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两千字
人生最大的囚笼,来自于自己的思想。
前几天在重温电影《1942》的时候,里面有一句对白让我非常震撼,财主范殿元在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逃难过程中,和自己家的长工栓柱说了这样一句话:“等我到了陕西,立住了脚,就好办了,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拴住这个时候说:“东家,到时候我还给你当长工。”
同样是一穷二白的状态,十年之后东家依然能够成为东家,而长工无论再怎么努力可能还是长工。
这是非常可怕而又现实的一个现象,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现象,但这个现象却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很多人看到这里非常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难道这都是注定的吗?
其实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内在核心的外现,我们所看见的只是现象和结果,决定结果的就是内在根源,而决定这个根源的,就是人的思想。
思想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人生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让他只能站在山脚下去看事物的时候,他看到的永远只是山脚下的蝇营狗苟,但是当他的思想到达山顶,哪怕到达山腰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景,这个就是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状态的道理。
而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认知。
认知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每个人听到认知的时候表示耳朵都起茧子,但是大多数人只是了解了认知的概念,或许并没有体会到认知真正能对于命运产生的影响,如果你能够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认知对人生产生的重要作用,那么你一定有耐心将接下来的内容看完。
人生有一个永远不可忽略的真相,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外在的客观条件,而是内在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认知,天道不一定酬勤,而是有智慧者才能崭露锋芒,当你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就可以用高维的思想去解决低维的问题,这个如鱼得水的过程也一定会让你得到如愿以偿的人生。
张一鸣说:其实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东家换一个地方,过十年之后依旧可以成为东家,就是因为他的认知决定了他能在没有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客观条件,而在拥有了客观条件之后,准确抓住时机,杀伐果断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史记》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1942》这句话的实际案例。
蜀郡卓氏的祖先本是赵国人,靠冶(yě)铁成为富豪,秦军攻破赵国之后,强迫卓氏离开故土,流迁他乡,卓氏被掳掠之后,只有夫妻二人推着车步行,前往被流放的地方。
那些同时被流迁沦为俘虏的人稍微剩下一点钱财,就争着用来贿赂带队的秦国官吏,请求安排在较近的地点,也都在葭萌定居,而卓氏却说:“这里土地狭小贫瘠,我听说汶山之下有大片肥沃的田野,地里出产大芋头,能当粮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到死都不会挨饿。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在市镇上做工,便于经商。”
于是就要求迁往远处,结果被安排在临邛(qióng),卓氏心中暗暗大喜,就前往出铁的山上开采矿石,开炉鼓风,冶铸铁器钱币,巧妙地运用人力财力,苦心经营,滇蜀二地的百姓都为他所用,富裕的程度达到家有奴仆千人,后来甚至可以在自家田园池林中射猎游戏,这种享乐可以和国君相比。
《史记》之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
意思就是说:这些人都不是有爵位封邑俸禄收入的方法,也不靠非法的手段致富,都是能推测货物流通的规律,正确估量形势,决定投资的方向,以顺应时势的需要,得到赢利。
苏轼曾有一句名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就是广泛的去涉猎,大量的去阅读,“约取”就是一个去伪存真,抛开表象抓住本质的智慧。
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一个过程,当你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足够多的时候,这就是在提升认知,当你的认知到了一定的高度,看问题足够深刻的时候,你才能和这个世界的规则碰撞出火花,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结果。
人生很多时候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相差的距离并不远,甚至只是一刹那,或者说也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感觉,当你能够通过正确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抓住那一点感觉之后,那些你所期待的结果都会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认知对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还要强调一个更重要的事物,它建立在认知之上,而它的重要性也不亚于认知对人生的影响,那就是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如果不实践,它永远只是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有认知却不去行动,那么认知永远不会产生价值,只有敢于行动去经历,去体验,去改正,用自己的认知慢慢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存在的恰到好处的智慧,这就是特殊的生存手段。
长此以往,在实践中见真理,在真理中铸就未来,以高维认知为基础,再去贯彻迅速而彻底的行动,这才能拥有事半功倍的结果,最后才能完成从长工到东家的转变。
作者|南伯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