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是几本 福建师范协和学院几本
来源:四川大学、双一流高校
老A按:我在6月13日,上了一个新专栏,点击蓝色字体读我刚写的:老A讲利用饭局来办成自己事的操作指南
日前,四川大学正式发文决定聘任学校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他们将在校内与两院院士享有同等待遇。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其岗位职责是带领本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建设一支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团队。
近年来,为推进四川大学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的伟大事业,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学校出台了《四川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为落实该文件2019年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增选工作暂行办法》,推进我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完善文科杰出教授评审办法。按照暂行办法规定,2019年学校启动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增选工作。经过个人申请与单位推荐、资格审核、文科专家委员会初评、校务会对文科初评情况进行综合审议确定候选人名单、候选人校内公示以及校外同行评议、校评审委员会推选、校务会审议和校党委常委会审批,最终产生2名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本次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的增选,对文科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文科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詹石窗教授的“道学研究”人生
詹石窗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是我国道教文化研究、宗教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霍巍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是我国秦汉至元明考古领域的著名学者。
詹石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道教文化研究专家、宗教学专家,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老子研究院院长、《宗教学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及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潜心道学研究,结出丰硕成果
詹石窗教授于1977年秋就读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政治理论班。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本科专业,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师从著名道教学者、原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是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培养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第四届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之后,詹石窗教授便一直活跃在道学研究的前沿,在道教文学、道教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传统经学与道教文化的交叉研究等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从1986年到2008年,他先后撰写了《南宋金元的道教》《道教与女性》《道教文学史》《道教与戏剧》《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化十五讲》《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等多部专著,主编并合撰《道教文化新典》《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身国共治——政治与中华传统文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等著作,策划并主编《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国学新知文库》等大型学术丛书,创办《道韵》辑刊、《道学研究》期刊,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道教与女性》在1993年被译为韩文,于2005年推出修订版。期间,詹石窗于2001年接受卿希泰先生的委托,负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至“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008年,詹石窗教授正式回到母校四川大学工作。入职以来,他先后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宗教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等项目的首席专家,主持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受卿希泰先生委托,詹石窗教授牵头组织修订《中国道教史》(四卷),更名为《中国道教通史》,凡五卷。2018年,詹石窗教授正式担任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执行主编。
截止2019年7月,《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和《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五十卷)已相继出版。学术界对此予以热烈关注,《光明日报》《世界宗教研究》及A&HCI期刊《道:比较哲学学刊》(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多家刊物曾刊载专文予以评介。《中国道教思想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等荣誉。《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等荣誉。2011年,《道教文化十五讲》韩文版正式出版。《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入选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于2018年由韩国Alma出版社正式印行韩文版。期间,詹石窗教授所倡导的“平安道”、“道教三大形态说”、“生命道教”、“健康道学”等理念亦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目前,《中国道教通史》已被列入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将由人民出版社印行。《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也与出版社签署了出版协议。这两部著作将会进一步夯实我国道学研究的基础。此外,詹石窗教授正在修订《中国道教文学通史》多卷本。这部文稿肇始于1986年,迄今已有33年,曾有出版社找上门请求出版,詹石窗教授却一直认为尚有不完善之处,需要补充和再度加工,足见其对“道教文学研究”情有独钟和审慎态度。
