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双城记 狄更斯双城记思维导图

时间:2023-05-04 03:1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858 评论:0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杰斐逊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杰斐逊这么说的主要理由是(  ) A.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曾得到法国的帮助 B.法国大革命鼓舞了美国的民族革命 C.起源于法国的启蒙思想影响深远 D.美国人大多是法国人的后裔

托马斯·杰斐逊(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

上面是初中的一道历史考题,正确答案为C。以此题作为引言讲述今天要介绍的小说《双城记》我觉得是再好不过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双城记》,对其开篇“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记忆犹新,即使不清楚这句话来源于狄更斯的《双城记》,也一定看过香港电影《无间道》。当年黄秋生在以《无间道》夺得金像奖男配致领奖词的时候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后来海报上就化用了这句名言(这张海报我只在当年的VCD上看到过,网上没找到)。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也来源这张海报,只是当时不知道,这是狄更斯所写的。全文是“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走向地狱。”(《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句一般翻译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无间道》海报

这部小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它所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则风云变幻,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说不仅仅影响了当时的法国,以现在眼光来看,它真真切切影响世界的历史和政治走向,因此今天介绍《双城记》是辅,说说这段历史是核。

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所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我们都知道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即名义上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英国国王,英国人没有把帝制扫进垃圾堆,而与他隔了一个英吉利海峡(又叫拉芒什海峡,法文是写作La Manche根据音译所以就成了拉芒什)的法国却是共和政体,实际上在当时欧洲土地上普遍都是帝制国家,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直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就是著名的“法国大革命”。

1494年9月12日,法国一位伟大的国王诞生在它的这片土地上,他就是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九位国王(1515年—1547年在位)——弗朗索瓦(Fran?ois de Angouléme)。在他出生那一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首先发动了意大利战争,而这场耗时费力的战争却影响了弗朗索瓦的一生,也为他未来的历史评价埋下了种子。我们都知道,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起源地,它以复兴古希腊的文化为契机,实质是冲破黑暗的中世纪神学禁锢,宣扬和肯定人的价值,主张追求个人的思想解放和现实生活,反对封建神学思想,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进步和激进的,其代表人物是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即位后继续实行对意大利的侵略,但在军事之外,他也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所侵略,这位开明的君主非常热爱读书,他经常号召臣民多读书,尤其推崇文艺风尚,他和妻子玛格丽特王后成了当时艺术家的最大支持者和保护人。以王权为核心的法国开始沐浴着文艺复兴的春风,其中两位代表人物就是蒙田和拉伯雷。

拉伯雷《巨人传》插图

《蒙田随笔集》

但是文艺复兴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封建皇帝和艺术家们的一厢情愿,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通俗来讲就是城市手工业、商业逐步繁荣,“经商”成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这就导致这些人开始追求最直接的目的——利润。这个时候,神权和封建王权开始慢慢成了他们的阻碍了,而这个利益的代言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资产阶级(请注意,此时并没有真正的资产阶级,这不是一个历史节点,而是一个阶段)。此时的资产阶级还只是一个幼儿孩童,无力对抗封建皇帝和神学教会。上文提到的弗朗索瓦一世可以看成是它的支持者,资产阶级依附于开明皇帝身边,吮吸着卑微、肮脏和龌龊的残羹冷炙,他们的胃口很大,随着自身的发展,开始蚕食工人和殖民地人民的血液和骨髓,而一旦王权和教权挡住了去路,它会连他们一起弑杀,直至吞下整个世界。

欧洲当时乡村的商业贸易场景

文艺复兴之后,迎来了更为深远的启蒙运动,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只是萌芽状态,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已经露出了它的伶牙俐齿了,而我们今天介绍的《双城记》,本质上就是这个新兴势力为了赢取天下的一次尝试。文艺复兴的中心是意大利,启蒙运动的中心则是在法国。当时的法国综合国力已经相当强悍,海外殖民地众多,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为迅速,资产阶级开始认为皇帝和上帝有点碍手碍脚了。作为他们思想的代言人,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一批思想家的出现,他们提出了“天赋人权”,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给深陷囹圄的资产阶级指明了方向和斗争策略。显然,上帝不同于皇帝,前者并不能通过造反和革命除杀,那么启蒙思想家们想出了一个新的策略,改造上帝。从此,宗教改革运动也迎来高潮,原来需要通过教士、教会发声的上帝直接来到民众中间,“以上帝的名义”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法国曾经拥有的殖民地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1788年春,法国迎来了大旱,这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最直接的原因。逻辑是这样的,三年前法国已经经历了一次旱灾,人们为了活命,屠杀了大量牲畜(一是为了食物二是没那么多粮食供给牲口),这次旱灾直接让还没从上一次灾难中恢复过来的农民雪上加霜,人们的不满逐渐加剧。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第三等级最多的农民和农奴还承受着沉重的赋税负担,百姓苦不堪言,但也仅仅是苦不堪言而已,因为这场演出的主角资产阶级还没登台。

