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四大古镇 绍兴四大女名人

时间:2023-05-06 01:0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672 评论:0

说起绍兴的古镇,大家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不外乎“安昌古镇”、“东浦古镇”、“斗门古镇”,以及新近开发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柯桥古镇”等。然而,绍兴有个千年古镇与“大禹治水”同时代,估计去过的人并不多,它就是马山古镇。

马山古村落

群贤路穿越马山街道区域

最早成功治理洪水之地

大禹“治水团队”,可谓是世界上最早成功治理洪水的团队。《史记夏本纪》载:“当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大禹受舜之命,忧民之忧,劳身焦思,左准绳,右规矩,治水十三年。《越绝书》曰“忧民救水,到大越,”毕功于了溪。

大禹,在越治水重点以治理“三江”为主,最后在“了溪”完成。“以告成功于天下”。据《剡录》载:“其曰了溪者,推禹功也。”

那了溪在哪?在嵊县“东北五里,源出了山”。王经的《僧湛然了溪诗序》曰:“水逆行谓之泽水,今浙江之潮,逆行之水也。禹因三江入海,顺水性自然处,以告成功,故剡溪为之了溪。”也就是说,禹因浙江潮水直薄会稽,淹滩为患,根据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导三江水引入东海,至曹娥江上游,疏凿了溪,完成治水。

南宋宝庆《会稽续志》也载:“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大禹治水有功,舜赐玄圭,并推荐为继承人。从此会稽之水顺江而下,古越人民,得以安居。然而,大禹治水团队中,防风氏是其得力助手之一。

明崇祯化玉斋摹宋刻本《路史》卷二十五国名纪载:防风,厘姓。守封禺之间。二山在今湖之武康(今湖州德清)。

南朝宋 山谦之的《吴兴记》云: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曰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东十八里。(唐)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说文》作嵎。

《浙江通志》卷十二:封山,《吴兴掌故》:在县东十八里,防风氏所封之地。又名风渚山。吴康侯《封山记》: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

可见,防风氏的封国之地在湖州的德清。吴、越两地祭祀防风氏的遗迹有三处,分别位于武康、绍兴等地,即防风氏的封国及遇难之地。

而越地祭祀防风氏的遗迹,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寺庙 会稽县条载:“防风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马山,禹诛防风氏,此其遗迹。”

清康熙《会稽县志》记载,“防风庙,在县东北二十里马山。相传,禹戮防风氏于会稽,其后越筑城得专车之骨,徙葬于此。按史记,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防风氏后至,禹戮之,其节专车此为最大矣。’”这里的“仲尼”即孔子。

孔子骨辩防风氏

越地祭祀“防风氏”习俗由来已久。据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任昉编写的《述异记》卷上记载:“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又《述异记》卷上:“今吴越间防风庙,土木作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

会稽马山防风庙,即为越地祭祀防风氏之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绍兴知府李亨特重修的《绍兴府志》卷三六 亦有载:“防风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禹诛防风氏,此其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山老街塑的“白马”

而“马山”地名,又与“防风氏”有关。会稽马山位于绍兴县东北部。传说大禹治水时,命防风氏到后海考察治水方略,防风氏经过一土丘间驻马,丘侧有石脊高隆似为山之余脉,因此名“马山”,并以此作地名,这就是马山的来历。

那马山防风庙具体位置在哪?据“老马山”人士说,始建年代不详。坐西朝东,庙门面前是马山镇街河(陶畈江),庙门东北是“万岁桥”,相传清乾隆皇帝驻跸马山经过此桥,故称“万岁桥”。新中国成立初期,防风庙曾改成马山“大会堂”。今“马山医院”往北50米左右,沿河岸往北,“寺山弄”旁边,现“马山幼儿园”、“马山生产资料商店”一带,即为防风庙遗址。

防风庙遗址(马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马山寺墙弄

已故马山乡贤章士寰亦在他的自传《三着戎衣》中有记述:“防风庙,位于马山镇街北,在“隆庆寺”土丘西首的竹篱笆外,有一临河的大庙,名曰“防风庙”,这大概是马山及越地先民、先祖为了缅怀“防风氏”到此治水的功德而修建的。原庙内有个大戏台,逢年过节都有社戏在此献演。”可惜,现防风庙和戏台均不存。

宋代陈必复写有《防风氏庙》诗一首:

