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会总舵主 天地会总舵主出场音乐

时间:2023-05-04 03:5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664 评论:0

“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金庸先生在其封山之作《鹿鼎记》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位天地会的总舵主、堪称为一代英豪的陈近南,就连“地振高冈”之类的江湖切口,也成为了一时的流行语。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其原型。比如说郭靖。这位大侠在历史上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最后拒绝降金投河自尽。虽然跟《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没有干系,但其中的大忠大义却是两人的共同之处。

同样,《鹿鼎记》中的陈近南,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号人物。当然,他不是韦小宝的师父;至于“天地会”总舵主这一身份,也只是民间传说、而未见史料记载,真实的陈近南,乃是有“台湾卧龙”之称的陈永华。

陈永华,字复甫。他的父亲陈鼎乃是明天启七年的举人。李自成攻破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之后,陈鼎不愿为清朝官,选择了回到家乡同安务农,躲个清净。

永历二年间,郑成功攻克同安(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素闻陈鼎之名的郑成功当即拜陈鼎为教谕,年已十五六岁的陈永华被补为博士弟子员。

不久之后,同安再次沦陷于清军之手,不愿做亡国奴的陈鼎自缢于明伦堂。

同安城破,陈永华出逃。现在的他终知道儒生的一杆笔究竟比不上大刀长矛,一个人的奋死相争终不及天下响应,下定决心放弃儒生事业,以究心天下事为己任。

此时的郑成功已经占据厦门,意图以厦门为基地,再造明朝之山河。

再造河山,人才颇为重要。郑成功招揽人才的命令一下,永历朝的兵部侍郎王忠孝便将陈永华推荐给他。

陈永华为人沉稳,不善于言辞。不过要是一旦开始谈论议论时局形势,便变得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中往往能切中要害。处理事务颇有定力,果断有识,不为其他人所动,而一切疑难,都会在他手中迎刃而解。

郑成功与他相见恨晚,一起坐下来谈论时事,终日毫无倦意。郑成功兴奋地赞赏陈永华:“复甫,真乃当世卧龙也”。不久之后便授予参军,以宾礼相待。待到退守台湾之后,陈永华的女儿又嫁与了郑成功之孙郑克塽为妻,两家结为姻亲。

跟随郑成功之后的陈永华颇领知遇之恩,对郑成功的复国大业鼎力支持,尽心辅佐。

郑成功不甘心只保厦门,他的目标是复国,是再拥朱氏帝王重掌中华江山。因此,他便产生了北伐之意。

但军中众将对此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按目前的实力对比来说,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不能毕全功。当今之势,还是应韬光养晦,积蓄实力,避免与清军的正面交锋。

诸将纷纷否定郑成功的北伐之念,唯有陈永华据理力争,赞同北伐。他认为,这个时候的清朝刚刚入主中原,立足未稳;加上国内反清之势高涨,正可利用。

一旦假以时日,清军羽翼已丰,国内局势渐趋安稳,再行北伐,必定困难重重,胜负难料。

郑成功闻言大喜,决意北伐。命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留守厦门,自提大军北伐。临行之时,郑成功告诫郑经:“陈先生乃当今名士,留下他辅佐你,当以待之以老师之礼。”这很像当年的刘备托孤于诸葛亮。

然而郑成功所发动的两次北伐虽取得了一定的功绩(曾一举攻克军事重镇镇江),但再攻取南京之时,中了清军南京守将的缓兵之计,被城内的清军联合援兵杀得大败,损失了大半兵力,多员猛将也战死沙场。郑成功又悔又恨,无奈之下,班师撤回闽南。

北伐失败,郑成功开始考虑另辟蹊径,经过对局势的分析,决意在台湾再建根据地。

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陈永华被任命为咨议参军。

在郑成功兵发台湾的同一年,被关押在牢狱之中的郑芝龙及郑家十四口突然被清朝统治者统统处死。郑芝龙更被凌迟残杀。

降清的黄梧又向清廷建议“掘郑氏祖坟以泄天下之愤”的恶毒计策。清廷根据他的建议,毁郑氏祖坟,将掘得的骸骨肆意侮辱。消息传至台湾,郑成功悲痛欲绝。

不久,又一噩耗传来:顺治十八年四月,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害。

在忠孝之间已付出巨大牺牲的郑成功受到双重打击,再也经受不住,一病不起。康熙元年,郑成功含恨而逝。

郑成功辞世,世子郑经继承王位,对自己的亲家陈永华更为倚重,每逢军国大事必向他请教。而陈永华也尽心尽力地辅佐郑经。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年,陈永华被晋升为勇卫,并加监军御史之职。

