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是什么意思 中央确定辅警纳入事业编

时间:2023-05-04 02:2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650 评论:0

公务员办公场景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大家在谈论“编制”,甚至我的学生们找工作也是首选“有编制的工作”。交流一下发现,很多人对“编制问题”往往有着一些道听途说的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这里,我们就来简单地聊聊“神奇的编制”。

究竟何为编制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实现国泰民安,那就要求做好国家管理工作。而国家管理工作的一大内容就是“编制管理”,简单说就是,需要根据社会分工以及职能配置的需要,还有国家财力物力的状况来设置国家机构,并且聘用相关的工作人员。那些纳入编制管理的单位人员,相当于都是被国家雇佣的。而国家显然是不同于牟利的私营企业的,只要在编人员基本能够正常履职,不犯特别重大的过错,一般不用担心被解聘(解聘的程序很繁琐),也就是能够保证自己工作的稳定性,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这也即是大家常说的“铁饭碗”的含义。

在我国,县级以上的各级国家机关都设有“机构编制委员会”这个部门,专门负责本级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并且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又可以将全部的公共机构和从业人员划分为行政编制(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一些事业机关里的管理者)、事业编制(科教文卫系统的职员)、工勤编制(机关工人)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编制往往又对应着不同的福利待遇以及晋升通道。

编制的意义

国家之所以要明确各个层级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数量问题,说到底,是因为这些机构以及工作人员是需要由国家财政来供养的,通俗地说就是“吃财政饭的”。既然是国家财政来供养,那就必须要明确这些财政资金花在哪些领域以及怎么花出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编制管理与财政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控制好编制数量,按照编制数量来划拨相应的财政资金,就能够较好地控制财政资金的去向。

然后呢,我们知道,文官治理体系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向,那就是存在着部门扩张以及人员扩张的冲动,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编制限额的约束,可能就会造成某些单位机构的迅速膨胀,造成“冗余现象”。在这里,编制管理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能够防止“吃财政饭”的单位和人员过多,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负担。此外,在市场经济制度之下,人力资源是高度流动的,而且人们往往都是追逐更高的待遇的。这时编制管理的意义还在于,利用“编制”本身的稳定特性来吸引人才,以较低的人力成本来维持很多重要的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

编制的未来

编制管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

首先,像我们看到的,当下很多机构部门都处于“缺编”的状态,但是相关的事务却在不断增加,导致人手不够,最后不得不利用自己部门内部的资金来聘任各种合同制的“临聘人员”,这紧接着带来了编制内外明显的“同工不同酬”问题,乃至“工作外包”问题。

其次,“有编制”本身就像个无限期职员的身份标签,有了这个身份标签,可能会限制了人员甚至人才的流动性。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员缺少担当干事的热情,甚至懒惰懈怠,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员,也可能受限于编制的补缺以及迁移问题,难以实现有序的岗位转换。

最后,具有垄断性质的“编制”的存在,事实上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分割,并且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内部的分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进一步阻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社会运行的效率。目前来看,编制管理的大趋势是“定岗不定人”,也就是将财政支持的岗位设定为编制的,但不把特定岗位的编制固定在某个人头上,从而在保持财政限额的基础上,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性和流动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