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是怎么富起来的 华西村是干什么的

时间:2023-05-04 10:5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420 评论:0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镇西部,被誉为“天下第一村”。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无锡小村,1961年才建村,当时全村劳动力人口不过292人,欠债1.5万元,吴仁宝任第一任村支书。此后50多年的时间,他一直华西村的掌舵人。

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创造了诸多奇迹。1978年,华西村民人均年收入220元,交税28.18万。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增长了410倍,达到9.05万元,交税13.56亿,增长4811倍。如今,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已经是一个拥有高速公路、航道、直升机坪、隧道的“天下第一村”。

作为华西村的缔造者,吴仁宝一路走来摸着石头过河,留下了诸多令人叹服的江湖往事。2005年,他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回顾这些往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吴仁宝是如何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吴仁宝不为固有观念绑架 拒绝“傻干”蹚出独特道路

1961年,33岁的吴仁宝上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盲从时代风潮,屡屡在关键时刻做出创新举动,带领华西村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吴仁宝上任初期也曾投身时代风潮,上世纪60年代正是“大跃进”时期,全国农业学大寨。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大干苦干,削高地、填低洼,拉直弯曲河道、将起伏的田地铺平。足足用了7年时间,华西村原来1300多块零星田地,被改造成了400多块良田,也建成了吨粮田。

从1968年开始,《新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都开始关注华西村,称赞它是“农业学大寨”样板村。此时的吴仁宝却算了一笔经济账,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拼命大干社会主义的时代。

华西村劳动力人口不足300人,辛辛苦苦却还只能维持一个温饱的水平。吴仁宝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当时的迷惘:“对党的话我时时听,事事听,结局却是如此?这难道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穷则思变,为了能够改善生活水平,吴仁宝开始思考起华西村未来的致富道路。将目光投在了五金行业。1969年,他带领20名村民悄悄在村里建起了五金厂,从1969年至1978年,这个五金厂实现产值296.35万元,完成了华西村最开始的资本积累。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仁宝却没有盲从时代潮流,反而认为华西村不应该搞分田到户,走集体经济更合适。

在吴仁宝眼里,华西村如果分田到户人均只有4分地,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村里有小五金厂这样的工业基础,已实现了年缴税28.18万元,与其分田到户,不如发展村办企业。

做出这样的判断后,吴仁宝将村里的良田承包给了30名种田能手,其余村民则投身到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中。此前华西村还是偷偷摸摸做企业,如今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植,这个江南小村迅速扩张。

1985年,当个体户经济刚刚在转型中的中国大地上萌芽之时,华西村已经开始施行股份制集体经济。吴仁宝动员村民投资村集体,个人以钱入股,集体控股。在那个村民年收入不过几百元的时代,华西村委会一共筹到了几百万,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几十年的时间,华西村建起了印染、塑料、纺织、钢铁、等多家工厂,财富也在不断增长。如今,华西村已经是一个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华西村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欧式别墅,村中大道上,豪车不时开过。

吴仁宝有想法更有魄力 敢想敢干豁得出去

改革开放之前,吴仁宝带领华西村起步阶段,不仅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意识,更要具备敢于实践的魄力。

早在1964年,吴仁宝就在华西村施行创新式盖房。村里统一拿出土地建房,然后以旧房折价的方式,将新房分给村民。此后特殊时期,吴仁宝因此被挂黑板批斗。

此后,他又因为全村统一计算实际收入和人均劳动点,被省革命委员会起诉。所幸此事经过一番调查后,并没有再继续追究。

1969年,他率领村民创办五金工厂更是一件“掉脑袋”的事情。因为搞农业、搞粮食是社会主义,搞工厂是资本主义。

上世纪60年代,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为了能够说服村民和他一起干,吴仁宝从无锡请来了老师傅,反复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终才把厂子建起来。为了能够顺利生产,厂房被建在村庄最边远的角落里。

吴仁宝还与领导打起了“游击战”。领导来检查,五金厂就停工,工人和村民们一起去地里干活。领导走后,工人再回来加班加点搞生产。1984年,吴仁宝又开始推动村民入股村办企业,一次性把村民年终分配的钱全部拿来建厂,这在当时又引起了巨大争议。

