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次中音号 次中音号多少一把
芦笙从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通道侗族自治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乐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种类根据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共分为6种,它们是: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地筒属特重低音,特大芦笙属倍低音芦笙,大芦笙属低音芦笙,中芦笙属中音芦笙,小芦笙属次高音芦笙,最小芦笙属高音芦笙。传统芦笙共有3个音,12个调。传侗族芦笙曲牌共有十二首,现在,常用的芦笙曲牌主要有《集合曲》、《进堂曲》、《踩堂曲》、《扫堂曲》、《同去曲》、《上路曲》、《比赛曲》、《走曲》、《圆圈曲》等。芦笙记谱符号有三种,即汉文译音记谱,现代简谱记谱和侗文记谱。演奏时,演奏者常做左右大幅度摇摆,独舞和对奏时,又会时而旋转,时而蹲跳。在音乐效果上富有特色的是碎音颤奏。
组建芦笙乐队,常用一支最高音芦笙作为领奏和指挥乐器,其它芦笙数量为:高音芦笙二支、中音芦笙三支、次中音芦笙十支、低音芦笙两支、倍低音芦笙一支,地筒一支。也有其他形式配置。在通道,每年都要举行侗族芦笙节活动,各寨芦笙队互相比赛、同时吹奏,十来支大型芦笙队相互争鸣、试比高低,音响振撼山谷,气势无比壮观,裁判在远离赛场的山上评判。
芦笙舞是通道侗族多种民俗活动表演的内容。它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而跳的民间舞蹈。有两种形式:1、自吹自舞、边吹边舞,主要模仿人们的各种劳动动作或动物动作,其难度较高,有鱼跃、采花、斗鸟、赶虎、猫旋柱、鹰翔、拌草、滚车、盘龙等舞姿,非经训练难以完成;2、吹者自吹、舞者自舞,跳时以大号芦笙居中,年青姑娘以大号芦笙为中心,围成1圈,摆手帕或打花伞、提油灯,或进或退,腿部一曲一变,踩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在姑娘的外围又有1圈手握小号芦笙的男子边吹边舞。这两圈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舞步,不时交换位置,从而使之气势雄浑,场面壮观。
表演时边吹边跳,做很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这是芦笙表演的最大特点。通道县坪坦乡是文化部命名的芦笙艺术之乡,其实整个通道县就是芦笙之乡,在通道,村村寨寨有芦笙队,队员从70岁老人到7-8岁少年儿童。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卫星电视、VCD进入农舍,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生活观念。演奏芦笙,跳芦笙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现代文化强烈冲击。另外,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生产力低下,境内各乡镇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艰苦,生活水平不高。生活所迫,致使90%以上的中青年不得不远走沿海,打工挣钱。因此,目前在通道学习演奏芦笙,跳芦笙舞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们对演奏芦笙,跳芦笙舞逐渐失去兴趣,侗族芦笙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
芦笙表演
芦笙表演
芦笙表演
少年芦笙队
芦笙制作工具
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端,地处东经109°25′—110°1′北纬25°52′—26°29′之间,东邻湖南的绥宁、城步县,南毗广西的三江、龙胜县,西连贵州的黎平县,北接湖南的靖州县,为湘、桂、黔三省(区)六县交界之地,域内南北距离68公里,东西横跨58公里,土地总面积2238.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6%。现辖7镇14乡21.69万人,其中侗族占78.3%,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侗族自治县。芦笙传承区域占全县面积70%,分布在西部各乡镇以及南部百里侗族文化长廊的各乡镇。
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工匠用竹、木、铜片自制而成的传统竹管乐器,侗语叫“伦”。芦笙音乐和侗族其它音乐艺术形式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而滋生繁茂。关于芦笙的史载多在宋代以后。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辰、沅、靖州等地,友仡伶,仡赞……男未娶者,以金鸡插髻……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邝露《赤雅》载: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靖州直隶州志》(道光版?卷十一)载:“……侗每于正月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彼此往来,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节,男女相邀成集,赛芦笙、声震山谷……”。就芦笙的制作《侗款》中有就这样的记载:古坪金固做侗笛/也洞陈现制笙人/第一竹簧声音不大,第二造木簧声音不响/第三造角簧声音不明/丢在滩头,扔进溪沟/父无计策,母无法想/父出金钱,母出银两/走到塘洞滩头大寨/买得一斤白铜,二斤黄铜/请老匠炉火来烧,少匠炭火来熔/老匠锻铜铮铮,造得定音簧/少匠锻铜帮帮,造得芦笙簧/三个筒装上面,六个箍子捆下边/六管装上方,六簧装中间/无处取音,去到阳洞滩头细细听/山涧之水声哟哟,取架大号笙叫哥乐/山涧之水声耶耶,取架小号笙叫切列/山涧之水声盈盈,取架倒盖筒大号/吹也很响,音也宏亮/哥吹响去三十里路,弟吹震去四十里程/如天空的响雷,像地下啸风/男听男高兴,女听女欢乐/。 从这首《侗款》中,折射出侗族制造芦笙的艰难历程。
芦笙从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侗民族所喜爱,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侗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吹芦笙时可站可坐可跳,特别是舞蹈时,边吹边跳,笙中有乐、乐中有舞、乐舞交融。“鲤鱼上滩”就是在表演中做各种旋转动作,如吹奏芦笙的同时完成前手翻、后手翻动作。所以它是一项融音乐、舞蹈、运动于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通道县坪坦乡是文化部命名的芦笙艺术之乡,其实整个通道县就是芦笙之乡,在通道,村村寨寨有芦笙队,队员从70岁老人到7-8岁少年儿童。芦笙表演是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村里有芦笙活动,村寨男女老少出动,在吹吹跳跳中交流感情,促使村寨之间和睦友好。侗族芦笙曲目十分丰富,其音调婉转缠绵,热情奔放,层次分明,柔和优美,娓娓动听。几十把、上百把芦笙同时吹奏,气势磅礴,地动山摇,震撼人心。小伙子吹着芦笙奋力摇摆,边吹边跳,挺胸昂头,高昴的曲调,潇洒的舞姿,洋溢着男性阳刚的气概。姑娘们踏着拿油灯、打花伞和舞手帕,围圈翩翩起舞,充分展示侗家姑娘温柔、贤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