一去归期不复闻,故乡目断会稽云。

乌江空堕将军泪,蜀国曾招望帝魂。

两壁衣冠存古貌,千年城郭说邦君。

遗民尚指专画骨,老树槎牙枕庙门。

马山老街

再来说说马山老街,有一条主街,三个溇。主街,即“庆乐街”,南北方向;三个溇,自南往北分别为长溇(前长溇和后长溇)、何家溇和金家溇(已填)。另有三个殿(庙),两个庵堂。分别是街中的“张神殿”,镇西北的“包公殿”,街北的“防风庙”。南有“会龙庵”,北有“永福庵”。

马山老街示意图

南北向“庆乐街”

马山老街

旧时,马山镇街上千百户人家,都被一湾绿水包围分割。恰又有四座石桥把它与外界连接起来,使人们可以四通八达,这四座桥梁分别是镇南街梢头东西向的“长庆桥”(已拆),可从水陆两路经宁桑、豆姜、安城、则水牌、昌安直达绍兴城内;上世纪八九十年尚存的“马山轮船码头”,就位于原长庆桥西岸。码头座西朝东,面对南北长河(陶畈江)。南首隔壁是马山大队的轧米厂。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绍三公路”的通车,水上客运航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八十年的马山轮船码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朋友在马山轮船码头留影

镇北有南北向的“长乐桥”。北达陆家埭、安桥头、镇塘殿,东北至吴融、孙端、皇甫庄、道墟、啸唫;

古长乐桥

镇西有东西向的“万岁桥”(已拆),西通渔港、王家埭、宋家溇、三江、斗门、马鞍,北达姚家埭、直乐施等;“万岁桥”西首河沿,有坐西朝东的马山“镇公所”(民国时期设置,相当于现在的镇政府)和“警察所”(相当于现在派出所),警察所南首,是马山区长水乡中心小学(简称“马山完小”)。而“马山完小”、“镇公所”和“警察所”,都是“隆庆寺”改建的。

镇中有南北向的“锁金桥”(已拆),连接着镇街的两个中心地带。桥东首就是金家溇底;桥南东是“鹅行街”,内有“张鹤年堂”中药铺,西首临街是南货店,茶肆酒庄和剃头店;“陈瑞德”剃头店还兼营汽油灯业务。桥脚下是“回春堂”中药店;菖蒲溇名中医谢方舟在此坐堂。桥北有绸缎庄、茶叶庄、鞋匠店、旱烟铺、银匠店、“朱松记”油烛店、倪家打铁店;鱼虾一条街、悦来饭店、茶店等等。

陶坂江河沿

马古镇不大,但“马山市”且早就有。据明万历《绍兴府志》记载:“马山市,在府城北二十里。”清康熙《会稽县志》记载:“马山市,在县北二十里。”可见,“马山市”早在明代就有。

马山市,旧时每逢农历单日为“市日”。市日上午,方圆十里的后海前畈的农民、渔民、盐民、船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从四面八方,分水陆两路,麋集街头,贸易经营。集上,人流如潮;河上,舟楫似梭,熙熙攘攘,十分闹猛。待到日中,人们聚而散之,下午和翌日,街上行人稀少,相形之下,便显得静谧多了。

到了民国时期,马山镇曾为绍兴重要的“九埠十八镇”之一。“九埠”,即平水、上灶、坡塘、南池、娄宫、漓渚、攒宫、富盛、型塘, 多在会稽山麓。“十八镇”,即柯桥、安昌、钱清、党山、下方桥、华舍、东浦、斗门、马山、孙端、皋埠、樊江、陶堰、东关、道墟、哨唫、长塘和汤浦,多在平原水网地带。

马山集镇,地处平原,水网交错,现今“马山老街”即是集镇中心,南北走向的陶坂江,将集镇中心分隔为“老街”和“新街”;集镇两岸,桥河辉映,绿水环抱,风光宜人。两岸街头巷尾,店铺鳞次栉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马山农贸市场的搬迁,集镇的商贸聚集到“海南路”、“市场路”这边,市场路因此被称为“新街”。马山“新街”,由车站路、海南路(南、北路)、马山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农贸市场、马山市场等区域组成。以经营工业(占30%)和第三产业等服务业(占70%左右)为主。

“新街”区域内,主要道路有开源路、市场路、庆中街、马启路、海南路。辖区内有“袍江小学”马山校区、马山中心幼儿园;袍江小学马山校区在开源路与马启路十字路口,因此,每天上、放学时段此路口家长接送车流量较大。

新街还有“千客隆”超市、供销超市、阳光生鲜、马山卫生院、马山篮球文化广场、马山交通枢纽站、佳佳宾馆、康佳旅馆、胖子旅馆等等交通、宾馆、商业、卫生和服务;以及派出所、银行、电信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马山新街 葛阳生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