为此吴仁宝签字画押,立下了“一个亿”的军令状:如果3年后,全村年收入达不到一亿元,他的家产全部归公。与他一起豁出去的还有全村干部,80多位承包者逐一立下军令状。

1988年,华西村年收入在突破一亿元,成为江苏第一村。1991年底,年产值5亿元。1993年,华西村引进大型中外合资项目组建华西集团公司。

胆大心细摸清时代脉搏 吴仁宝商业嗅觉敏锐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腾飞的历史进程中,其惊人的商业嗅觉起到了关键作用,几乎每一次出手都摸清了时代的脉搏,找准了商机所在。

吴仁宝当年选择从五金行业入手,并非拍着脑袋做出的决定。他考察了各地市场。他发现像高硬度螺母、螺旋丝锥这样的小东西,国营工厂几乎瞧不上眼,但是市场上又有大量的需求,因此才冒险创办了五金厂。

事实证明,吴仁宝的商业眼光非常精准,此后几十年,他敏锐的商业嗅觉一再得到验证。

1978年“包产到户”政策施行后几年,吴仁宝决定要创办一家农药喷雾器的制造厂。当时很多人都还不明白,认为当时农具和农机行业都不景气,农药喷雾器的市场也不会好。

对此,吴仁宝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包产到户初期农民手里没钱,只能靠暂借农具进行生产,农具行业当然不景气。但是只要过几年,农民富起来自然会购买农具,再加上原有农机具的损耗,不只是农药喷雾器,整个行业都会迎来井喷式发展。

果然,华西药械厂1983年创立,第二年的收入就达到了200多万元。此后,华西村进入了“造厂时代”,吴仁宝不断抓住市场需求创办新的工厂。1991年底,华西村创办织布厂、钢板厂、纺织厂等20多家企业,涉及诸多领域,年产值可以达到5亿元。

关于吴仁宝的商业传奇流传最广的一个事迹就是“开一个会赚一个亿”。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被连续报道后,吴仁宝预感中国市场经济将会迎来巨大发展。3月1日深夜,他突然通知全体村干部开会,在会上向全体干部反复强调了四个字:借钱吃足。

原来,吴仁宝分析市场经济一旦放开,原材料价格肯定会快速上涨,对于这个历史机遇他一秒钟也不想耽搁,深思熟虑后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所谓“借钱吃足”,就是让大家动用一切手段借钱,然后大批买进钢、铝等生产原材料。

那一次,华西村筹集资金2400多万,将仓库里填满了上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很快,全国的建设浪潮席卷而来,原材料大涨数倍,华西村赚了上亿元。由此,吴仁宝“开一个会赚一个亿”的传奇故事也流传开来。

1999年华西村更是开创了一个先河,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于这个历史事件吴仁宝再次敏锐地遇见:中国经济过热,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为此,他要求企业撤掉了一大批相关项目,不再扩张基建产业。数月后,国家果然启动宏观调控,华西村不仅没有蒙受损失,反而逆势上扬。2003年全村总产值突破百亿,2007年达到450亿。

进入21世纪,华西村开始转型多个行业,2003年进入仓储物流领域、2005年投资金融、2008年进入远洋海工……

吴仁宝家族掌控华西村产业 未来走势扑朔迷离

华西村不断成长的同时,吴仁宝也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这个国王自有一套运行规则,而它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吴仁宝和他的家族。

华西村一直践行集体所有制,村里虽然人人住别墅,家家有豪车,但是这些资产其实都是集体所有,村民通过“申请”获得。简单来讲,村民只有这些财产的使用权,没有产权。不能变现,也不能带走的。

华西村村民实际能够支配的收入,仅占村民总收入的28.75%。其村规还硬性规定:村民一旦离开华西,或者不在村办企业工作,财产就全部收归集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财产掌握在村领导层手中。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报道称,华西村党委成员中,以吴家为核心的圈子达到36人,占比高达72%。吴仁宝始终是实际最高掌权者自不必说,其子孙也几乎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他的四个儿子分别是现任村党委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分别掌管华西村的房地产、冶金等产业。孙女为上级单位江阴市副市长。而且华西集团八大公司负责人中,有七位都是吴仁宝的近亲属。复旦大学教授周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全村总量的90.7%。

2013年吴仁宝去世,华西村迎来了“后吴仁宝时代”的各种挑战。在如今私有财产和崇尚个性自由的时代,失去了精神领袖一样的人物,其“家族式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能否长盛不衰,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