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 将心比心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将心比心”的人之善念
文/周涧
“将心比心”这句民间俗语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珍贵的处世箴言。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曰:“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意思是:俗语所说的将心比心,如果这样去做,各人就都会得到心气的平和与生活的平安。
“将心比心”是中国先哲们大力倡导的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最重要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也是中华“和”文化的精髓。要想达到“人和”的境界,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自己厌恶、不乐意的事,不要推给别人。
“将心比心”讲的是人性的通感。同为世人,对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的感受都是相通的,都是希望拥有好的东西而排斥不好的东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在待人处事的时候,应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将心比心”讲的是人性的善念。善念是人性中最温暖的情感意识。人与人之间,有善念就会有亲和,有尊重,有友爱,有关怀,有帮助,有真诚,有理解,有克制,有宽容,有谦让,有礼孝。
“将心比心”就是将自己的善念与善行推及他人。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在关心自己的长辈时也以同理心关心其他长辈,在爱怜自己的小孩时也以同理心爱怜其他小孩。正是在这样“以心类比,善及其他”思想主张的浸染下,中国古代社会才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人世间的暖意。
“将心比心”就是以善己善人之心处事待人。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各家都认为对方院墙多占了自家宅基面积,双方相互争执甚至诉讼到了县衙。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断案。后来张家人写信到京城,希望张英能够以京城高官的威势摆平这件事。但张英认为两家各为其利都是人之常情,如若强行让邻家让步别人心里也不痛快甚至会因此怀恨结怨,这样不利于邻里相处,于是便以宽容旷达的心态回信息事宁人。信中以诗表意规劝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信后从“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比喻中,明悟了人世纷争不过虚名一场的道理,于是主动将院墙退让了三尺。吴家被张家主动宽忍的行为所感动,也将院墙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至今,“六尺巷”成了中国社会礼让文明风尚的历史见证。
其实,人世间所有的相争互斗,都是不以善念的己心推比他人之心,都是以自己利益的偏向去算计与损害别人的利益。古今以来,人世间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多不必要的纷争,许多都是源于一方的善念缺失处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事事都认为自己的主张理所当然,根本没有顾及另一方的感受与处境,结果导致争斗不断,甚至烽火连连。
人有善念,就会凡事“将心比心”。而将心比心就会在处事待人时替对方着想,不强人所难,甚至主动谦让。只要世人都有了将心比心的行为意识,才会有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正所谓:常将己心比人心,万事和顺世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