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鄂伦春歌词 勇敢的鄂伦春歌曲原歌
曾经吓破狼熊胆,而今脱下狍鹿衣,
兴安不见鄂伦春,白雪久违俊马蹄。
——题记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世界上位于北纬50度线附近的城市有英国的伦敦、加拿大的温哥华、捷克的布拉格……,而北纬50度线在中国、在鄂伦春则是穿越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这里地处祖国的最北边陲,是中国雄鸡地图鸡冠上的一块瑰宝,这里便我的家乡—鄂伦春旗。在这里,第四纪冰川运动造就了大兴安岭一望无际的林海,这里有茂密的植被、清幽的河川峡谷、冬季茫茫的雪原以及最原始的自然风光,还有森林中曾经穿兽皮戴鹿帽背土枪纵马飞奔的部落——鄂伦春族。
提到“鄂伦春自治旗”这六个字也许你并不熟悉,但你一定知道那首传唱在祖国大江南北的鄂伦春小调:“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骏马一人一杆枪,保卫边疆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我想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听到这段歌词就会泪流满面,因为这首歌曲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鄂伦春民族的生活,更展示了鄂伦春民族的气魄,那是镌刻在鄂伦春族基因链上深深地民族魂!!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保持着原始的风光,一望无际的林海、湿地,构成了独特的北国生态景观。特别是冬季,站在高处望着惟余莽莽的雪原,会让你觉得此时此景正是那鲜卑民族的胸怀和鄂伦春游猎民族自由的自然展示。说到冰雪风情,大部分人会想到东三省,但其实在这里,有更纯净的冬日冰雪风情静待大家赏识。
鄂伦春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日子要持续到来年的5月,夏秋季节那丰富的色彩就在一场场大雪之后被尘封于遥远的记忆之中。
清明节后,随着全国各地“清明时节雪纷纷”的节奏,鄂伦春旗也迎来了四月的第一场大雪,累积降雪量达7.0mm,最大积雪深度达6.0cm。四月飞雪对于当地人来说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纷飞,一夜回冬!!甚至幽默的鄂伦春人民戏谑道在 “在鄂伦春 ,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在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来到这里你才能深层次的理解什么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天苍苍,野茫茫……”,纷飞的雪景覆盖下的鄂伦春是一个让心为之安静的城镇。如梦幻童话般的雪景,任何一点色彩在雪的簇拥下,都让人有惊艳的感觉,村落、木屋、道路、山岭。积雪如奶油般层层叠叠,配上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偃松林,如同写意的泼墨中国画。
纷纷扬扬的大雪和凛冽的寒风一下就把身体内暧昧的热量赶得无影无踪,这才是真正的冬季啊。人们个个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只露出眼睛、鼻子、嘴巴来和这个寒冷的世界交流。走在路上踩着厚厚的积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还有雪花不时的打在脸上……,大兴安岭真真实实的冬季就这样包围着你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雪后的清晨尤为美艳,清晨的阳光从树缝间穿过,一缕缕落在雪地上,此时的阳光像是有形的,一支支、一缕缕,带着温黄的暖意。从山顶向下望去,鄂伦春旗阿里河镇内一排排低矮的房屋、屋顶厚厚的积雪、照在雪上的暖暖的阳光、还有屋顶烟囱里的缕缕晨烟,让这个小城的清晨显得安宁而祥和。
冬季到鄂伦春来看雪,看的不仅仅是雪,更多的是让你看到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的人们,是如何踏雪而来,满载而归。严寒抵挡不住鄂伦春民族如火的热情,于是便有了驯鹿文化和冰雪那达慕。
