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作者 《保卫黄河》大合唱

时间:2023-05-04 00:3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820 评论:0

“我不是一个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音乐家,我要做个生在社会当中的一个救亡伙伴,而且永远地要从社会的底层学习......我常常感到民众的力量最伟大,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是在战时,那使我不能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

1905年6月13日深夜,在波光粼粼的珠江畔,宛如银河自九天滑落,黄苏英便以梦幻般的美景给儿子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冼星海。

冼星海的童年可谓是有些凄苦,作为疍民的遗腹子,寡母劳动时所唱的岭南民歌就成了他的音乐启蒙。11岁时,他入岭南大学新加坡分校养正学校读书,在校军乐队担任乐手。1918年秋,他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由于善于吹奏洋萧,博得了“南国萧手”的称号。

岭南大学是教会学校,冼星海在此受到了西洋古典音乐的熏陶,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小提琴,并兼任学校管乐队指挥,由此拉开了自己壮丽的音乐人生。1926年,他北上求学,在北平进入北大音乐传习所,专修音乐理论和提琴,曾在北大听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史,学过古琴和其他的中国乐器。

1928年冼星海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小提琴,还选修了钢琴和作曲理论等课程。在中共地下党员张曙的带动下,他加入左翼社团“南国社”,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滋养。

那时的冼星海怀揣着“把音乐普遍了中国”的宏伟梦想:“我主张把音乐普遍了中国,使中国音乐化了,逐渐进步上去,中国不怕没有相当的音乐天才产生......此后实际用功,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使她整个活泼和充满生气......所以学音乐的人的思想,不要空想,还要实行。”

然而,冼星海虽有满腔热血,可国内当时颓靡的音乐环境根本无法实现他的音乐报国志向,1929年夏,冼星海毅然登上了开往巴黎的航船,向着心中那纯真梦想昂首扬帆。

可巴黎,这座“19世纪欧洲之都”迎接冼星海的不是歌声与微笑,而是饥寒交迫的困窘,冼星海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救国无门。1930年夏,冼星海经马思聪介绍跟随小提琴老师奥别多菲免费习琴,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多位知名教授学习作曲与指挥。

一曲饱含对祖国与亲人思念之情的歌曲《风》在复杂的心境下一气呵成,在巴黎举行了公演与电台广播,广受好评。在法国著名音乐家保罗.杜卡斯提携下,冼星海终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与此同时,一位法国女青年作曲家闯入他的生活,她鼓励冼星海要振作精神,教他声乐、钢琴和法文,为其伴奏,并不时地在经济上周济他。

朦胧的情感给了冼星海大大的安慰,他创作出了《d小调奏鸣曲》《游子吟》《中国古诗》《夜曲》《牧歌》《山中》《杜鹃》等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1935年杜卡斯突然病逝,冼星海也急于回国,他想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临行前,那位女青年作曲家劝他留在巴黎,但冼星海不肯再留,他称自己半年后就回到巴黎,但从此以后他再未踏上这片土地。

回国后的冼星海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国防音乐运动,义务给抗日歌咏团体担任作曲和智慧,谱写和较长救亡爱国歌曲,他创作出《救国军哥》《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青年进行曲》等杰作。

1938年3月4日,冼星海偶然读到《抗战中的陕北》,读完之后令他大为振奋,在延安精神的强烈感召下,冼星海决心踏上延安这片热土。1938年9月,他收到延安鲁艺的聘书,11月来到延安。

当时延安文人们为唤醒民众,轰轰烈烈地掀起歌咏活动和朗诵诗运动,激发抗日救亡的热情和信心,抒发着自己融身于黄土地上战时共产主义理想国的无限感怀。红军和中央机关初到延安时,几乎没什么文娱活动,只是队伍集合或行进时,唱支歌,像《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和红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到了1937年下半年之后,延安陆续来了许多青年学生,他们来延安求学参加革命,也给延安带来了新气象。

群众性的集体歌咏是这一时期延安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工农兵、大生产、共产党、新中国,成了他们反复咏唱的集体情绪和意志,汇成了圣地延安革命理想滚滚精神洪流,集体歌咏的海洋。

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也都是踏歌走来,踏歌而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有了延安文人的参与,集体歌咏成了艺术传载的一种思想,一种语言,一种号令。千百万人能被一种歌声席卷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的号令战斗。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冼星海来到延安后,也积极投身集体歌咏活动,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延安时期,是他最旺盛的创作时期,乐思如泉涌,有时饭吃到一半,突然有一个乐想,立刻放下碗,写下这段旋律。甚至有一次睡在床上,听到风声,脑海里浮现出一段旋律,他也要赶快起来记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描绘黄河形象,塑造黄河性格,可以艺术地表达作者在抗日救亡运动对民族命运的强烈忧患情感。千里黄河迂回曲折,沉重地流过黄土地,终于爆发出积蓄已经的力量,冲段吕梁山脉,纵身跃下黄土高原,在山西吉县留下千古奇观——壶口瀑布。

雄伟的气魄、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震慑的风采,这才是黄河的形象,母亲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艺术的灵感在诗人光未然的心中孕育诞生着。

1938年11月,光未然率领抗战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古渡口圪针滩,东渡黄河,到达了对岸山西吉县的小船窝,随军车沿九曲黄河而上,自远处遥看漫天升起的水雾,稍后到达了上游5公里处的壶口。见到黄河壶口瀑布时,不禁被壮观的景象震惊到,再看河上船夫与恶浪搏斗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联想起万山丛中游击健儿们抗战的英姿,情感不断地被升华,意向不断地被提炼,心中黄河的艺术形象也越来越清晰。

