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 河的第三条岸余华

时间:2023-05-04 01:2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658 评论:0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仇丽妍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莱西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

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热爱语文教学工作。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 / 美编:苏木

编者寄语

本文选自余华的《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的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他们的衣角,模仿他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地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他们永远和我在一起了”。这应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了。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河流”与“岸”是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中常见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河流是时间流逝的象征;李煜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河流是忧愁的化身;“花自飘零水自流”,河流又是无情无义的写照。

《河的第三条岸》开篇平淡无奇,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亲和母亲组成的是一个不平凡甚至荒诞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河流”和“第三条岸”的故事,但河只有两条岸,第三条岸在哪里呢?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将我们引向了深不可测的心灵的夜空。

文 本 研 读

河的第三条岸

(文章以“河的第三条岸”为题目,有荒诞的意味,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是“第三条岸”?怎么会有“第三条岸”?)

作者 [巴西]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法,表现父亲的普通和平凡,用母亲的形象来衬托父亲的形象。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明确:情节突转。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二三十年”“供一个人使用”,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明确:母亲的不理解与父亲的“什么也没有说”,表现出最亲近的人之间的隔膜。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明确:通过“我”的眼睛观察父亲,感受父亲的言行。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明确:母亲、其他人对父亲行为的反应。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姐姐事件是呼唤父亲回归的一个重要情节,经历这件事以后大家对父亲回归已不抱希望了。)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我”为父亲所做的牺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明确:“我”已年老,虽然一直支持父亲,但“我”内心开始自我怀疑,有所迷茫。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我”决心完全接受父亲的行为。)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心理描写,直接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恐惧。)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明确:“我”接受父亲行为的失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意味着什么。甚至是“我”,一个支持了父亲一生的人,也不是真正能接受父亲行为的人,不是一个理解者。父亲“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他注定是孤独的。

知 识 建 构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1.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我”:真实、亲切,便于抒情;受限于一定的时空。

(2)第二人称“你”:增强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一般第一、第二人称是有限视角,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受限于一定的时空。注意,也有特例:莫言的《红高粱》中的“我”是第一人称,但在讲父亲经历的时候是全知视角。

(3)第三人称“他”:便于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灵活、自由。

一般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随时介入故事,发表评价。注意,也有特例:2017年高考试题《天嚣》中的“他”就是有限视角。

2.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叙述视角并不固定,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叙述视角,要注意其中的转换。例如:《戏》中作者叙述时是在老邓视角和他人视角中进行转换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