当时的台湾,还属于边陲之地,文化和经济都非常落后,陈永华去了之后,开始施展治国安邦的大才,短短几年就将台湾发展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广设学堂,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日本学者川崎繁树曾评价说:“郑经经营的台湾政策,泰半出于陈永华的方寸之间。

康熙二十年,陈永华病逝。清翰林学士李光地听说陈永华病逝,向皇帝上书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陈永华在台湾的重要地位。果不其然,没过三年,台湾即被清政府收复。

天地会的往事

金庸先生的一部《鹿鼎记》,让人们熟知了天地会。那么,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天地会?天地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天地会在历史上是存在过的,是清代民间大批秘密结社中的一个,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而名为天地会。又名洪门,俗称洪帮。

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关天地会起源的说法大体上有12种之多:郑成功创立天地会说;福建藤牌兵创立说;以“万”为姓集团余党创立说;始于明季说;始于明末清初说;始于康熙十三年甲寅说;始于雍正年间说;始于雍正初年说;始于雍正十二年甲寅说;始于乾隆二十六年说;始于乾隆三十二年说;广义天地会始于雍正年间、狭义天地会始于乾隆年间说等等。

在后世流传的各种天地会秘密文件中,一般都称少林寺被清军焚烧后,历经劫难而幸存的五位僧人拜长林寺的主持万云龙为大哥,以陈近南为香主,于高溪庙起义反清。

其后,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万云龙失机阵亡,五僧分头行动,前往各省组织天地会分会,被人称为天地会五祖。

万云龙就是郑成功吗

对这些传说加以考证后,可以看出,天地会的大哥万云龙其实就是在影射郑成功,而陈近南则指的是陈永华。那么,天地会到底是不是郑成功手创的呢?在清末欧榘甲的《新广东》一书中有一段记载:

“郑成功以兴复明室,讨灭满洲为已任。在位二十年中,无岁不兴兵伐闽浙,近不得意,环顾左右之人,既无雄材大略,断难以武力与满族争衡。

嗣子非材,台湾亦难久据,不得不为九世复仇之计,乃起天地会焉。其部下多津泉人,知满清根基已定,非有私会,潜通各省行之百年之久,乘其衰弊,不能克复汉家。

乃私立口号,私立文字,私立仪式,重其誓愿,严其泄漏。入会者亲如兄弟;未入会者,父子亦如秦越。其所志在复明,故因洪武年号,自称洪家。旗帜服色,皆以红为尚,洪字三点水,故三合、三点等名目出焉。”

革命党人陶成章在《教会源流考》中论述天地会的起源问题时也曾说道:

“明太祖本红巾军中之一小头目,未起义之前,为主觉寺一丐僧。其后又不幸而明室内乱,满洲乘之,再蹈亡国之惨。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又结秘密团体,以求光复祖国,而洪门之会设也。

何谓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故又名天地会。始倡者为郑成功,继述而修整之者,则陈近南也。凡同盟者,均曰洪门。门,家门也,故又号曰洪家。既为一家,既系同胞,故入会者,无论职位高下,入会先后,均称曰兄弟。”

天地会是由郑成功创立的这一说法,其实只是清末民初以来革命党人的宣传。郑成功是反清复明的英雄,革命党人塑造典型的汉族英雄人物,以激发反清情绪,具有时代的意义。

而实际上郑成功创立天地会说,与郑成功本人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在郑成功一生抗清经历中,从未发现有创立天地会以扩大队伍的任何史料。在天地会档案史料和秘密文件中,也无郑成功创立天地会的记载。

在乾隆年间天地会要犯的供词中,也均未提及郑成功。从少林寺僧征西鲁的传说来看,它是后人模仿史书及民间流传的有关少林寺和尚的故事虚构而成,既非影射郑氏一家经历,亦非反映天地会的起源。

无论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还是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明清档案,都找不到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天地会起源于台湾,郑成功是天地会创始人。

其实,天地会起源于台湾,郑成功是天地会的创始人,陈永华继述而修整的说法,都是一种推测,只不过经过金庸先生的演绎之后,成为了人们心里的现实。

1680年,陈永华郁郁而终,年仅46岁。郑经亲自为他主持了葬礼,谥号文正。要知道,在谥号中,“文正”是最顶级的荣誉,必须要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者才能获得,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比如在晚清,只有曾国藩得到过,连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顶级大人物都没有。

所以,陈永华能被谥号“文正”,绝对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