被压迫的法国农民,这张图片多次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

在当时的法国有一种政治制度形式,称“三级会议”。“三级”指的是三个等级,分别是代表教会(教士)的第一等级,代表封建王权(皇帝、贵族)的第二等级和市民(包括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农民等)的第三等级。三级中第一、二等级人数很少,但他们拥有大片土地和财富,却有不需要缴纳赋税等各种特权;而作为占人口百分之90以上的第三等级,不仅缺少土地,而且赋税高且杂。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连年战争、奢侈挥霍),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他希望在会议中讨论增税、限制新闻出版和民事刑法问题,并且下令不许讨论其他议题,遭到第三等级的唾弃。路易十六被迫关闭会议,但第三等级已经不再为其马首是瞻,自行成立了国民议会,并宣布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定,不久国民议会更名为制宪议会,他们开始准备制定法律,希望以法律的枷锁限制国王的权力。

当时法国的等级制度

历史来到了这个节点,如果可以选择,路易十六接受制宪议会的主张,法国就有可能像英国一样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历史没有如果,路易十六也不可能妥协,他匆忙调集军队镇压,法国大革命至此爆发。

路易十六国王,他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执行死刑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位被执行死刑的国王。

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这一天后来成为法国国庆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接下来的历史情节如疾风骤雨般席卷巴黎、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很多具体时间不提(这个我也记不住)。制宪议会取得初步胜利后,颁布了“废除一切旧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了“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同时还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不仅如此,制宪议会还没收了教会的财产,宣布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再次得罪了教会势力。此时的路易十六不得不承认制宪议会的合法性,起义军的巨大声势让这位国王胆寒,不过制宪议会看名字就可以明白,它并没有废除国王,它只是想限制王权,卢梭的“三权分立”学说在此被实现,这三权分别为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1791年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第二天,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人权宣言》

轰轰轰烈的革命引起了周边各国的不安,也让罗马教廷震怒,他们组建了外国联军开始进攻法国(此时巴黎在闹革命,但法国还是那个封建法国,外国军队要进来当然第一个面对的法国军队),法军战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巴黎人民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推翻立法议会的统治,吉伦特派(吉伦特是吉伦特派代表人物的家乡吉伦特省,由此得名,主要代表信奉自由主义的工商业人士,这点很重要)掌握巴黎权力,宣布成立国民公会,国民公会直接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至此法国波旁王朝暂告终结。

路易十六被处死后尸首被示众

历史还没有结束,原来战胜法军的外国联军一看,代表封建帝制的核心国王都被法国人弄死了,这对封建帝制是一个毁灭性的示范,必须扑杀革命烈火,而法国国内的贵族和教会势力也寻求反扑,巴黎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一次次击退了外国联军的干涉。此时,巴黎物价高涨,商人们囤积居奇,巴黎民众生活面临重大危险,人们纷纷要求国民公会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遭到吉伦特派的反对(看前文吉伦特的成分就知道他为啥反对了)。不仅如此,吉伦特派在抵御外国干涉军上面也接连失利,巴黎人民发动了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

雅各宾派的核心人物罗伯斯庇尔

雅各宾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激进派政治团体,也是当时最激进和恐怖的革命团体,其主要领导人有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圣茹斯特等。这群人满足了民众的需求,先后颁布三个土地法令,让农民获得大量土地,获得农民的支持,也有效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军,同时严厉打击抬高物价的行为,并清算了吉伦特派及其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雅各宾派嗜血成性,巴黎成了炼狱,无原则的恐怖主义和屠杀弥漫全城,今天还是优秀公民,明天就可能因为破坏“自由、民主”而被杀掉,这种政策再次激起巴黎人民的不满。再则,雅各宾派内部意见不一、分裂严重(这个情节请参考雨果先生的小说《九三年》,里面有雅各宾派几位领导人的激烈交锋,写得相当精彩),最终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热月党,于1794年7月27日(法国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发动热月政变,推翻罗伯斯庇尔并将他斩首。

雨果在他的小说《九三年》中深度描绘了雅各宾派内部的斗争

画作《罗伯斯庇尔、丹东与马拉》

油画《马拉之死》

罗伯斯庇尔被处死的场景

热月党人上台后宣布废除国民公会,成立督政府。督政府在一个不稳定的政局面前开始了骚操作,首先,它为了对抗外军放纵了军队权力,军人势力抬头,代表人物就是拿破仑;其次,它召开的立法机构选举混进了大量的保王党和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政策左右摇摆不定。1799年为了应对反法同盟的入侵,督政府中的右翼(相当于妥协势力)寄希望军队力量控制局面。不曾想被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夺取权力,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自任执政,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雾月政变”让拿破仑一举掌控了法国大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由此变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小说人物:

