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谁的儿子 忽必烈子孙一览表

时间:2023-05-05 00:3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752 评论:0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哒哒的马蹄

至元元年(即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八月,历时四年之久的蒙古帝国&34;第一届大汗争霸赛&34;终于落下了帷幕。在此次比赛中,红方选手&34;汉地大汗&34;忽必烈成功击败蓝方选手&34;蒙地大汗&34;阿里不哥,取得本次比赛的胜利并获得冠军奖品——&34;蒙古帝国汗位&34;。作为失败者的蓝方选手阿里不哥则遭到了身份降级的失败惩罚,由&34;蒙地大汗&34;直接降级为忽必烈的阶下囚并在两年后就去见&34;长生天&34;了(可能是因为受不了这么大的身份落差结果抑郁而死,也可能是因为碍了别人的眼而被迫&34;升天&34;)。不过对于忽必烈来说,取得汗位固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是他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在自己死后会不会还要举办蒙古帝国&34;第二届大汗争霸赛&34;。

正所谓&34;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34;,万一自己的后代到时候不争气在&34;第二届大汗争霸赛&34;中步了阿里不哥的老路该怎么办,那自己这一支不就应了&34;本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34;这句话了吗。

忽必烈这种担心如果放在中原王朝肯定会被手下的大臣笑话说这是杞人忧天,毕竟在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中只要有人成功夺得了皇位,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就在继承皇位一事上有着天然的合法性,谁要敢质疑这种合法性,那就是谋反大逆不道,是要诛九族的。

不过可惜的是忽必烈继承的是蒙古帝国的汗位,而在忽必烈夺位之前蒙古帝国的汗位世系就已经表明了汗位继承的不稳定性,其中有父子相承的,比如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也有兄弟相传的,比如贵由和蒙哥。

蒙古帝国前期的汗位继承之所以会这么混乱,其原因就在于蒙古帝国汗位继承的四个要点:第一,大皇后(也就是正宫皇后)所生的儿子都拥有汗位继承权;第二,蒙古帝国&34;幼子守产&34;(又称&34;幼子守灶&34;,其中幼子必须是嫡幼子)的传统;第三,大汗生前可以指定自己的继承人;第四,忽里勒台大会所拥有的大汗推举权。

这四点如果根据在汗位继承上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大小来排序的话,就是&34;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34;。其中,忽必烈最担心的就是第四点,因为他为了夺得汗位已经得罪了很多蒙古王爷了,并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得罪死了。等自己死后推举新大汗的时候,自己这一支绝对是少数派,很有可能就被直接清除出局了,甚至都有可能不邀请自己这一支去参加。这对于忽必烈来说绝对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从其即位开始便已经在考虑如何确保汗位始终在自己这一支传承的问题了。

但是很明显,蒙古帝国的继承法则对解决这一问题起不到任何帮助,它不拖忽必烈的后腿,忽必烈都要感谢&34;长生天&34;了。不过正所谓&34;东方不亮西方亮&34;,蒙古帝国的汗位继承提供不了帮助不代表中原王朝的皇位继承提供不了帮助。此时,中原王朝长期推行的储位制度(即预立太子制度)便进入到了忽必烈的视线之内。

忽必烈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的时候,忽必烈召见了被称为&34;真公辅器&34;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张雄飞并&34;问以方今所急&34;,本以为张雄飞可能也要说一些关注民生、发展农业这些老生常谈的事情。结果张雄飞直接来了一句:&34;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闾阎小人有升斗之储,尚知付托,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储贰,非至计也。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34;

这句话一下便说中忽必烈的内心所想,忽必烈听完后的反应是&34;方卧,矍然起,称善者久之&34;,估计当时忽必烈的感觉应该就是茅塞顿开再加上恍然大悟吧。对于忽必烈来说,这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啊,预立太子制度一方面可以剥夺库里勒台大会在皇位继承上的话语权,从而保证皇位能够一直在自己这一支系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蒙古帝国汗位继承中的部分内容吸纳其中。因为忽必烈在此推行的只是中原王朝的预立太子制度,并没有涉及到嫡长子继承制(事实上,嫡长子继承制即使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从而也尽可能的减少了一些顽固派对此的反对。

不过事实证明,忽必烈现在所处的状态和&34;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34;这句诗所描绘的状况很相似。忽必烈好不容易解决了汗位(皇位)继承的问题,接下来却又要面对继承人的问题了。

据《史集》记载,忽必烈的大皇后弘吉剌·察必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朵儿只因病早夭,因此继承人只能在其次子真金、三子忙哥剌、四子那木罕之中产生了,并且随着大哥的早夭,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也就相应的成为了嫡长子、嫡次子和嫡幼子。但是对于忽必烈来说,挑选继承人的困难程度一点都不低于解决汗位(皇位)继承问题的难度,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俗话说的好&34;手心手背都是肉&34;,三个儿子都是自己的嫡子,也都深受自己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这位&34;仁孝英明,睿谋果断&34;,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的皇帝也开始患上选择困难症了。种种迹象表明,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三人都曾先后被忽必烈当作太子之位的最终人选予以考察。

