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妻子 史铁生的妻子近况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壮年之时突然丧失了自由行动的能力,那他要依靠什么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是要有家人朋友足够的关爱?还是要依靠自身顽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坚持?或者即使二者都有,就能一定战胜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么?
史铁生就是遭逢了这样不幸的一个人,命运在他踌躇满志时给予了当头一棒,当时21岁的他后半生只能依靠轮椅行走。他也曾自暴自弃,痛恨命运的不公。
好在最难的时候,有他的母亲耐心开解他,温柔地陪伴在他身边。后来母亲去世,病痛依然缠身,他也有迷茫困顿,好在他遇到了知心爱人,与他结发夫妻,灵魂相依,不离不弃。
从无法面对身体的瘫痪到可以直面自己,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可以说史铁生的命是这两个女人救的。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她们用全身心的爱支撑起他的精神,抚慰他的灵魂,令他振作,让他发光。
01 母亲: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是我国有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生于北京,从小就是个学霸,还很喜欢体育,是学校里有名的运动健将,参加过的比赛没有不获得名次的,尤其擅长80米跨栏,做一个专业的运动员曾一度是他的梦想。
年轻时他积极响应号召,到了延安农村插队,一次放牛时遇到了大雨,没有躲雨的地方,淋雨的他得了一场大病。那时候的他没有想到,自这一场病后,病痛会伴随他一生。
命运的苦痛就此而始,一年后,21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因为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回到北京治疗病情也没有好转。而后他又因为肾病发展成了尿毒症,每周要做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失去行动自由的痛苦,让史铁生几度想要结束生命。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里,他写了他瘫痪后的痛不欲生,他坐着轮椅去地坛,看到那里几近枯萎的老树,和那些斑驳的年代久远的建筑,悲从中来,他觉得生命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
最难的时候,都是他的母亲,陪伴着他,安慰着他,这一切都写在了他的文章里,也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那篇——《秋天的怀念》。
文章开篇,是双腿瘫痪后喜怒无常的史铁生,他坐在家里,很突然地就会发脾气,他砸碎玻璃、摔掉手边的任何能摔的东西,每当这个时候,他母亲就会悄悄地先躲出去。
等到史铁生恢复了平静,她才会悄悄地走进来,眼眶红红的,小心翼翼地跟儿子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史铁生的母亲很喜欢花,但是自从史铁生生病瘫痪,她不再有多余的精力照顾那些花,以至于她养过的花都死了。
她想带史铁生看看花散心,但是史铁生经常情绪不稳,他甚至会不停捶打自己的双腿,嘴里喊着,活着没有意义,他曾试图自杀,他母亲就开始寸步不离的在他身边。
他的母亲还找来很多种偏方药方,为治好他寻找无数的可能。平日里她说话也很小心,字斟酌句,尽量避免说出“跑”、“踩”之类的动词,生怕唤起史铁生对自己已然不良于行的敏感。
母亲经常是看儿子的脸色,来决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心情好的时候,母亲可以带他去吃他爱吃的豌豆黄,带他看北海的花。某一年秋天,菊花盛放的季节,在她恳求下,史铁生答应了第二天一起去北海看菊花,还答应了去吃豌豆黄,她很开心。
没想到的是,明天是他跟母亲最后的一天。第二天他的母亲大口吐着血被抬上了车,送往医院,再也没能回来。
而那个时候他才知道,母亲的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他的妹妹说,母亲的肝疼已经到了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的地步,但是怕生病的儿子担心,她一点儿都没透露给史铁生。
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史铁生去了医院,那时他母亲呼吸都很艰难了,临死前,她舍不下的依然是她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秋天的思念》是史铁生在他母亲死后四年写成的。又是一个秋天,他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各色的菊花在秋日里绽放着,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如母亲的爱,温柔而强大。此时的史铁生已经懂得了他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他会带着他的妹妹,好好地活。
其实,史铁生本就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但是在他选择上山下乡时,母亲知道他的理想,就没有阻止他。后来,他双腿瘫痪,母亲温柔地迎回儿子。他日渐颓废,母亲也绝不会放弃他,而是更加耐心地照顾他。
翻遍了资料,没有任何记载知道她的姓名,她在史铁生笔下是“母亲”,她温柔慈爱,她理性坚强,她在儿子脆弱的时候理解他、支撑他,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
至亲的死亡,让他突然明白人的出生,是上天交给那人的事实,并且在交付时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
史铁生母亲传达给他的,是“生”的希望,“生”的意义,这种希望支撑着今后的史铁生绝不妥协放弃,昂扬向上生长。
02 妻子:爱情的命运
31岁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开始全职写作,不良于行的他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坐在桌前阅读、写作,书籍和文字给他营造了一个安静的能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写作让他有了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