加维斯·劳瑞先生:英国人,英国台鲁森银行的经理人,马奈特小姐从小在他的关爱下长大,是马奈特一家的朋友。台鲁森银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聚集了大量的法国逃亡贵族,他们通过台鲁森银行驻法国办事处了解国内局势和传播讯息。

马奈特先生:一位医生,含冤入狱多年

马奈特小姐:马奈特先生的女儿

夏尔·达奈:法国贵族后裔,他放弃了贵族头衔和财富来到英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娶了马奈特小姐为妻。

斯揣沃先生:夏尔·达奈的辩护律师,夏尔来到英国后被当做敌对势力遭到审判(当时英法两国关系不好,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帮助美军对抗了英军),后因无罪释放

卡屯先生:斯揣沃先生的助手,长相酷似夏尔的一位法律界人士,他们的朋友

德发日先生:马奈特医生旧日的仆人,后来经营了一家酒馆,酒馆成了革命分子联络的中心,他是真正的民主自由斗士,在狄更斯小说中呈现正面形象。

德发日太太:德发日先生的妻子,一位坚定的女革命者,在狄更斯小说中呈现反面形象,她比她丈夫更激进、冷酷和凶残(这个人物的描写差不多就看出了狄更斯对革命的观点了

埃弗瑞蒙德侯爵:夏尔·达奈的叔父,害死了德发日太太一家。

故事大概:

1757年12月的一个晚上,年轻的马奈特医生在散步时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到了府邸后,马奈特医生发现一个已经断气的少年和细若游丝的美丽农妇。原来这两位是侯爵的佃农夫妇,侯爵看中农妇美貌将其玷污并杀害其全家。侯爵兄弟通过威逼利诱迫使马奈特医生保守秘密,遭到拒绝,不仅如此,马奈特还写信向朝廷告发,但控告信被截胡,他本人也被投进巴士底监狱。

马奈特太太得知道丈夫的噩耗后悲痛欲绝,不久离开人世。在死之前,她委托台鲁森银行的经理人劳瑞先生负责照顾自己的女儿,并全权处理她的资产。18年后,马奈特医生获释,通过劳瑞先生的从中帮助,他们父女俩再次聚首。

年轻的法国贵族夏尔·达奈从小被母亲教导要放弃这个爵位赎罪(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正是这位母亲的丈夫和小叔子),他只身来到英国,“这份家产和法兰西对我来说是没指望了,’侄子悲戚地说,‘我放弃它们。我必须以劳作为生,这是我的同胞甚至有高贵出身作靠山的那些同胞有朝一日也不得不做的——劳作。’”靠自己的劳动活命,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他和马奈特小姐竟然相爱。在婚礼的前夜,马奈特医生了解事情真相,但他没有反对,仍旧祝福这对鸳鸯。

此时,法国大革命已经爆发,以德发日先生和太太为代表的革命志士开始攻占巴士底狱,并清算贵族们及其走狗。夏尔·达奈的管家也深陷囹圄(这位管家按照夏尔的指示帮助穷人、减轻赋税,仍旧被当做反动势力入狱),他写信夏尔寻求帮助,闻讯后的夏尔决定去巴黎救人……(想了解更多欢迎去看原文,只有看原文才能深刻体会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的怒火和前文说到的恐怖气氛,不过狄更斯对革命分子进行了不折不扣的丑化,我觉得这也是事实

狄更斯的主张: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晚期作品,内容成熟饱满,少了幽默诙谐,多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冷静思考,但狄更斯的思想主张却一直没有变。当法国大革命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各阶层人士都为之震动,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其进行抵制和批判,当时英国文艺界人士也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态度。虽然这个事件本身和狄更斯时代相距甚远,但在同情法国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的同时,以狄更斯为代表的人道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放弃仇恨和报复,主张阶级和解,宣扬爱和包容。这从他对德发日夫妇的描写就可以看出,他们俩都是坚定的革命分子,但德发日先生作为斗士彰显出的是沉着、冷静和勇敢;德发日太太表现出的是残暴、冷酷和嗜血(要知道她的一家是被侯爵活活害死的,此时的她眼里怎能不黑暗?)所以这部书也常遭批评家的贬斥和否定。有的说它歪曲历史,丑化贵族统治者;有的说它从另一方面歪曲历史,丑化革命群众;有的说它是庸俗的政治宣传文字;还有的认为它陈旧过时。(总之就是两边不讨好)

现如今的我们作为一个读者对这本书的态度其实无关紧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关于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是关于这段历史最著名的一本书。当然相关的书籍还有很多,而作为读者应该注意的是写这段历史的书籍作者大多和狄更斯一样,倾入了比较重的个人感情在里面,这是需要加以鉴别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