光未然

1938年11月20日,延安遭遇了第一次大轰炸。此后,冼星海日记中便有了很多躲避轰炸的记录,有时候甚至在一天之内要数次爬下山沟栖身于防空壕中。在战争的磨难和艰苦的环境中,冼星海仍旧坚持创作,从未中断。

1939年1月,光未然在行军中不幸坠马,左臂骨折,被担架转送延安诊治,此时已与他合作了十几首歌曲的冼星海到医院看他,并提议再合作一次,延安抗战演剧队第三队的同志们也急切需要新的节目汇报演出。于是,光未然利用住院治疗的空闲,构思起了心中的黄河: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请听吧——

一首好诗,就这样诞生了。光未然回忆时说:“3月间,我便把1938、1939年两次渡河以及在黄河边上行军时的一些感受,原来打算要写一首题为《黄河吟》的长诗的,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当时,光未然左臂肿胀,行动不灵,躺在病床上,用五天的时间,口授给三队的胡志涛笔录。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请来了冼星海,开个小小的朗诵会。光未然把歌词念给大家听,还谈了写作的动机和意图。冼星海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忽然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等他说完,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从窑洞里传了出来。

光未然与冼星海

此后的六天六夜,冼星海在桥儿沟东山鲁艺教师宿舍的窑洞里,创作着《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冼星海平时在创作中爱吃糖果,可是当时延安买不着糖果,光未然最了解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他买了两斤白糖,白糖放在桌上,冼星海写几句便抓一把送进嘴里,一转瞬间,糖水便转化为了美妙的乐曲了。

冼星海的工作毅力十分惊人,一开始写作就不愿休息,偶尔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一下,又起来振笔直书下去。他的头脑中仿佛有无尽的乐语的泉源,刷刷地迸流出来,使他经常处在一种兴奋得无法自抑的精神状态中。就这样,在极度充满激情的创作中,冼星海沉浸于此,连续整整熬了六天六夜没合眼,饿了就吃点白糖和大枣,创作出了这部经典名曲《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捕捉到了词作者秒回的黄河形象,点燃了自己多年来南奔北走,患难追求的民族情感,用心灵的乐汇刻画突出黄河的形象,表现出了气势磅礴的时代精神。写黄河的形象,就是在写民族的灵魂。

为了尽快演出,演剧三队每天早上派田冲、邬析零去小心地探问前一天成果,结果两人从不空手而归,全部组曲八个部分,除《黄河怨》、《黄河颂》写过二稿、三稿,其他全部写得得心应手。

日本飞机到延安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大轰炸……敌机的狂轰滥炸没有使鲁艺受到损失,也没能破坏《黄河大合唱》的排练活动。据当时在音乐系第2期学习的王莘回忆,鲁艺各系师生一共有150多人在操场上参加了此次排练,提琴、二胡、三弦、笛子、军号、大鼓等乐器一同上阵。敌机的狂轰滥炸没有使鲁艺受到损失,也没能破坏《黄河大合唱》的排练活动。冼星海同志与我们一起,我们大声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来抗议日本强盗对延安的轰炸。”

1939年4月13日,抗战演剧三队在鲁艺音乐系和抗大文艺工作团的协助下,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音乐会,第一次公开演出《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忆:“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

此后,冼星海在延安还指挥过500人左右演唱《黄河大合唱》,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周恩来由重庆回延安期间,观看演出之后,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矛盾在延安听到过300人左右的演出,也感受颇深。“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出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也有人批评《黄河大合唱》是喊出来的而不是唱出来的,是歇斯底里的。殊不知,即使歇斯底里,是喊出来的,也正是一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时候所发出的怒吼心声。

冼星海是个有着强烈个性的人,聪慧让他自信,履历给他经验,苦难给他意志,艺术又使他敏感。中学年代的他质朴、热情、开朗,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是一个刚毅木讷的人。青年时,身材颇高,皮肤微黑,眼睛深沉而富有神采。穿的多是布料的西装,他爱敞开领子——领带不常结,使人常常想起常常看到的雪莱或贝多芬的肖像。

当时延安有“四大怪人”:塞克长发披肩;萧军独来独往,狂放不羁;王实味暴躁尖刻,激烈犯上;冼星海半是玩笑半是真,刚到延安时,他非常讨厌吃小米,他半开玩笑宣言必须每天给他一只鸡。

1940年,冼星海接受任务去苏联为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随着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他归国受阻,在中亚、蒙古等地四处漂泊,先后创作了交响音画《中国生活》、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器乐作品。1941年9月,冼星海以“黄训”署名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为了安抚相隔万里之远的妻子,冼星海谎称在苏联身体比以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他在信中寄望彼此于为人处世方面应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涓涓思念。

1945年2月,他抱病完成绝笔之作《中国狂想曲》,以毕生创作实践,为交响音乐的中国化进行着最后的努力。1945年10月30日深夜,冼星海永远停下了追梦的脚步,客死他乡。毛泽东接到莫斯科发来的急电,要求鲁艺推迟一天迁往沈阳,在延安举行追悼大会,并亲笔书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2009年,冼星海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战乱时代,一生都在斗争的冼星海百折不挠,志存高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赤子情怀和对音乐的执着精神。@延安搜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