完善学科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1959年,卿希泰先生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哲学系,填补了当时我国西南地区哲学专业高等教育的空白。1980年,卿希泰先生创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带领研究所在宗教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绩。2008年,詹石窗教授担任“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在卿先生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基地的建设规划,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努力开展工作。2009年,四川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部署,参与申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詹石窗教授被学科群公推作为带头人,负责筹划和整合各个研究方向的力量,于2010年递交申请书,最终成功申请到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拥有宗教学、中国哲学和美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由詹石窗教授担任院长的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正式成立。作为全球首家老子研究院,该院秉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道精神,坚持“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为旨归,以文化创新为导向,联合海内外各界热心文化事业的人士,共同推进道学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老子研究院主办有中文学术辑刊《老子学刊》、期刊《道学研究》以及英文期刊《道家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Daoist Studies),发表道学研究论文。在詹石窗教授的带领下,老子研究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不少青年学人以老子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和学术活动为平台,籍此开拓视野、增广见识。2019年,老子研究院新设立“国际道学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2018年,四川大学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中华文化研究院,詹石窗教授被推举为该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道艺研发中心成立,詹石窗教授组织专家制定了富有特色的发展规划。该中心旨在弘扬“生活道学”,着重发掘道艺文化的实用价值,倡导国学教育社会化、道艺生活化。与此同时,詹石窗教授还组织编纂了《应用国学》教科书,从“生命教育与完善”的大视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詹石窗教授已就该项目同人民出版社签署了出版合同,不久之后将隆重推出。
关心学生成长 专注文化传承
詹石窗教授追随卿希泰先生从事道教文化研究凡三十五载,深受先生的教诲。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师生二人主要通过信件联系。詹石窗教授对此感念不已,曾言:“先生的每一封信都对我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不断鼓起勇气,向前迈进。”在詹石窗教授回川大任教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2014年5月20日,卿希泰先生不顾有恙在身,坚持全程参加《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出版首发式。在接受凤凰国学的采访时,詹石窗教授这样吐露自己的心声,“我始终告诫自己:没有老师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写下了多篇诗文来纪念卿先生,如《人生在世,心怀感恩:深切缅怀先师卿希泰先生》《望江缅怀——忆先师卿希泰教授》《先师卿希泰教授的学术贡献》《即墨有约——代先师领奖感怀》《纪念业师卿希泰教授仙逝周年》等。这些作品情真意切,读之令人感动。
在卿先生的影响下,詹石窗教授牢记学者的责任与使命,感恩学校栽培,虚心向同行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他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均按期或提前结项。《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等学术项目的成功完成,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还锻炼了学术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
詹石窗教授自199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2006年起招收博士后。他早年培养的学生姜守诚、黄永锋、沈文华、谢清果、徐朝旭等人已经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姜守诚教授曾这样回忆他的求学生涯,“鹭岛三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在詹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学会了如何看书、如何思考、如何写作……是詹师指引我迈入神圣的学术殿堂,在他的教导下我寻求到了愿为之奉献终身的学术阵地。在那些日子里,恩师既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也会因我懈怠偷懒而痛加训斥。北上求学后,詹师仍时常关心我的成长。”詹石窗教授对每一名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关心他们的生活,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出研究方向和指导意见,督促他们研读元典、追踪前沿、按时写作,鼓励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拼搏奋进。
在繁忙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之余,詹石窗教授还要进行田野考察,举行专题报告,出席学术会议,应邀出国讲学与访问。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会抓紧整块时间思考学术问题,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文艺创作。近年来,詹石窗教授非常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他在喜马拉雅“空中杏坛”逐章讲授《道德经》,录制《道德经音诵》,主编教材《应用国学》,联合多家机构举办“百代薪传?中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培育工程”系列工作坊。
2017年10月27日,詹石窗教授为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师生作《道家文化与健康美》专题报告。互动环节,李裴教授曾提问:“詹老师您这么忙,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这也是在场师生都好奇的问题。詹石窗教授告诉她:“我把工作当作生活,而生活也是工作。生活是修行,修行有快乐。这种快乐是因为专心致志而产生的。由于专心致志,人的注意力集中了,心无旁骛,我就扫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念想,故而也就快乐地工作着。当此之际,所有压力就化解了!”这种专注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勤奋、严谨与坚持。厦门大学哲学系黄永锋教授对导师的初印象来自于图书登记卡,“认识詹老师缘起于他的签名。因为学道教,我经常到图书馆借阅《道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图书不用条形码电子借记,读者每借一次书,都要在该书背后的登记卡上签名,我惊讶地发现我要借阅的《道藏》书后都有詹老师的大名,于是信手一查,更惊讶了:福建师大馆藏台湾艺文印书馆版《道藏》大多是詹老师借阅过的。”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曾请詹石窗教授写序,“笔者收到序言后,一日之内又接连收到詹先生的多次修订,不放过任何的细节,可见他的用心与严谨、认真与负责。”
三十多年来,詹石窗教授穿越古典文学的密林,畅泳传统哲学的海洋,深耕宗教研究的沃土,取得了斐然成绩,赢得了海内外的高度认可。2018年10月22日,詹石窗教授在韩国大真大学获颁名誉教育学博士学位。此举旨在表彰詹石窗教授在道教研究、中华文化传播和人文教育等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当前,詹石窗教授正在主持《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这是一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道学典籍、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詹石窗教授将带领全体同仁,本着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中华续道藏》的各项工作。同时,编纂委员会将以“《中华续道藏》论坛”为交流平台,汇聚国内道家道教学术力量,扎实推进“道学”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理论、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而奋斗不已。
