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让子弹飞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早在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任何一个中国文化遗产都有着它们的文化故事和历史背景。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先从地理位置的原因来了解,碉楼的由来和主要作用是什么了
现在,我们再看江门五邑地区的地图,可以看到开平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凡是交界处必定是混乱不堪的,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朝廷的政策和官兵根本到达不了,自然也管不了。所以,自明朝以来,开平就成为了“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频发,当时的人民为了自救活下去,就建起了碉楼,为了解决地势低洼,河流众多,因治安混乱而保护自身安全,碉楼的初步形状也因此定型。
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氏为了保护家人和保障村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庇护所——迎龙楼,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
《开平县志》中记载:政府“出示晓谕,合村庄墟镇市搭盖望楼令更夫轮流了望,一有盗警鸣锣击鼓,齐集救护则各匪无间可称不敢复行觊觎,水陆路如指臂之相使,首尾之相应,官民联为一气地方岂有不安静者哉。”
大概意思:政府出通告明确告知百姓,合村庄墟镇市搭观察楼,命令轮流站岗,一旦有盗贼的警报起来,响锣,聚集大家一起救护,可以说是盗贼不敢在来和觊觎之心,水路和陆地如手指和手臂的分工,首尾相呼应,官吏和百姓联为一气,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有不安静的人呢。
这一段记载着当时开平的人民为防盗贼的聪明手段也侧面的烘托出碉楼的防御能力十分强大。
后来1848年,美国北加州发现了大量的金矿,1849年出现了“淘金&34;热,那时太平洋铁路也修好了,加上有招华工的消息,开平的年轻人们,正值热血年纪,跃跃欲试,想奔一个大好前程,纷纷踏上了“淘金”的路程。生活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淘金的名头听着好听,长期奔波在偏远山区,做得都是最苦最累的活,生活异常的艰辛;最后总归是熬出头了,慢慢地在那边站好了跟,“金山”客们就开始把钱往回继;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江门五邑地区就成为了华侨之乡,侨眷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也为开平碉楼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时代的动荡,财富不可外露,有钱便会惹祸上身,而在1922年的一个晚上,事情发生了转折,在当年的12月,众多匪徒想要劫持赤坎地区的开平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发现,四处乡团的人员及时地进行了截击,并成功地救回了校长及学生17人。这件事轰动了全县,远在海外的华侨也听到消息,十分开心,认为建造的碉楼是可以防患匪徒,碉楼的普及也是从这里开始。
碉楼的初衷是保护和守护家人的安全,后来与美国有经济交流的同时,也给双方带来了文化输出,这也是为什么碉楼的是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
碉楼一般高四五层,最高的达到九层。有些碉楼平时并不住人,只有匪徒来了,才会进去躲避,所以室内的空间大多狭窄,而且为了节省开支,楼层之间多是木板铺着。
在四周,墙身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窗户,装有铁板窗;在楼顶,为了能够准确预警,建有突出的方形或圆形的角堡,配有射击孔。
而在碉楼里,大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门板用厚重的钢板制造而成,门内一般有三四道锁,门外设有铁闸。而在门的上方,则设有小型的洞口,十分坚固。
下面是碉楼的一些精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