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撞晋平公 师旷劝说晋平公
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yán)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biàn)转疑星。
这句话描写的是皇家宫室宴乐(yuè)之美,意思是偏殿门从侧面打开,华贵的帐幕对着巨大的柱子。侍女们里外穿梭,灵巧地摆放宴席;乐(yuè)人吹笙弹瑟,歌舞升平。大臣们登上台阶,进入宫殿,顶顶官帽上,宝珠闪烁,像星星般闪耀夺目。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虽是一个盲人,但因其对声乐极为敏感,后人便以“师旷之聪”来形容一个人有良好的音乐天赋。
师旷也是一位正直的臣子,敢于直谏国君。
有一次,晋平公在宫里与群臣欢宴。酒过三巡,晋平公兴致正浓,便脱口说道:“众爱卿,普天下什么人最快乐呢?”大家面面相觑(qù),不知该如何回答。有人悄悄说:“大概是婴儿吧,整天无忧无虑的。”
“哈哈,你们不知道吧。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君主了,他说出来的话,谁都不敢违抗!”晋平公非常得意地说。坐在跟前的师旷听了这话,不禁皱起眉头,顺手操起琴撞了过去。晋平公吓得撩(liāo)起衣襟连忙躲闪。结果,“哗啦”一声,琴撞在墙上,摔成了碎片。
“乐师,你这是干吗呀?”晋平公大惊失色。师旷说:“我刚才听见有小人在这儿胡说八道,所以拿琴撞他。”
“说话的人就是寡人啊。”师旷立即板起脸来,非常严肃地说:“这可不是国君应该说的话啊。”大臣们都觉得师旷做得太过分,纷纷要求杀掉他。晋平公想了想说:“算了吧,我今后引以为戒。”
此后,晋平公不但朝廷大事要征求师旷的意见,就是自己的心事也对他说。有一天,晋平公不住地唉声叹气。师旷问:“君王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晋平公说:“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点东西,可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一听,笑道:“晚了?君王何不点燃蜡烛去学呢?”
“你怎么能戏弄我呢?”晋平公以为他在开玩笑。师旷认真地说:“我哪里敢戏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渐渐明亮。青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蜡烛的光亮虽然微弱,但比起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说得好!”晋平公忍不住啧(zé)啧称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学,总不嫌晚;行动,就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