霍巍教授的科教求索岁月峥嵘
当得知学校要以宣传杰出教授为自己写一篇报道时,假期仍坚持在外带领师生进行野外调研的霍巍教授第一反应是“这些成绩是全院教师一起努力的成果……
霍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科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同时受聘为四川省高等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四川省文博考古系统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副主任委员等职;曾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获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润物无声,桃李天下
作为一名从教35年的教师,霍巍教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秉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并重,创造性思维与科学研究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力求创新,成果显著。霍巍教授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教学新内容和新形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和慕课建设,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3年,他开设的《考古学与文明史》成为全国首批上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7年,他主讲的《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他领衔制作的“东西部联盟慕课”《巴蜀文化》成功入选“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例”;2014—2018年期间,他组织的两项教改项目,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他还带领学院教师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创新改革和探索,成果显著,为学院课程进一步转换升级为金课打下基础。
教学相长,教研相促。霍巍教授秉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的教学理念是,“德才兼备,但要德行为首;有教无类,但还要因材施教;筑牢基础,但更要开拓创新”。他在课堂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讨论,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既有成果的同时,质疑和挑战传统观点,力求在这些质疑与批判、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促进学术新视角、新观点形成,在学术研讨中寻得真知。
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研究经验融入课堂,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开拓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系统观念和调动潜在学科支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学术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他指导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充分吸收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如考古学的学生都要学习运用GPS、GIS信息系统以及三维建模等科技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中国历史的宏大背景,构建起考古材料和整个古代社会相联系的体系,更好地解读出土考古材料,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背景下做学问,注重不同时空的参照比较,这样才能看得更深更远。
他曾经略带逗趣地对学生说,“做考古要成为多面手,既要能够秉持传统,但也要与时俱进。要看文献、懂历史,外语也一定要学好,计算机也要学得很不错,还要具备一定地理知识、文学知识,写生、绘图的能力也不能少,这样你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去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他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和李永宪教授在西藏考古时,仅用一根皮尺,照样测绘出佛教寺院的平、剖面图,与后来用精密仪器测绘出的结果一样不差。
言传身授,身体力行。霍巍教授以教会学生“做人为学”为根本,时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学生指引方向,温暖人心。他以自己当年考入川大的经历,教导学生成功源于严格自律与用心学习,要在人生规划中做好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
学生眼里的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在生活上又非常关心学生,喜欢与学生交流。”他对学生的作业、论文或PPT要求严格,字词、标点运用务必准确,格式、板式必须整齐统一;他给本科生指导大创项目,从读书方法到思路设计,从研究路径到论文写作,乃至PPT的制作和讲述技巧都认真细致指导,“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大创项目走进科研这所殿堂”。他给学生指导论文或项目,总能精准地发现问题,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去捕捉问题、解决问题,或是推荐几本书、或是一次富有针对性的谈话,都及时为学生指明方向,去一步步地打开学术研究的广阔大门。
无论课堂、讲座还是会议发言,霍巍教授都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讲授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语言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生动且幽默风趣,深受校内外师生们的喜爱。许多国内985高校的学生,就是因为听了他的一次讲座,从而选择了报考川大研究生。
“其身正,毋令则行。”从事考古工作,尤其是西藏高原的野外考古,条件十分艰苦,他多次带队前往西藏阿里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和调查,海拔超过4500米,发掘区域许多是需要携带设备攀爬才能达到的山顶,发掘地点扬沙严重,不时还会有暴雨、冰雹和泥石流相随。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都是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在考古一线耐心指导同学们开展工作,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同学们无不为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所打动,肃然起敬。
