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云冈石窟 山西云冈石窟介绍作文
云冈石窟开始建造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一说始建于太平真君十一年,即450)。直到495年,龙门石窟开凿完成为止,前后经历了三十五年,后来又陆续有所修造。
北魏文成帝即位不久,就指定昙曜和尚领导技术工人,在今山西大同(当时北魏的国都,后迁都洛阳)西北三十里云冈镇武州山的崖壁上,开凿石窟,雕刻佛像。
云冈石窟现存三十余洞,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二十多处。各个洞窟里面,分别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菩萨和天仙,还有各种飞禽走兽、楼台宝塔和树木花草等,艺术价值很高。比如,在第八石窟中,有口衔小珠的猛禽,爪趾雄健,半蹲半站的姿势,显得分外有力。这种猛禽,形状有点像孔雀,在佛经中叫作“那罗延”,是古印度人想象中的灵异。我国劳动人民在刻制这种外来的、想象中的动物时,完全采用了秦、汉以来的传统造型手法,并进行再创造,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很高水平。
云冈石窟雕作的佛像,充满了人间气味。拿第五窟大佛洞来讲,洞口筑有四层的大楼阁,进入楼阁,迎面就是一座约莫五十五尺高的巨佛坐像,它的脚就有十四尺长,中指有七尺长,比一个人还大得多。佛像高大雄伟,显示出举世独尊、无可匹敌的气概。其他石像,各按品级一个低似一个,全体均服从大佛。再配上许多身材矮小的人像,把大佛衬托得更加雄峻庄严。洞内有一副楹联,写道:“顶天立地奇男子,炤古腾今大圣人。”由此可见,大佛是象征皇帝的,其他各级石像好比大小群臣,身材矮小的人则代表民众和各种服役的奴隶。这岂不是一幅完整的封建统治示意图?
长期以来,云冈各洞石佛,都有残毁;特别是近百年来,遭到帝国主义的偷窃破坏,损失更严重。仅据1935年的调查结果,佛头便被偷凿去三百余颗。
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山上开凿的。最初开凿的,称古阳洞大石窟。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和魏孝明帝继续开凿,称为宾阳洞,分北、中、南三大石窟。以后在东魏、北齐、隋、唐时代,又继续经营,开凿了不少。石窟造像多开凿在洛阳南四十里伊水两岸。北魏时营建的石窟都在左岸(西),其中最重要的有二十一窟,此外小窟还很多。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仅造窟三所,即共费人工八十万以上;若就全部石窟来说,可以想见工程多么浩大。各石窟中刻满了大小佛像,造像都很优美。如宾阳中洞所刻的《帝后礼佛图》,就是一件精美绝妙、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精品。但是这份无价之宝早已被帝国主义盗走。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云冈石佛多姿态雄健,气象逼人;而龙门石佛,则多面带笑容,温和可亲。比如,宾阳洞的主佛佛像,脸上含着微笑,仿佛想要人和他亲近的样子。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一样,也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严重盗窃和破坏,其损失之重,无法估计。
云冈、龙门两石窟,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和伟大智慧的创造,它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份艺术上的珍贵遗产,才真正受到了国家的珍视和保护。(张福裕)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