,也不代表我们就理解了人类所有的精神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我还要补充讲解其他非精神分析流派对人类为什么会有精神病现象的解释。
精神病理学模型有助于我们建立起一个对人、对心理学的多元、多维度的理解,而当前心理学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割裂了心理学本身这种多元、多维度模型的完整性。比如,大学学院派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都会从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的维度去理解人,而非专业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等江湖派心理学相关人士,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社会心理学模型、神经心理学模型。这其中,每个人最可能犯的错误就是学到了某一种心理学,就认为这就是心理学的全部。比如,有的人学了人本主义理论,以为共情就是心理学的全部;有人学会了行为主义理论,以为心理训练就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全部;还有些人学了客体关系流派理论,张口闭口就说“一切都是关系”。
甚至也不排除有的人,或许在大学里学心理学专业,但是对课本不感兴趣,也许他恰好在桌子上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或许是关于科胡特的自恋婴儿理论中的三分之一。于是他就提出:“你们都是巨婴。”这靠谱吗?因为在科胡特的自恋婴儿理论里面,提出了三种婴儿的需要,一种是夸大的需要,另一种是理想化的需要,还有一种是孪生的需要。如果你把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东西,拿出来认为这就是人类的全部,那就犯了极端化思维的错误。学习心理学最大的敌人就是极端化思维。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具有极端化思维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去学习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多范式的学科。
不少心理咨询师们今天学了弗洛伊德理论,便张口闭口都说“一切都是性压抑”,明天学了克莱恩理论,又会说“一切都是关系”,后天学了科胡特,又认为“你们都是自大的婴儿”,这就叫作极端化思维。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有关自闭症儿童治疗的专家研讨会。参会的有学院派心理学教授,也有社会上从事自闭症儿童治疗职业的咨询师。心理学教授,一般会从基因遗传学的角度去看待自闭症;自闭症训练中心的咨询师,他们会更多地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训练;还有一个学精神分析的咨询师一开口就说“自闭症儿童是由于母婴关系出了问题而产生的”。这个观点一出,很多专家都闭口不言了,因为大家知道这是极端化思维在作祟。
因此,评估和衡量一个人对心理学是否真的学会、学懂了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这个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毕业院校,不是看知名度,而是看你是否拥有用心理学的多元思维、多维度思维去分析人的视角,在你的大脑中是否具有一个多元的精神病理学模型视角。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人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
小明金句
学习心理学最大的敌人就是极端化思维。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具有极端化思维的人,都不适合去学习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多范式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