从教35年来,无数考古学子从他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怀揣着川大考古人的骄傲与梦想,秉承着考古工作者的敬业与奉献,成为了如今中国西南地区文物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涌现出了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骨干仝涛研究员,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考古艺术专家张长虹研究员,青年长江学者、四川大学考古系吕红亮教授,年仅33岁的汉唐考古新秀、首批四川省学术菁英人才王煜教授等众多的青年优秀领军人才,为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建设事业提供着持续动力。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霍巍教授主要从事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汉唐考古、美术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十余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边疆考古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西藏西部佛教文明》、《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等学术专著多部,相继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物》、《考古》、《中国藏学》、《日本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研究成果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两项,并荣获中国藏学研究最高奖“珠峰奖”一等奖、吴玉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在霍巍教授的学术生涯中,他最引为自豪的,是对前辈学者开创的西藏考古领域不断继承发展,在四川大学形成了海内外知名西藏考古学术重镇,创立了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涉藏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1990年4月,霍巍教授和李永宪教授第一次入藏进行田野工作,拉开了川大西藏考古研究的序幕。1990—1992年三年里,他们用一双脚板丈量了大半个西藏。1992年,他们去到阿里,“那时候到阿里的路断断续续要走十来天,路极其难走,好多次车陷冰河和流沙。”“进到千里无人区之后,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也没有任何救援设施,只能听天由命。”“我最担心的是出车祸,但还是碰上了,只是有惊无险,人员安全。”霍巍教授常给学生们时常笑谈起这些当年的回忆,还有那些“险些丧命”的经历。
1997年去阿里措拉山发生了翻车事故
初入西藏,在仅有两个彩色胶卷、几个黑白胶卷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画壁画、测建筑,把能省的胶卷尽量省下来,然后还省吃俭用,从每月的工资中省出钱来买胶卷。把钱用到研究上,对霍巍教授来说不只一次。他第一次出国到日本访学,任何在当时被称为“三大件”的东西都没有买,把全部讲课收入都用来复印和购置研究资料。那些他千辛万苦从各个图书馆、资料室复印的资料,后来成为了他和学生们做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他常常深情地回顾说,“现在研究条件好多了,但如果同学们到我家里去看,这些复印的资料仍然是我的珍藏,是一个学术时代的历史记忆。”
在西藏考古领域,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多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和李永宪教授成为真正意义上西藏细石器考古发现的“第一人”;他们共同调查发现了被誉为“高原敦煌”的西藏高原第一处绘有精美壁画的佛教石窟群——皮央?东噶石窟;他们发现了比《唐蕃会盟碑》要早一百多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碑刻,证明了唐代早期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路线上出山点的具体位置等许多重要发现,被誉为“20世纪以来中印和唐蕃交通史上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近年来,霍巍教授在多年研究的深厚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高原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极大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这一系列发现,不仅奠定了四川大学在西藏考古的领先地位,也对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但是,霍巍教授从来认为,这些成绩,应归功于集体。他多次在采访中表示,“这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这三十年来的西藏考古的成绩是包括川大考古人内在的国内外西藏考古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8年夏天,西藏阿里考古受到了央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多次对正在考古发掘中的皮央?东噶遗址进行了考古现场直播。这时,距离他们第一次入藏已近三十个春秋。央视记者用“两位年过花甲的西藏考古学家”来称呼他们,他们则笑谈“我们是白发少年考古学家”,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西藏考古才刚刚揭开篇章,许多深藏心底多年的宏图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考古人永远是年轻的。
统筹兼顾,担当有为
作为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霍巍教授把更多的心血,用在了积极谋划学院建设与发展上面。他带领全院上下凝心聚力 ,扎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加快推进“两个伟大”。近年来,他和学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大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带领院领导班子多次研讨学院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以激发学院内在活力。他提出建立学院“学术共同体”概念,全面实施“全院动员,重点突破”方针;推行“以老带新、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在院内中青年教师中反响热烈,成效显著。在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学科排名第2位,考古学学科排名第4位,世界史学科排名第13位。他身体力行,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并指导青年学者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以及教育部科研项目,全院连续三年保持了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全校第一的领先地位。
他在采访中说,“要做好院长,首先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学者。在教学和科研上,凡是你要求老师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学术和管理这两者往往很难兼顾。但我却很想把两者都兼顾好、做好。”多年来,他的科研时间都是见缝插针、集腋成裘给挤出来的。他会在开会的某个间歇过程中抽空看几篇论文;出差时,他会在飞机上修改自己和学生的论文;如果假期有时间,这是他最为快乐的时光,他会带领学术团队的师生们一起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所以,当知道许多同学说他的时间是以分计算时,他笑了笑,然后认真地说“差不多是这样。一定要以分计算,我们才能把时间用到极致,把效率极大地提高,也才能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
生活中的霍巍教授爱好广泛,他喜欢打篮球,喜欢在迎新晚会上会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都说球场上的霍老师十足像一个热血小伙儿,争强好胜,没有架子,跟大家打成一片。
如今的霍巍教授,每天依然忙碌于教学科研与行政事务中,依然坚守着那份育人育德的初心、追求学术的本心和服务师生的衷心。今年已是他在川大的第四十一个年头,作为川大人、作为考古人,他仍然在路上……
联系小编请添加:changanjiexuezhe(长安街学妹敏敏特穆尔)
青年史学家
成立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和首届全国高校史学社团年会召开之际,重点关注史学泰斗、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学者,《历史研究》等学刊,北大、南开、北师大等学府。与历史教育家、青史考研帮、浩然文史四号融合,立志于做历史学学术、通俗、中学教育、考研领域的旗舰品牌!
青年选调生,由在几位在基层工作的顶尖名校学子共同领衔创办!重点关注国内选调政策、地方省市引进政策以及相关党建、时政、社会等资讯。主张“党建-科技、文化-交通、人才、产业”一核两翼三基雁阵治理模式,主张发挥温州-福州-莆仙-闽南-潮汕-梅龙赣这一“中国犹太人小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