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龙湖古寨 潮州龙湖古寨好玩吗

时间:2023-05-04 02:4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652 评论:0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是犹如勾栏瓦舍里靡靡丝竹演绎阕阕宋词般动人心魄的神曲那样深入人心,连宋真宗都可以风月无边地吟诵出原创的劝学诗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可见,文化教育、读书学习之风,自古以来在历史的风烟飘散处都是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另类慰藉,一旦失落,飘散在历史的天空中,便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时代乡愁”。

   历史的脚步悄然迈到粤东门槛边,在一处超浓缩了“上河图卷”精华格局的人文古寨里,仅存的最古南宋青砖建筑民居依然泛着岁月的斑驳光影,夹杂在大量明清民居围城里迎来送往这个时代的一拨又一拨游人背影,此时此刻,有谁能品味出古寨蕴涵着的一种似曾相识之“文化北宋”韵味?
   古寨,就是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之龙湖古寨,其顶着“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万丈霞光,天天在古意盎然中重复讲着一幕幕“古建文化”的景观故事,又有谁能真正读懂古寨辉煌历史景观里深具人生况味的“文化龙湖”故事呢?进入古寨大门,不妨从寨里固有、特有的故事里寻觅道德教化、师道传承乃至民本和合、百业大同的历史人文脉络,也试图聆听“文化龙湖”于今仍旧跳动着的空灵历史文化脉搏,从而真正读懂古寨及其沧桑坚守的人文魅力。在此,采集寨内之“三大历史时空”一些资料于此,备后索隐探究之用。
   第一历史时空:“潮州女祠崇拜”
   龙湖古寨位于今潮州潮安区之东南部,距潮州市区15公里,东依韩江,西接彩塘,方圆1.5平方公里,长街逶迤,祠第林立。
   被戏称为“寨主”的今潮州龙湖古寨总经理吴福昌打开话匣子聊起了关于此祠的历史故事;历史镜头推向明末清初。
   一个远行的学子跪在他母亲面前含泪说“孩儿谨记母亲教诲,永远不畏辛苦,不怕挫折,孩儿不会辜负母亲期望,孩儿不仅铭记母亲的恩德,孩儿还要让全天下人记住母亲的恩德”,而后,其母回应说“傻孩子,快起来,不管怎样,你要做个好人,就是妈妈最大的安慰,快,别误了时辰了,船要赶不上了。”这个孩子叫黄作雨!黄作雨,字腾芳,明朝海阳县隆津都龙湖人。其继承先人遗业,家世殷实,善于经营,家资丰盈,富甲潮州。天启7年(1579)获澄海县生员资格,后循例成为国子监监生。崇祯年间,时世动荡,黄作雨于是出巨资招募乡勇以护地方。顺治年间,海贼姜世英劫掠龙湖,他带领乡勇积极抵抗,因寡不敌众,龙湖乡被焚烧,贼寇离开之后,他又尽力周恤房屋财物被焚的穷人。康熙二年(1663年),黄海如聚众作乱,打算攻夺龙湖,黄作雨命其长子黄衍参组织乡勇备战,使贼众不敢贸然侵犯。康熙五年(1666年),贼首丘辉带领4000余人,驾船数十艘抵达龙湖寨,勒讨粮食,全乡百姓惊恐万分。黄作雨镇定自如,在家里埋伏一批乡勇,设宴假意邀请丘辉到家中饮酒,乘其不备,砍下丘辉人头,贼众群龙无首,惧怕而散去,龙湖寨于是得到保全。
   但黄作雨之知名还不在这些,倒是因他为生母逆势而建祠堂之举,才让后人真正记住了他的名字。这就是龙湖古寨中有名的祠堂、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阿婆祠”这一潮州唯一女祠。康熙初年,黄作雨生母周氏过世后,黄作雨欲将母亲牌位放于氏族宗祠中,族人强烈反对,因黄作雨生母周氏生前均为妾侍身份,按封建规例,不得入祠。黄作雨毅然斥巨资在其宗族祠堂旁另建一座比黄氏宗祠更宽大、更气派的祠堂,按黄作雨说法是“男人贫贱能发达可建祠立庙,女人为何不可”,并提出自此以后出身低微的妇女也可入祠。为建母祠,黄作雨还将天后宫也挪了地。关于女祠,全国屈指可数,尤其像龙湖“婆祠”这种性质的实属凤毛麟角。
   “婆祠”建筑格局为门前广埕的二进四厅相向,四面八屐,大厅以四柱通木瓜、筒斗、大退扇的宫殿形式,大门楼屐下还以倒挂莲花为装饰,过去称这种建筑形式为皇宫建,为祠两旁二通巷,在后面还有一小片土地,包括外埕大约差不多有一亩一分地,左右是最大的私祠,大门的牌匾是清大儒翁廷资所写。祠中供着一幅画像,画中人物身着典型的明代服饰,面目慈祥,她就是黄作雨生母周氏,一位平凡而又不普通的母亲。这幅阿婆像是龙湖古寨几件少有的珍宝之一,经历了十三代人的传承保存下来,至今仍具“保护妇女权益”的时代意义。
   第二历史时空:“侗初精神世界”
   古寨中,肖子丰老人,75岁,值守“婆祠”,但他依然对婆祠对面建筑外观相比较之下“毫不起眼”的“侗初师祠”情有独钟。为证实自己的“肖”姓是古寨中至今多达21姓族群里正宗的“原住民”之重要一支,子丰老人不厌其烦地搬出了一叠厚厚的旧族谱,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发黄的纸页并熟悉地停留在其中一页上,悠悠地说:“中原肖氏的11世祖首入龙湖,就是龙湖肖姓的‘始祖’,一世30年,算来,我这一代已是龙湖寨肖姓的第21世传人啦!”