鄂伦春人被誉为“兴安岭上的猎神”,冬季大雪封山,气温骤降至零下几十度。英勇顽强的鄂伦春人身着兽皮制作的服饰,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器皿,在这样的环境下凭靠着一杆猎枪,一匹马,一条猎狗穿梭于林间,以雪止渴,以野生动植物饱腹,他们用胸怀和气魄经历了世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苦辛酸。
鄂伦春冰雪那达慕的开幕式上,热情的鄂伦春族的汉子带我们到乌力楞面前,漂亮的鄂伦春姑娘用桦树皮敬上一杯热酒,然后进入“撮罗子”围着火盆喝暖暖的奶茶。“撮罗子”是鄂伦春人的“家园”,用桦树干和桦树皮覆盖而成,顶端露出空隙用来出烟和采光。“撮罗子”附近有个猎人们用桦树皮搭建的仓库,鄂伦春语称作“奥伦”。猎人们猎获到食物就会放到上面储存起来。夜晚,老人们便围坐在篝火旁向孩子们讲诉英雄神话故事,猎人们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斗熊舞,传达着对火神的敬仰。
即使是在冬季,有的河段还能看见河水中蒸腾出的水蒸气。河谷湿地中的灌木和野草也在皑皑白雪中露出倔强的身躯。这坚毅的身影像及了鄂伦春民族的性格。那是几千年前拓跋鲜卑民族留下的历史沉淀,当你踏上鄂伦春这片热土,走上嘎仙洞,眺望着远方,回想起祖先们走过的道路,心潮澎湃,不慎唏嘘。走进嘎仙洞用一碗烈酒,祈福、许愿。这个拓跋鲜卑民族的发祥地,越到冬季,越发迷人。她会牵着你的脚步,走到那写满思念的石刻祝文前,探究这南迁路上的悲壮与传奇。
鄂伦春的美,点滴可窥见,阳光在林木间洒落的点点碎金,白桦树皮上的片片褐斑,甜而清新的蓝莓酱,还有那秋意盎然红黄相映的树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以及沿途处处可见可闻的直爽话语和友善笑容,不仅在于上天的给予,更在于一代人的滋养,历史是支最好的笔,负责任地刻画了一切。
大兴安岭林海,是一片大自然的绿色,而《鄂伦春小调》是一首歌。在鄂伦春,总会有人在唱,你会不止一次地听到,然后觉得,没有比这再好听的旋律,于是,这歌与这林海就再也分不开。它从大自然进入,然后行走在历史当中,就如同这一片土地,仿佛简单却又深藏不露。一年四季变幻的颜色,如同历史中变幻的大旗,让你不会感觉单调。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承载着世世代代的生老病死,记录着男男女女的喜怒哀乐,书写着家家户户的爱恨情仇。时至今日,传统虽已式微,生活在这里,或者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依然在一言一行间顽强坚持和找寻着那烙入脑海深处的山川灵魂。
然而时代进步与原生态的保留似乎总是矛盾地存在着,题记是“绿野的炮弹”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曾经吓破狼熊胆,而今脱下狍鹿衣, 兴安不见鄂伦春,白雪久违俊马蹄”。随着时间的推移,鄂伦春民族生活的变迁。马背上的民族不再游牧,乡村里的农家搬入城镇,山林里的猎人收起箭枪,民族年轻的孩子远走他乡。昔日御风驰骋的骏马在厩中吃着干牧草,青苔逐渐覆盖往日香火旺盛的社稷土地祭坛,曾经被认为附有神灵的古树一棵棵被伐倒,妈祖不再是远航归家时的心灵慰藉。现代文明车轮滚滚,越转越快,碾碎了多少古老的传说和梦想。而几次搬迁下来,鄂伦春人的定居点不由他们心意地离城市越来越近,但这恰恰是驯鹿寻觅到赖以生存的苔藓和森林最大的矛盾。当生活愈发现代化,却也意味着鄂伦春整个民族记忆的消逝远去,只是这样的牺牲对于鄂伦春人是如此痛苦难舍。
迟子建说过:“如果我们把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错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峦属于大兴安岭山脉。”原始森林的供给和孕育,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人也是一样重要,他们在“撮罗子”升起的篝火,白色的烟雾慢慢升腾,那是森林里最美的景致,也许他们注定是属于森林的。
我只愿繁华落幕,鸿雁北归,原始和现代文明能找到一个平衡点,驯鹿依然现丛林。兴安依旧鄂伦春。(来源:中国气象局 文/侯海婷)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newweath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