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什么意思 本科是什么文化程度
关注我私信回复“资料”领取海量学习干货,小初高/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考研/应有尽有
大学的学制,大致分为:本科、专科,其实还有很多人并不熟悉的“预科”。那到底这些都代表什么意义?大学“本科”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由来的呢?
今天老新带你一起涨姿势!
大学“本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还得从中国的科举制度说起。
Ⅰ.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引自西方的。但中国的文化始终是传承,西方的大学被引入中国后,有着明显的“中国化”色彩。
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制概念,但科举却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古代科举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不是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举行。
Ⅱ.
古代科举为什么要规定三年呢?
首先是有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比方说交通问题,行政效率问题,时间太短,考生与官方都存在难题。
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还要与当时的其他制度相衔接。比如说“丁忧”制度。
“丁忧”,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员,如果有父母等亲人去世,必须回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或上班。
“丁忧”的制度规定,是二十七个月,约等于三年。科举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这样制度就衔接了。
古代纪年,使用的是天干地支。如1619年为丙辰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丙辰科”;1619年为己未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己未科”。这就是科举中的“科”。
Ⅲ.
那科举中的“本”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科举,考生要从秀才考到举人,再考到进士,三个级别。
其中的进士,先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后再参加“殿试”。“会试”是礼部举行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
“会试”到“殿试”,没有淘汰,除非有什么违规行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亲人去世,需要“丁忧”,不能参加殿试。
正常情况下,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就会参加丙辰科殿试,也就是本科殿试。通俗地讲,就是参加同一科的会试与殿试。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说,是“这”一科。
明代的著名历史人物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阳人。马士英是进士,但就不是“本科”了。
马士英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并且考中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马士英没有参加“丙辰科”的殿试。
没有参加最终的殿试,殿试资格还是有的。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倘有因丁忧或别项事故,而不能于本科殿试者,可以声明事由告假,谓之告殿,准其于下一二科补殿试。”这样,马士英参加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殿试,成为二甲第十九名进士。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上是一样的。
Ⅳ.
“本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宋史·选举志一》:“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
清末废科举后,中国的大学在本科前设有一个预科。
这时的“本科”是相对“预科”。后来,很多大学的“预科”被取消,但“本科”的叫法被保留下来了。当时的“本科”,并不是为了区别现在这种意义的“专科”。
预科制度现在仍继续在发挥作用。
现行的我国预科,是指对参加高考的学生,知识水平尚未达到进入大学的要求,给予一定时间补习后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一种补习方式 。
目前我国是高校预科,主要针对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举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形式,预科一般一年,一年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达到一定成绩即可转为本科学习 。
Ⅵ.
现在的 “专科”通常又被称作“大专”。
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农业、商业和医学四种,修业时间为两至三年。
“本科”出现于宋代,“专科”出现于民初,两者差了一千多年。
科普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对大学有了新的认识?关于大学你还知道哪些?快点来留言吧!
来源:大学生网圈(ID:daxue301),综合整理自尚科教育、校园篇。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