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话说他们这几个人都是处在一个时期的人物,像完璧归赵大家知道,说的是蔺相如,负荆请罪说的是廉颇,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白赵,秦国一低战将,坑杀赵国40万大军。他们之间的故事,今天我就连起跟大家说说。
战国时期,赵国赵惠文王,在位,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好在有大臣蔺相如和大将廉颇两人,齐心协力,保护着赵国,未受到强大的秦国的侵占。
秦昭襄王是当时秦国的国君,对楚国的交战当中,得了不少好处,占领了不少土地,但唯独对近邻赵国却没有办法,但是后来得到一人,才得以更变,这个人说是,范雎,原是魏国人,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还被判卖国罪,不过还好运气好,最后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也采用了他的"远交近功"策略,得以强大起来。
之后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韩国不想投降秦国,就把上党给了赵国。
二年后,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就派大将廉颇前去,作战。廉颇呢,采用守的办法,来对抗秦军,这是因为秦军的数量远大于赵军,如果采用主动进功的办法,不一定能打败秦军,就这样固守了三年。这下秦国也没有办法,而这时范雎便给出了一个反间计。用谣言来蛊惑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还真的上了当,以为是廉颇不敢打,便要换大将.
这时呢?他们推荐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只是个人没有实战的经验,理论知识肯定没问题。
这时蔺相如不同意,就连赵括的母亲也前来阻止赵王派他儿子去打仗,说赵奢去世时嘱咐过,万不可让赵括带兵打仗,他没有实战经验。但此时的赵王,哪里还听他们的,毅然派赵括,去往前线接替了廉颇。
范雎知道赵括已经接替廉颇,为了更快的取的胜利,便秘密排白起过去接替上将军,指挥秦军作战,此战役就是长平之战。
赵括临危受命,如果继续采用廉颇的抗敌策略,也说不过去,所以就改为主动出击。此次战役秦军至少65万大军以上,而赵军45万,基本上是出动全国之力了,以少打多,这个攻坚战本身就不好打。
白起是个老将,故意假装战败,接连撤军,而急于求胜的赵括,便紧跟追击,最后中了白起的埋伏,赵军被白起切成两端,团团包围,此时的赵括,才知道白起的厉害,便筑起堡垒,采取防御的战略。白起呢,又把赵军的粮草和援军之路也可全部切断,就这样赵军被围了四十多天,没有粮草和援兵。赵国的将士,也势气大减,赵括也没有办法,最后决定帅军出击,冲出包围。最后赵括在此战役中,被秦军射死,赵军听到主帅以死,便也纷纷丢下武器,还剩下40多万的赵军便投降了。
即便是投降了,秦军也伤亡过半,姑且按25万算,如果是这样,赵括的反扑也只用了5万多的兵力重创了秦军。(此数量不一定准确,只是根据坑杀的赵军,来算的,如果赵军没有40万降军,那这个数量就要更正一下,不过我个人感觉,战死的赵军,应该不止5万。)可见赵军的战斗力并不比秦军差,赵括的作战指挥也可以,只是经验欠佳,也没办法。败,毕竟是败了,后世也就用纸上谈兵,来讽刺赵括,但我觉的这其中也不能全怪赵括一人。
最可惜的是投降的那40万赵军,即便是投降了,他们也没有想到,会被白起坑杀,白起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害怕管不了,也许是自己本身粮草不多,养不起,在这里也就不分析了,不过坑杀40万大军,是不现实的,应该是分批杀的,不管怎么杀的吧,反正赵军的降兵都被白起杀了,只留下几百年幼的回去报信了。现在的考古也有发现,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了解一下,在这里,我就不分析了。
长平之战,白起本想直驱邯郸,灭掉赵国,但是秦军也伤亡惨重,赵军虽然大败,但是邯郸守城至少还有20万精锐大军固守,范雎劝说秦王让白起撤兵了,韩国和赵国都以割地求合。
二年后,秦王又派白起进攻邯郸,白起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王又派别的大将去攻打邯郸,却久久攻打不下来,最后也是秦军大败收场。秦王和范雎商量,把战败怪罪于白起身上,赐白起自尽。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