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是什么动物身上的哪个部位 麝香出自什么动物身上

时间:2023-05-04 08:1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082 评论:0

图文: 李健

麝香,是一种人尽皆知的中药,也是制造高级香水的重要原料。尽管人们对麝香有一定了解,但对携有麝香的麝类动物却了解不多。

当香囊内的分泌物充足时,雄麝会通过挤压地面或树干把多余的分泌物排出,留下的气味浓郁

我国是麝科动物的主要分布国,国内已知分布有 6 种,它们是原麝、马麝、林麝、黑麝、安徽麝、白腹麝。

在雄麝腹脐与生殖器之间那扁圆形的脐下腺上有一个凸起物,这就是产生麝香俗称的香囊。麝香囊内部所积蓄的物质便是麝香,这种雄麝特有的生理分泌物,是獐或其他鹿科动物不具备的。麝科动物的形态与獐相近,而雄麝生有麝香,它们还被冠以“香獐”之名。因为国内外对麝香的需求量一直很大,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大量麝类遭到无情猎杀,致使现今我国的麝科动物全部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由于它们天性胆小、谨慎,在野外很难见到它们,只有去动物园或者是相关养殖场去目睹。为了拍到它们的画面,我曾向多家麝类饲养场寻求帮助,无奈都被婉拒。 最后,终于有幸得到上海市崇明东平麝场的许可,才能亲眼一睹这些神奇的动物。不过,前提是在35摄氏度以上的炙热天气下穿上防疫服。不过所拍摄的是林麝。

林麝在分类上与獐不同科,在外观也有所区别,需仔细分辨。它们在麝科动物中属于体形娇小的一种,体长不足 1 米,体重只有 7?12 公斤,比獐还小。 幼麝体侧的斑点到了成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留下的是褐色的体背与灰褐色的面部,白色的喉,胸部还有一条引人注目的褐色斑纹,这些特征与体表泛黄的獐是不一样的。雄麝那如弯刀状的上犬齿非常发达,可长到 6.5 厘米,突出唇外的獠牙看起来锋芒毕露,尽显威风。

在我国,林麝分布于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青海等地, 主要栖息于海拔3200 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山地灌丛。性格孤僻的林麝常独居生活,晨昏活动的它们喜欢采食多种灌木的嫩叶,苔藓、松萝。 相比平原,林麝更常居于倾斜的岩坡,这便造就了它们擅长跳跃的本领,就是歪斜的树干它们也能顺利地攀爬而上。倾斜 40 度左右的山坡或树木对它们来说有利于躲避天敌。

然而,在猎杀者人类面前,麝麝们武功尽失,成待宰的“羔羊”。

在饲养场跳过 3 米高的围栏对林麝来说不在话下,因而围栏应设为 5 米高为宜

当我步入林麝饲养场的时候,场主千叮咛万嘱咐,告知林麝生性胆小, 是非常容易受到惊吓的动物,一定要轻声慢步,缓缓接近。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养麝场都不愿接受我的造访了,原来外界的干扰确实会使麝类出现应激反应。

麝类的受惊行为主要体现为两种:一种是乱跑,受惊的林麝会漫无目的地顺着围栏边缘慌乱逃窜,这期间还会或多或少产生擦伤;另一种是翻跳,如果四周都是墙壁的话,林麝会径直攀登墙面,待爬到顶的时候,再来一个前空翻,如此反复。所以,为了避免林麝应激反应的发生,我并没有观察太久。

麝科动物不宜受到外界惊扰,是否能在动物园饲养呢?实际上,我国的太原动物园就曾饲养过原麝,可惜未能形成种群。而远在德国的莱比锡动物园不仅能使麝类顺利存活,雌麝还能携崽走到游人面前,丝毫不惧怕。

上海市崇明东平麝场对林麝的饲养已有30 多年的历史了,生活在这里的林麝经过几代的繁殖,尽管对我这个陌生人尚存警觉, 但对那些精心照料它们的工作人员已亲如家人一般,幼麝毫无忌惮地站在老场主肩膀上的照片一直挂在饲养场的正门前。遗憾的是,这家麝场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衷心希望这 50 多只林麝能有好的归宿。

我们不应以药用价值来看待麝类,它们已经所剩寥寥,是濒危动物,珍稀程度并不比大熊猫低。

延伸阅读

以前,我国麝类资源较为丰富,其数量占世界总量的70%左右。后因人们对天然麝香的强大市场需求。由于麝香只能活取,而麝生性胆小,听觉、嗅觉又很发达,又多在拂晓或黄昏活动,难以近距离接触,要获取麝香只能远距离射杀。因雌雄难辨,常被一起射杀,因而导致麝数量急剧减少成为濒危物种。20世纪80年代之前,每10年中国麝类数量是减少一半。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则是每5年中国麝类数量是减少一半。1988年,麝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3年又被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许多名贵中成药因麝香原料匮乏而难以组方。麝香的主要成分就是麝香酮。为此,原卫生部于开始开始人工麝香酮的研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成功,并实行批量生产,较好地解决了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与名贵中成药配方的国家级难题。

关于作者

动物摄影师,动物科普撰稿人。多年来,走访了全国多家动物园,为日益稀少的中国本土动物拍照记录,只为留住它们的影像资料,向大众宣传保护本土动物的重要性。写有《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一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