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弥留之际 在我弥留之际主题

时间:2023-05-04 00:5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152 评论:0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杨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与邓稼先的父亲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于是杨邓二人自小就认识,并于就读于崇德中学成为同班同学时,成为了好友。所以尽管两人往后的人生路有诸多不同,可杨振宁依旧是十分了解邓稼先的,所以在他所写的那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中,所述内容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自1950年中苏签订了“互助条约”开始,苏联便给予了中国许多援助,其中还包括了大量对我国核事业的援助。然而这样的状况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随着交恶逐渐恶化,苏联终究还是于1959年8月份单方面毁了合约,并撤走了援华的所有专家。这让从1958年秋开始,就参加到原子弹设计工作中的邓稼先,身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

而苏联专家们那句“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的讥讽,更是宛如刺入邓稼先心中的一根刺,所以他坚定了心中中国这个“大炮仗”必须放响的想法。

在二级部副部长刘杰,第一次找到邓稼先告知这个“大炮仗”计划时,就告知了这将是个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无论是对外界还是对家人都不能透露。邓稼先听完话没有过多询问,直接就给出了同意的回复。然后回到家后的他,只是告知了妻子许鹿希自己的工作将有调动,联系也会变得困难。

妻子听完心中疑惑万千,但却也表达了支持,往后除了丈夫主动回家,他几乎听不到任何关于邓稼先的消息,就好像这个人从世界“消失”了一般。而邓稼先此后便一头扎进大漠戈壁,每日不是在工作台上研究数据,就是在戈壁滩上实地勘察。

没有了苏联专家的支持,我国的核事业困难重重。没有足够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就带着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挑灯夜战,就连试验场地都是他带着学生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没有试验资料,邓稼先就以身作则,带着所有人从学历理论开始摸索。由于条件有限,很多时候就只是为了求证一个数据,科研团队采用三班倒,一算就是一个多月。每每进度放缓,邓稼先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叹着气说“一个太阳不够用!”

面对很少陪伴的家人,邓稼先心中有愧却也无可奈何,面对妻子一次又一次吐露心中的不悦,邓稼先依旧不提与工作相关的半点内容,只是以“快了,快了”这样的话去安慰妻子。然而,由于中国核事业的困难摆在那里,他始终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食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的原子弹,也就是中国的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举国欢庆,各大报刊纷纷留出了巨大板块报道这一伟大时刻。然而邓稼先依旧不能放松下来,在试验后他又立马进入的澳爆炸现场采样,因为后面还有氢弹研究在等着他。短短的两年零8个月后,又是一声巨响让世界众国都惊讶不已,或许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世界多国开始不得不留意这个屹立了几千年不到的东方大国。

然而天不遂人愿的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且暴露于高辐射环境下工作,邓稼先在1985年被确诊直肠癌,并于7月30日住院治疗。而他这一进去,就没能健健康康地走出来,每天都在受着疼痛折磨。在医院住了三百多天,接受了3次手术的他,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癌细胞的扩散。弥留之际,他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看看天安门。

1986年的北京繁荣景象尽显,十里长安街也早已呈现的是车水马龙之景,唯独这天邓稼先乘坐的轿车里充满着悲伤。随着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前,许鹿希没有太多言语,只能默默陪着丈夫。可没曾想丈夫突然问了她一句: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这让原本努力压制着悲伤情绪的许鹿希瞬间湿了眼眶。

7月29日,一生都以国家、以党的利益为先的“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实在是太累了,他永久地闭上了眼睛。而更令人泪目的是,他在因为癌症大出血疼痛难忍时,还想的是国家的未来,还叮咛着说了一句“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白驹过隙,时光充满着期待,却也有些残忍!但毫无疑问,在我们享受如今可以不再被西方俯视对待的时代时,我们不仅记得邓稼先,还记得钱三强、程开甲、郭永怀等等为祖国发展付出过努力的人们。

也坚信,未来的中国会继续努力,不仅不会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还会迎来被别人追赶的那一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