某一年,西北大学一个喜欢文学的数学系学生,叫陈希米。18岁的她爱好广泛,喜欢跟不同专业的人做朋友,还担任了学校刊物的编辑。
有一天她看到一篇叫《爱情的命运》的文章,她与那些文字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她知道了文章的作者史铁生,非常欣赏史铁生才华的她,给史铁生写去了信。
从那以后,一个北京,一个西北,两个人依靠书信交往了10年。
后来,史铁生的病情加重,陈希米不远万里从西北到北京看望他。在低矮的平房里,两个靠书信来往了10年的人第一次见到了彼此。陈希米看着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她说:“你正是我想象的样子。”
1989年,右腿有些微残疾的陈希米和双腿残疾、多病缠身的史铁生结婚了。史铁生的朋友姚育明形容陈希米是美丽温柔又明朗——“简直是尊右腿轻残的维纳斯,气质仿佛滤过的透明的水。”他替朋友感叹幸运,说史铁生实在是福分不浅,有陈希米做了他的新腿。
就这样,只有一条“好腿”的陈希米替代了史铁生逝去的母亲,生活上照顾着他,精神上安慰他。
陈希米一定是上天对史铁生最好的眷顾,她开朗活泼,生活上两个人和谐,学术上两个人又有高度的默契。
她崇拜他,她有灿烂的笑容,带给生活黯淡无光的史铁生明亮与澄澈。史铁生后来越发地乐观,有朋友来家里做客时,他甚至可以坐在轮椅上炒菜给大家吃。
后来史铁生病重,只能卧床,她就成为他的笔,他说一句她写一句。
史铁生极其依赖陈希米,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史铁生已经神志不清。但是陈希米去办理捐献器官手续时,只要人刚走,史铁生就开始挣扎,等到陈希米回来,就又好了,后来陈希米只得在他的病床边办理手续。
她记得史铁生喜欢德国,后来当有机会去德国,她就在木盒里装上了一些史铁生的骨灰,带着他游历德国。
不因生离死别消失可能就是爱情的伟大之处,陈希米28岁跟史铁生结婚,陪伴他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后来陈希米创作的散文集《让死活下去》,可能就是他们俩感情的最好概括。
03 让死活下去
史铁生的一生可以说经历了大起大落,21岁时双腿瘫痪,31岁开始写作。他是天资聪颖的少年学霸,也曾意气风发追寻理想。在最年轻的时候,遭遇大病行动受限,余生缠绵病榻。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用骨肉亲情在他最痛苦绝望时给了他最温暖的陪伴,一个用男女之爱与他灵魂相依,丰富了他余下的人生。
2010年史铁生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9岁。他临死前,平静理智,决定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而且将器官捐献给了医学研究。他热切的希望器官的新主人能替他继续体验这个美丽的世界。
如他所愿,在他死后两个小时,他的肝脏成功移植给了天津的一位病人。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太阳是夕阳也是朝日。这一边的太阳落下山去,收尽苍凉迟暮时,另一边一定有燃烧着散发着灼热升上高空。
史铁生的主治医生说过: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因为他见过因为尿毒症做透析的史铁生,一周三次的透析做了12年的史铁生。
我们至今无法知晓他躺在床上,看着自己的血被抽出来,经过医学过滤,再流回他身体里时,是怎样的心理过程。
史铁生一生写了28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5部随笔。有人评价他是中国作家中对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透彻的。史铁生自己说过,他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
命运将他的躯体摁在轮椅里,但是无法束缚他昂扬的灵魂。他有文学的天赋,也经历了命运的剧痛,生命中的磨难与身体上的病痛带给他对生命更深刻的思考与更透彻的剖析。
罗翔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参加他司法考试辅导班的学生,曾经遇到过诈骗。这个学生高考没有考好,被人骗说只要交钱就可以让他去大学读书,还会有正规的毕业证书。直到他考了研,通过了司法考试,才发现毕业证是假的,他当时的一切成绩都作废了。
试想一下,任何一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非常崩溃愤怒的。但是故事里的“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天尤人,既然时间不会重来,那他就选择从头开始,他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考了研,通过了司法考试,他的努力浪费过一次,但是他没有用自己余下的人生去赌气,虽然晚了一些,还是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并不知道自己会拿到什么样的人生剧本,会登上怎样的舞台,一切都是未知。
正如史铁生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罗翔说,人的一生中,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其余的都是命运。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也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智商、样貌。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我们每个人都会为某种原因所限制,唯一可以做的,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付出别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学历、经验甚至生活。无论如何,读书永远是人生最正确的加分项,不放弃永远是生命得以精彩的前提。
如果你正遇到不公或不幸,不妨看一看史铁生的故事。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挑战,你可以短暂的原地休整,你也可以寻求亲友的帮助。就是不要选择放弃,永远要相信自己,努力不能让你获得一切,但是一定能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