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名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一挥而就,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修禊”是我国流传民间的一种古老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都要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上巳节(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41人会聚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春游,以“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名曰《兰亭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其书法用笔流畅洒脱,笔法纯熟精细;结字端庄严谨,古丽而俊美。事后,王羲之将《兰亭集序》重写了几十幅,均自叹不如原本。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公元352年,正逢“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北方强大的燕国刚刚灭掉了汉人冉闵所建立的“冉魏”国。北方地区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这一年氐族首领苻洪遭人陷害,他的儿子苻健称帝,建立了更加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王羲之的上司殷浩此时正在北伐,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一年前)王羲之给殷浩写信劝其不要北伐,但殷浩不听。第二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聚会,41人中有六七人在后来北伐时阵亡,这次所谓的“兰亭雅集”,有人认为是一次“军事机密”。至少带着几分无力回天的君子担当和文人气节。结果殷浩兵败,354年殷浩被废为平民,随后东晋的大权掌握在了大将军桓温的手中。两年后殷浩去世,身为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一蹶不振,于公元355年誓墓辞官,带着家眷退隐田园。但他到底退隐何处,《晋书》上没有记载,一说隐居六年后,王羲之死亡,年58岁,被晋穆帝司马聃追封为“右将军”。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蹊径,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期,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
《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的最大影响是确立了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标准,即气韵中和雅正,散淡简远;技法穷微测妙,推移无穷。而其跌宕起伏的身世更是为它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青年诗人张凯———题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两首:
其一
右军书法续钟张,诗意人生论短长。
堪比玄言声自远,兰亭胜境自留芳。
其二
群英荟萃兰亭宴,曲水流觞又赋诗。
别有右军多异彩,风华绝代盖当时。
薛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