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抗日电影 最黄的抗日牺牲

时间:2023-05-04 00:1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868 评论:0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有农历三月的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清明节不仅是回乡祭祀、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中国人认祖归宗、睦亲联谊的情感载体。

3月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一行途经南京、武汉、长沙、湘潭、重庆、上海等城市,参访多个抗日历史遗址,并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学生座谈。

这是马英九先生的首次大陆之行,也是他的回乡之旅,更是他的寻根之路。12天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他以及随行台湾青年的一生而言,这趟旅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游子·眼泪

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永恒的神话。在故乡,最动人的永远是游子的泪。

湖南湘潭市湘潭县白石镇马家堰潭口村寺门前渡口,是马英九祖父马立安的老家,也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的出生地。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慎终”不是我们与亲人交往的终点,对他们的追思表现于祭祀,终其一生也不会淡忘,这便是“追远”。祭祖的仪式把我们和先人联结起来,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之根在何处,自己的人生又该朝向何方。

参访湖南广电时,现场播放的祭祖视频再次让马英九哽咽落泪。如果说“远行”和“回家”是人生的两个关键词,那么离家越远、越久,越能感受家的温暖,越能体会对家的思念。

好在,回家的路一直都在。两岸的生活习俗因同根而相承,两岸的生命礼俗因同种而相近,两岸的民风民俗因同文而相习,两岸的祭祀风俗因同祖而相袭。文化的相通如同天上的星光,总会照亮故乡的门;血脉的相连就是母亲的召唤,总能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按照马氏族谱,今年61岁的湖南马氏宗亲会会长马良是马英九的堂弟。马良说,得知堂兄“要回来祭祖”,马氏宗亲们马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他们一直坚信马先生一定会回来祭祖。

住在渡口旁的村民向马英九大声说“欢迎马先生!”“常回来看看啊!”马英九挥手致意,用乡音回应道:“湘潭伢子回来咯!”“欢迎大家到台湾去玩!”“湘潭伢子还会再回来的!”

未改的乡音,就是两岸间绵延不绝的血肉联系;站立在故乡,每分每秒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游子总是要回家的,我们都相信。

历史·记忆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访南岳忠烈祠,在张自忠塑像前肃立许久,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再次为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抗日精神感动……12天的大陆之行,马英九追思牺牲英烈,重温抗战历史,感慨良多:“让我对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感触。对于历史情怀跟我们两岸关系之间的认识,都更上一层楼”。

从日本侵占台湾的1895年始,台湾同胞就对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在遭受殖民统治的50年中牺牲逾65万人之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秉持着“欲救台湾,先救祖国”之信念,超过5万名台胞前仆后继奔赴祖国大陆参与抗战。在两岸同胞的并肩同心、浴血奋战下,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迫投降,台湾也于1945年10月25日光复,重归祖国怀抱。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正是两岸同胞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最真实写照。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生前长期致力于促进海峡两岸通力合作、和平统一,他的骨灰盒上,镌刻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海峡的那一头,还有多少曾为祖国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浴血奋战过的台湾同胞和马老先生一样,留下了殷切的期盼?

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写尽了魂牵梦萦的痛楚和难以愈合的创伤: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次拜谒南京中山陵后,马英九也写下了“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八个字。他说,致力振兴中华,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1911年,梁启超先生在途经日据下的台湾时,曾写诗感怀。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记忆、认知、情感,也曾共捍民族尊严、共传民族荣誉,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由两岸同胞共同实现。

青春·活力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用一个家族中四兄弟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台湾青年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也留下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悲情之后,台湾该走向何方?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在台湾的榕树下、大庙旁,我们能看到拉着二胡唱戏的老者;在台湾的学校里,课堂上,我们也能看到吟咏唐诗、宋词的学子。中医中药、民俗歌舞、琴棋书画,在台湾都得到较好的弘扬发展;台湾的饮食文化更是集大陆南北百家饮食流派之大全。台湾从来不是“孤岛”,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基从来指向海峡的对面。

这一次与马英九同行的除了3位姐姐、1位妹妹,还有马英九基金会“大九学堂”里的台湾年轻人。参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同学们纷纷表示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共情来源于心灵的契合,心灵的契合来源于文化的同根同源。面对外来欺凌,面对民族危亡,面对世界潮流,海峡两岸的青年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

在大陆之行中,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先后参访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两岸学子就传承中华文化、升学就业创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习生活体验,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他们相互自我介绍,很快攀谈起来,有说有笑,不像初识的新交,倒仿佛“久别重逢有一肚子话要说的老友”。

没有什么比真诚的对话更能增进感情,没有什么比共同的梦想更能汇聚人心。而12天的旅程,更让这些台湾青年见识了大陆城市的具体样貌,刷新了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台南大学学生林彦良特别注意到上海发电设施,感叹大陆在能源建设方面已“比台湾先进”;台湾政治大学学生徐致远则通过对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以及街景样态的观察,意识到“大陆的发展很好”。

事实上,随着惠及台胞台企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踏浪过海、登陆逐梦,与大陆同胞携手共绘融合发展、心灵契合的美丽画卷。

在四川大凉山,北大博士、台青林书任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种植逾2.5万亩油橄榄,带动近万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倍以上;在浙江杭州,台胞许志宏携眷从美国回到祖国大陆,带领科研团队投入基础医学研究;在湖北武汉,创业台青王天山致力于中药材国际化,还用心为其他台青提供创业辅导。“大陆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福州成立文创公司的台青曾芝颖这样说。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爱拼才会赢,两岸青年团结一心地“拼”,手拉手地“拼”,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奋力拼搏,是国家强盛不可缺少的力量。与马英九同行的台湾青年不仅在旅程中了解到许多“在台湾了解不够的事情”,也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一定可以由“我们”共同开创。

发展·未来

从乘坐高铁穿梭多地,到参观铁建重工、三一重工、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的现代化车间、湖南广电节目生产基地“七彩盒子”,再到走访上海洋山港、浦东城运中心……一路走来,马英九不止一次在镜头前竖起大拇指。他坦言,“大陆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的快,有些甚至我们可以说梦想不到的”。

一方面,大陆市场庞大,产业链完整,始终以“两岸一家亲”理念为指引,先后出台“31条”“26条”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经贸的依存度达40%,两岸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能。这足以说明,“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

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正是因为任何困难都割断不了我们的血脉亲情,任何阻碍都压制不住我们往来互动的共同心愿。在大陆之行中,不少游客一看到马英九出现,立刻拍手高喊,“两岸一家亲!”马英九则微笑挥手致意。他说,“这次来大陆,看到大陆朋友非常热情,民众非常欢迎,我们回去后会把这份好意转达给台湾民众。”

这份“好意”,其实一直都在。就在去年春节前夕,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给台湾新闻学泰斗李瞻拜年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的台湾青年的一封封新春家书,让两岸的网友共同泪目;元宵节前后的新春灯会让许多选择留在大陆过年的台胞,再一次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味道”。

在最近的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中,台湾资深音乐人胡德夫在日月潭的秀美山河中弹奏钢琴,那英在长沙的主舞台隔空连线,二人齐声高歌《橄榄树》,以醇厚的嗓音深情呼唤远方,淬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马英九也与该节目连线,并在现场和台湾青年及所有观众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通过屏幕,大家都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的泪光。

温暖的歌声,能让海峡变短。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拥有相同的文化,只要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就能穿越时间和迷雾,在灵魂的悸动中认出彼此。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有双向的奔赴,就有美好的未来,归根之念、思乡之情,一定可以跨越时间、山海。每一位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