影视版真金

首先便是嫡长子真金。忽必烈在即位的第二年(即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便加封真金为燕王,并&34;领中书省事&34;。之后在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的时候忽必烈设立枢密院,而真金则被忽必烈指定&34;兼判枢密院事&34;。此时的真金看上去似乎已经是大权在握&3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34;了,其一方面可以通过中书省干预政治,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枢密院来干预军事,但是忽必烈的存在使得真金只是在名义上同时掌握了军政大权,也就是仅仅挂个名而已。比如真金虽然&34;领中书省事&34;还&34;守中书令&34;,但是主要政务还是由丞相负责处理的,真金的主要职责就是签署敕令,也就是所谓的&34;署敕&34;,这就有点类似于现代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虽然从真金的职责来看,感觉他更像是中书省和枢密院里面的一个&34;吉祥物&34;,但是能成为地位这么高的&34;吉祥物&34;,也可看出忽必烈对于真金的重视。

其次是嫡次子忙哥剌。对于忙哥剌曾成为忽必烈考察对象的一事,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一些线索还是可以推测出来的。史料记载中的第一个疑点是忙哥剌的封王时间。在他们三兄弟里,忙哥剌的封王时间是最晚的,甚至比他的弟弟那木罕的封王时间都要晚。在上面已经讲了真金的封王时间是中统二年,按照长幼顺序来说接下来应该就是忙哥剌了,但忽必烈却直接越过了忙哥剌在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先行加封那木罕为北平王,而忙哥剌则到了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的时候才被加封为安西王。

奇怪的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忙哥剌曾因惹忽必烈不高兴而受到贬斥。这就意味着忙哥剌到至元九年才被封王的原因不是因为忽必烈对其心生厌恶而故意拖延,而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忙哥剌也是太子之位的重点人选,忽必烈一直对其进行考察从而没有急于封其为王。第二个疑点就是在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正式册封太子之后突然又加封忙哥剌为秦王(只加封了他一个人,没有涉及其他王爷),但是却没有取消其安西王的王号,并且先后赐给忙哥剌螭纽金印和兽纽金印,使得忙哥剌&34;一藩二印,两府并开&34;。忽必烈之所以会这么做很可能是为了安抚忙哥剌,以防其因为失去太子之位而心生不满。

那木罕

最后是嫡幼子那木罕。那木罕最大的优势便是蒙古汗位继承里面的&34;幼子守产&34;一条,忽必烈的父亲托雷之前就是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幼子而继承了成吉思汗的大部分斡耳朵、牧地和军队,并且在当年的忽里勒台大会上便有人利用这一习俗来为托雷争取汗位,这些忽必烈也应该是都知道的。再加上父母一般都会疼爱最小的那个孩子,所以那木罕在忽必烈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虽然忽必烈自己在争取汗位之时已经打破了蒙古帝国的汗位继承规则,但是在选择太子之时忽必烈也曾计划按照蒙古传统的&34;幼子守产&34;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史集》中对此也有所记载:&34;合罕(忽必烈)在数年之前,当海都的军队还未掳去那木罕之时,曾无意中说出了由他继承大位,这个热望一直都存在他心中。&34;同时,忽必烈在至元三年加封那木罕为北平王之后,便让其负责镇守蒙古本土,也就是史书中所谓的&34;国家根本之地&34;,以应对&34;宗王海都构乱&34;。由此可见,忽必烈对于自己的这位嫡幼子也是十分看重的,直接让其去镇守国家的根本之地并&34;统领太祖(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34;。除此之外,在《元史》中还曾将那木罕称为&34;皇太子&34;,虽然只有一处属于孤证,但也证明了那木罕在忽必烈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可能在一开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忽必烈是比较看好那木罕的。

从上述分析中便可以看出,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左右确定下来要立太子之后便开始在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三人之间进行选择了。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三人都曾是太子之位的候补人选。然而太子之位只有一个,忽必烈必须在自己的这三个儿子中做个选择。在经过将近十年的迟疑和考察之后,忽必烈最终确定了太子人选。至元十年二月,忽必烈正式下诏册立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随后又于同年三月举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册封仪式。

然而,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发现真金在和自己的两个弟弟进行对比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否则忽必烈也不会迟疑这么长时间。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忽必烈最终下定决心要册封真金为太子呢?同时,真金太子之位的确定是不是就代表着忽必烈一朝的储位之争结束了呢?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元史》、《史集》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