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
长江全媒体讯(长江日报记者黄莹 武汉晚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刘坤维)昨日,在汉召开的首届“3D打印与临床医学应用高峰论坛”上,专家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已能用生物材料“打印”出模拟人体功能的肝脏,3?5年后有望走向临床试验。15年后有望打印心、肺、肾等复杂器官。
这意味着,科幻将走入生活,将来绝大多数疾病患者都将受惠于3D打印技术。
3D在武汉几大医院牙科骨科应用很火
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在武汉几大医院火热应用起来,尤其在牙科,大有取代传统镶牙的趋势。
“现在平均一个月能打100多颗牙套(即最常见的一种假牙,一般龋齿烂得厉害了就要装牙套),反响很好。”协和医院口腔科博士李蜀鄂介绍。科室半年前花200多万元引入一台3D打印机,主要用于牙冠、嵌体修复和假牙制作。现在做全瓷牙套的病人里,有1/3都是用3D打印的。
据了解,传统做牙套,要先从嘴里取模,再找技师做,一周后才能镶上,有时还要反复来医院调整。3D打印只需用光学探头在嘴里扫描一下,利用电脑辅助设计,再放到机器里“打印”出来,一个多小时就好了,病人很快就能装上回家。具体细节也只需要在电脑上调整,无需在嘴里反复试。这种打印出来的牙齿精密度和强度都比传统的要高,费用只贵了几百元。还有补牙,传统的补牙材料容易塞牙,脱落,3D打印的嵌体稳定性要高得多。
“现在1万元一颗的种植牙,不久也可能用3D打印出来。不仅‘尺码’会更匹配,费用也便宜得多。”
今年3月,市民胡先生脚踝粉碎性骨折,踝关节处的胫骨和腓骨碎成了18块。普仁医院医生3D打印了踝关节模型,将碎骨一一编码、精确拼接,手术时照样“拼图”,脚踝重塑成功。
去年6月,市民小杨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要求整形,因为他脸“歪了”,左下颌骨比右侧小。口腔颌面创伤与整形美容外科专家给小杨3D打印出下颌骨模型,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出个性化的人工骨,再用人工骨“补脸”,术后小杨非常满意。
去年12月,普爱医院称,已用3D技术打印臼骨,救助了10多位患者。该院医生利用CT数据“量身定做”钛合金臼骨,能跟髋骨及置换后的股骨高度吻合。
3D只能打印模型、简单组织
去年,协和医院医生用3D打印的骨骼模型、模拟手术。
相比牙齿、骨骼,3D打印内脏器官要难得多,目前仅美国、瑞典等极少数国家能做到,但尚未进入临床应用。
去年,19岁大一男生不慎掉进3米深的下水道,右腿复杂骨折。武汉协和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刘国辉教授利用伤处的CT片,在电脑上建立3D数据,再打印出模型。用模型研究伤情、模拟手术,并确定置入钛钢板、钛钢钉的尺寸,最后手术做得非常精确。
如今,该院骨科、口腔科、泌尿外科、心外科等科室,纷纷开始尝试应用3D打印技术,但在昨日的论坛上,医院泌尿外科陈朝晖副教授仍觉遗憾,因为目前尚处于打印病灶模型,用于疾病诊断、手术模拟的阶段,远没到植入人体的理想状况。因为,怎样精确复制器官,令它像在人体内那样生长,而不是像肿瘤细胞那样疯长,这还需要长期探索和试验。
3D打印用在医疗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他考察了多家3D打印公司,都无法打印出令他满意的器官:只能打印出器官和病变,无法看出病灶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不够精细。陈朝晖坦言,昨日专家发言“我都不能完全听懂”。因为,人体组织太奇妙、太精细,3D打印涉及到不同材料及细胞之间交流、繁殖等情形,非常复杂。
作为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铭恩认为,用3D技术打印心、肺、肾复杂人体器官,至少需要15年时间才可能实现。
在中国,该领域相对领先的清华大学器官制造中心,已经在实验室用天然高分子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3D打印出了“活”的肝脏、胆管、血管和乳房组织,理论上3至5年能进入临床实验。“我们最终希望能解决器官移植供源紧张的问题,未来人类寿命也能明显延长。”王小红说。
不过,医生们倒没这么乐观。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章小平认为,3D打印内脏器官还存在细胞功能难以保证、存活期不确定,以及审批和伦理等问题,“恐怕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