   他儿时所见的古寨和如今的格局并无二致,可见古寨在古建景观上的传承是理性的。“区别的只是寨里的道路,我小时候的寨里道路铺的全是鹅卵石,光滑得就像镜子一样,最好是穿屐子走路就不会滑倒,那时不少外乡人初来乍到都不时滑倒,因此对古寨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敬畏’心情,这也可看出,古寨确实是有历史的。而那时的古寨还是一个繁盛的商埠呢!”老人回忆道,“从寨里的张厝段开始,古寨沿江一字排开的是多达20多个大小码头,南门到北门的中轴线沿街则都是密密麻麻的商铺鳞次栉比,贸易好旺,生意好做啊!”
   忽然,肖子丰老人话锋一转,从他的嘴里迸出十个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人接着解释说,这是他们这一代人从上一代人那里传承过来的一种“文化认知”,商业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教育之功。老人指着“侗初师祠”,如数家珍:明万历年间,龙湖寨有七户子弟,共资延请了客家人王侗初先生前来执教,王师执教有方,后七子均学业有成,按如今说法就是都“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王师一生单身无后代,因此七学生为报师恩,学成后不但为他养老,还为其送终,先生去世后又筹资为老师建立这一祠堂,且祭拜不断。学生为老师建祠奉祀,这在当时仍属罕见。清乾隆二十七年,王侗初七学生的孙辈后裔继续传承先人这一感恩师道人文精神,对祠堂进行修缮,并拜请当时的一代鸿儒、时任潮州知府的周硕勋为“侗初师祠”撰文刻碑以纪。
   一开始,周知府婉拒。因王侗初先生一生并无功名,知府如为其撰文刻碑,这于当时之礼制不合。直到后龙湖寨人多次前来请愿,周知府才来到该祠一探究竟。来到祠堂后,只见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并非只奉放王老师一位而已,而是放了三位,另两块一是王老师之父,一是七学子之一的谢林,其跟王老师一样也无后,于是被同窗也奉入祠堂接受后人祭祀,这就形成了一祠多姓的独特现象,且象征了四邻和睦友爱、师生情同父子、同窗谊如手足的道德教化精神,同时还追溯奉祀到老师的父辈一代,用当代话形容就是,这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于是,周知府大为感动,觉得这种精神、风气必须弘扬,遂才思泉涌写下《王生祠堂记》,后人以此勒石刻碑成《府宪撰给碑记》配立于祠堂后方。
   因此,“侗初师祠”虽面积不大、装饰普通,但立于祠内的一方《府宪撰给碑记》,却见证了“龙湖古寨”尊师重教之淳朴民风。
   第三历史时空:黄家的“书册糕天地”
   45岁的黄立武站在古寨“儒林第”门口,与作坊员工们挥汗如雨制作“龙湖炖糕”。
   160年前,黄家的先祖们一样热火朝天地忙碌于作坊的各道工序岗位前,从他们的手里,将源源不断流出的是一包包香味扑鼻的潮州美食,流传到潮汕乃至海内外潮籍乡亲的手里、嘴里、心里。
   时移世易,“龙湖炖糕”制作无异。黄立武自我介绍说,“龙湖炖糕”最古老、最名牌的就是“老拱合”记,自己就是“老拱合”的第五代传人之一,这一支从“老拱合”开枝散叶出来后就一直在具有160年历史的“儒林第”古建筑民居里继续制作,并加上了商号后缀“瑞源”,“老拱合瑞源”就是一个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龙湖炖糕”金字招牌了,从而连续荣获2012、2013年度的“广东名小食”。
   除了适当引进机器作为辅助工具提高效率及产量外,“老拱合瑞源”制作糕点依然坚持遵古法制。熬糖、卷糖、拌粉、炖制、开条、切片、合成等近十道手工工序依稀可寻觅到创立于道光年间的“老拱合龙湖炖糕”一丝不苟的严谨工艺影子,咬一口成品糕,依然满嘴“儿时潮州的那种味道”!
   不苟言笑的黄立武说起了炖糕为何俗称“书册糕”。元末,战乱,烽烟起,四野动。时潮州的元军统治者颁布法令,要求每五户汉人人家须在战时供养一名胡族军人,遂出现了胡尊汉卑的历史格局。渐渐地,潮州城的本土汉人忍受不了元军的欺压凌辱,决定起义反抗。某年中秋节前夕,本土潮人利用民俗互送龙湖炖糕的契机,夹纸条于犹如书页的云片糕里互通消息,纸条上写明“中秋节之夜起事”之约。节日之夜,潮人暴动,齐杀元兵,宣布起义。后人为纪念这一段“古”,遂将炖糕约定俗成地形象命名为“书册糕”。
   而“书册糕”暗合“读书高”的潮人尚学崇文历史情结,于是这个名字更广泛流传于有潮人的海内外地方。
   黄立武拿起一片薄如纸的糕片,笑着说:“我会继续制作下去的,制糕也是一种‘文化’嘛,如果说行行都能出状元的话,在龙湖古寨的这个行当里,我就是‘状元’啦!”
  
   (来源:潮人网,作者:杜文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