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原文图

时间:2023-05-03 22:3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112 评论:0

张廷济旧藏《玉版十三行》剪裱本,张廷济误为碧玉版,实为白玉版大家知道,《洛神赋》是曹植的名篇,文辞极为优美,曹植也因此与屈原、李白、苏轼成为可以在文学史上并列的大文豪。而由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书写的小楷《洛神赋》,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此作妍丽流美而又风神秀逸,它是唐楷之前楷书的最高成就之一,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后世对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洛神赋》为圭臬。但时至今日,984个字的王献之书《洛神赋》只剩下了250个字的玉石刻版本,也就是著名的“玉版十三行”。好,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个“玉版十三行”的过往。

关于王献之书《洛神赋》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北宋书画鉴定大家董逌(yōu)的《广川书跋》。当时,王献之书《洛神赋》有众多版本,董逌就见过其中的安希古藏本、王和甫藏本和周子发藏本等4个版本,他认为这四个版本都是摹本,不是真迹,真迹已不知所踪,那么这件书法神品的真迹到底在哪儿呢?

元朝时,赵孟頫在大都翰林院任职时,见到过一卷《洛神赋》,此版本书写在晋代的麻笺纸上。赵孟頫“见此神物”惊喜异常,认为“字画神逸,墨彩飞动”,就委托集贤大学士陈颢代为购买。1319年4月,赵孟頫护病妻回家乡浙江吴兴。次年,陈颢托一个和尚将《洛神赋》送到了浙江吴兴赵孟頫的老家。据赵孟頫的考证,此版本《洛神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宋高宗赵构极力搜访得到的,为此卷的前九行,共176字,赵构得到之后,曾命米芾之子米友仁作跋,在之前的《司马平邦说》中我曾介绍过,米友仁是米芾的儿子,继承了米芾的好眼力,是南宋皇室御用的鉴定家。所以说,这版《洛神赋》前九行上有米友仁跋文,还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的。

其实在此之前,赵孟頫手里的这卷《洛神赋》的第一部分曾被南宋大奸臣,也是书画收藏大家贾似道得到过,他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得到了另外的四行74个字,但贾似道并没有将这两部分连在一起装裱,而是按前后两段的顺序装裱,并盖上了一枚葫芦型的“悦生”印和一枚“长”字印。

1321年,也就是赵孟頫得到这卷《洛神赋》的第二年,赵孟頫重新装裱了这卷《洛神赋》,但因为生病不能题跋,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322年闰五月才加以题跋,但1个月之后,赵孟頫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版本的《洛神赋》经宋高宗赵构、米友仁、贾似道、赵孟頫等人鉴赏,所用纸张也为晋代的麻笺纸,被认为是王献之的真迹。但很可惜的是,这件真迹在元代之后却失去了踪迹,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而当年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内府的《洛神赋》周子发藏本,其实也曾被赵孟頫所得。据赵孟頫记载,此版本同样一共有13行,写在唐代的硬黄纸上,有柳公权和他的堂侄孙柳璨的题跋,钤印有宣和七玺。由此可知,唐代时《洛神赋》真迹就仅存13行了。此卷笔画规整朴茂,稍乏韵致,不如晋代的真迹华美,倒是符合楷书大家柳公权的早期书法特点,所以后人大多认为这个版本是柳公权所写。这件唐代摹本倒是流传了下来,据明代董其昌记载,它被当时的嘉兴书画收藏家项子京所藏,明朝灭亡后,此卷同样也不知所踪。

如此一来,《洛神赋十三行》的真迹和唐代摹本都不知所踪了,那么目前人们看到的《洛神赋十三行》是从何而来的呢?

《玉版十三行》原石

其实,《洛神赋十三行》自北宋以来不断刻入各种丛帖,明代以后的刻帖中又出现了两个新版本:

其一是《碧玉版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据传明代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畔葛岭之上出土了一块玉版,据说是于阗碧玉刻成。此本残损十余个字,但字体笔画舒展,线条丰润,末尾刻有“宣和”印,又因为赵孟頫当年曾提到贾似道曾收藏过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真迹,故此版本长期被认为是最为接近真迹的版本。

其二就是《白玉版十三行》,清朝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它被发现于西湖中,马上就被送进了内府,此版本更是夸张到以白玉刻成,残损情况也与碧玉版完全相同,但笔画比碧玉版丰满,不幸的是,1768年它被毁于乾清宫大火中。

相比于这《白玉版十三行》的不幸,《碧玉版十三行》倒是传承有序,它的原石在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被藏入清朝内府,清末流落于民间。1962年冬天,“碧玉版十三行”被吴姓兄弟卖给了上海博物馆,1979年,因落实政策又发还给了吴姓兄弟,1982年,吴姓兄弟又将“玉版十三行”以18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文物商店。现在,这块原石被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